高中歷史必修1知識點復習
高中歷史必修1知識點復習
第一單元 中國古代的中央集權制度
一、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內容
1、分封制
(1)概念:分封制又叫封邦建國,周王將宗族姻親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廣建封國,各諸侯國必須承認周王的權威,承擔各種義務。即所謂的“封建親戚,以藩屏周”
(2)目的:鞏固統治。
(3)分封對象:同姓親族是分封的主體,還分封功臣、姻親、殷商降族;
(4)作用:①周人的勢力范圍擴大;②確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鞏固了統治;
③分封制使西周貴族集團形成了“周王—諸侯—卿、大夫—士”的等級序列。
2、宗法制
(1)目的:鞏固分封制形成的統治秩序,解決貴族之間在權力、財產和土地繼承上的矛盾
(2)內容:周王、諸侯還是卿大夫、士都實行嫡長子繼承制度(宗法制的核心)。嫡長子為大宗,其他嫡長子的其他兄弟(次子、庶子)為小宗。大宗與小宗的關系是相對的。如諸侯對于周王為小宗,但在本國為大宗。
(3)作用:①確立了一整套土地、財產和政治地位的分配與繼承制度,保障各級貴族能夠享受“世卿世祿”的特權。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內部紛爭,強化王權,“國”和“家”密切的結合在一起。
3、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帶有濃厚的部族色彩
二、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及其影響。
1、中央集權制度的基本特征:權力的高度集中
2、中央集權制度內容:
(1)皇帝制度:①皇權至上,大權總攬;②“家天下”的皇位繼承制。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三公指丞相(輔佐皇帝處理全國政務)、御史大夫(掌管律令、圖籍,并負責監察百官)、太尉(協助皇帝管理軍務)
(3)地方官制—廢分封,置郡縣(郡守和縣令由皇帝直接任免。縣以下有鄉、里等基層機構)
3、影響:
徹底打破了傳統的貴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國古代大一統王朝制度的基礎,對此后2000多年的中國政治與社會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三、列舉從漢到明清政治制度演變的史實.
1、漢武帝集權:
①建立中朝②設置刺史—代表中央監察地方。③實行推恩令—解決了諸侯國問題。
2、唐朝三省六部制:
(1)結構:①三省——中書省(起草詔令)、尚書省(負責執行)、門下省(封駁審議)
②六部——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
(2)作用:提高了辦事效率;
相權一分為三,有利于加強皇權。
3、宋初強化中央集權的措施(要注意分割相權、與削弱地方權力兩方面)
(1)措施:
①收精兵:原則是統兵權與調兵權分離,三衙(統兵)、樞密院(調兵)。
②削實權:在中央把相權一分為三(設樞密院分割宰相的軍權;設中書門下作為宰相的辦公機構,用參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權;設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財權);在地方上州郡直屬中央,州郡長官之下設通判,派文臣出任州郡長官。
③制錢谷:由轉運使把地方財賦運到中央。使地方失去割據的財政基礎
(2)影響:加強了中央集權,改變了唐末以來藩鎮割據的局面。
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費”的國家財政危機。
4元朝:元朝廢三省,實行一省制,即中書省。
5、明朝: 廢除丞相,相權、皇權合而為一,專制皇權發展到高峰
明朝設立內閣:明太祖設殿閣大學士,明成祖正式設內閣。僅備顧問,不參與決策
6、清朝設立軍機處:
①時間:雍正年間
②原因:處理西北緊急軍務
③職權:處理軍務,參與處理內政外交、制定軍政大計、審理重大案件。只跪奏筆錄
④影響:提高了行政效率;軍國大事皆由皇帝裁決,專制皇權高度發展。軍機處的設立,是專制皇權高度發展的重要標志。
四、說明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
權力高度集中,地方權力不斷消弱、中央權力不斷加強;君權不斷加強、相權不斷分散削弱。
五、明清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積極影響:①有利于多民族國家的統一、鞏固。②有利于社會安定、經濟發展、文化繁榮。③為康乾盛世的出現提供政治保障
消極影響:①君主專制,決策具有個人獨斷和隨意性的特點,容易出現暴政;②官吏惟上是從,助長官場因循守舊之風;③造成官僚機構的膨脹,官僚主義、貪污盛行;④造成個人自然權利的流失,近代民主共和制度的建立缺乏社會基礎,妨礙社會進步等。
第二單元 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政治制度
一、了解希臘自然地理環境和希臘城邦制度對希臘文明的影響,認識西方民主政治產生條件。
1、西方民主政治產生的歷史條件
①多山、多港、多島的地理環境
②希臘城邦小國寡民(古代歷史條件下,民主政治的前提);
③多山、多港、多島的環境促成希臘商品經濟發達和海外活動頻繁,使希臘人較早接受平等、民主觀念。
2、希臘城邦的主要特征是:小國寡民,各邦長期獨立自治
3、希臘城邦中流行的政體是:貴族制、民主制
二、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內容,認識民主政治對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意義。
1、民主政治演變過程:君主制——貴族制——民主制。
貴族制與君主制的不同:是集體領導;實行平等協商、少數服從多數的法治原則;實行任期制和選舉制
民主制的確立:梭倫改革,將國家引上民主的軌道;克里斯提尼改革——最終確立(陶片放逐法)
2、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點:人民主權和輪番而治
3、體現:(雅典民主政治機構的組成)
①公民大會:最高權力機關,負責審議并決定一切國家大事;最重要的程序――就某項事務展開辯論。
②五百人議事會:公民大會的附屬機構,負責為大會準備提案;兩次公民大會閉會期間,議事會是最高權力的代表,負責監督行政官員落實大會決議。
③民眾法庭:日常司法機關。最大限度保持公正,避免行賄舞弊現象的發生
4、雅典民主制的得失:
積極意義:
(1)雅典民主為人類提供了一種集體管理的新形式,創造出法制基礎上的差額選舉制、任期制、議會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運作方式,這一偉大創舉為后世民主政治發展積累了寶貴經驗。
(2)政治決策通過多數人的認真討論,會使問題考慮的更全面。
(3)公職人員由多數人選舉產生,使公職人員對社會負責,處于群眾的監督之下,減少了以權謀私的可能性。
(4)推動思想文化的發展:
局限性:(1)與現代民主不同,只是公民群體的民主,而非公民,如外邦移民、奴隸和婦女,都沒有享受民主權利;(2)雅典民主是男性為中心的民主。
3、古希臘城邦政體主要特征:小國寡民,各邦長期獨立自治;城邦公民享有較充分的政治權利。最流行的政體:貴族制和民主制(劃分依據:根據城邦公民享有權力的多少)。
三、了解羅馬法的主要內容及其在維系羅馬帝國統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類社會生活中的價值。
1、《十二銅表法》:
意義:①羅馬共和國第一部成文法典,是羅馬法的淵源。
②《十二銅表法》的條款雖然沒有給平民帶來多少好處,但法典的編篡仍是平民的勝利,因為有民成文法就得按律判決和量刑,貴族不能像過去那樣任意解釋習慣法。
2、查士丁尼法典/即《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包括《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學總論》、《查士丁尼學說匯纂》、《查士丁尼新敕》,標志著羅馬法發展到完備階段。
3、羅馬法的影響:
①成為維系東羅馬帝國統治的有效工具。
②以《十二銅表法》為開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為總結的羅馬法,是世界上內容最豐富,體系最完備,對后世影響最廣泛的古代法律。
今天繼承的羅馬法法律制度、原則:①陪審制度②保護人制度即律師制度③“沒有告訴人就沒有法官”,即“不告不理”原則
第三單元 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政體的建立
一、了解《權利法案》制定和責任制內閣形成的史實,理解英國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的特點。
1、《權利法案》:1689年議會頒布-------立法權向議會轉移
意義: ①以法律的形式確立了議會主權,國王的權利受到議會的明確限制,它標志著英國確立君主立憲制政體。②“光榮革命”后,英國實行議會與國王集體統治,統治方式從人治轉向法治,英國社會從此進入了長期穩定發展的時期。
2、責任內閣制的形成—行政權向責任內閣轉移
①“光榮革命”后,國王成為“統而不治”的國家元首,內閣承擔實際行政職責。
②1721年,羅伯特·沃波爾成為英國歷史上第一任內閣首相
③19世紀中期,議會變成兩大政黨之間的權力角逐,大選中獲勝的多數黨上臺組閣,首相由多數黨領袖擔任,有行政權和立法創議權。
3、責任內閣制特點
①內閣全體成員對政府事務集體負責,并與首相在政治上共進退;
②責任內閣制是英國君主立憲制的核心,名義上是對國王負責,實際上是對議會負責。
4、英國君主立憲制特點:
①英國的君主立憲制以責任內閣為核心;②英國國王“統而不治”,是國家元首,扮演儀式性的角色;③英國的責任內閣制名義上是對國王負責,實際上是對議會負責;④內閣行使行政權,首相是最高行政首長,首相由議會多數黨的領袖擔任,有行政權和立法創議權,事實上成為國家政治生活的最高決策者和領導者;⑤整個政治制度以代議制民主為基礎。
二、說出美國1787年憲法的主要內容和聯邦制的權力結構,比較美國總統制與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異同。
1、1787年憲法的內容
①聯邦制原則:憲法規定了一個強有力的聯邦政府(即中央政府),同時讓各州保留了較大的自主權
②分權制衡原則: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互相制約。
③民主原則:總統和議會由民選產生。保證政府代表廣泛民意,具有一定的民主性。
2、美國政體為總統制共和制;
國家結構形式為聯邦制
3、比較美國總統制與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異同。
相同點:都屬于資產階級代議制,體現分權、制衡原則,實行資產階級政黨政治。
鞏固資產階級革命成果,推動世界民主化進程。
不同點:
三、知道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和《德意志帝國憲法》的主要內容,比較德意志帝國君主立憲制與法國共和制的異同。
1、《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1875年):-----確立法國政體為總統制共和國
內容:①立法權歸參議院和眾議院兩院行使。②行政權歸內閣和總統。總統由國民議會選出;任期7年,可連選連任;總統是國家元首及軍隊最高統帥,總統與參眾兩院議員共有創議法律之權,總統征得參院同意可解散尚未屆滿的眾議院;內閣部長由總統任命,總統和內閣部長共同向議會負責。
2、1871年德意志帝國憲法------確立德國政體為君主立憲制
內容:①國家元首是“皇帝”,掌握國家最高權力;
②首相:作為政府首腦,由皇帝任命,只對皇帝負責不對議會負責;
③聯邦議會和帝國國會是立法機構,行使立法權。權力較小,帝國國會對政府沒有任何行政監督權,只參與制定法律和預算的權力;
特點:具有濃厚的專制主義和軍國主義色彩
3、比較德意志帝國君主立憲制與法國共和制的異同。
相同點:都屬于資產階級代議制,體現分權、制衡原則。
鞏固資產階級革命成果,推動世界民主化進程。
不同點:
四、資產階級代議制
1、確立:歐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通過革命戰爭或和平改革制定了憲法,設立了議會,確立了資產階級代議制。
2、資產階級代議制特征:
①議會形式上是代表民意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議會制是一種間接的民主形式。
②一般都實行三權分立和權力制衡的原則。
③都實行資產階級政黨政治。
3、資產階級代議制作用:
①資產階級代議制度體現了資產階級的意志,從法律上鞏固了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的成果。
②代議制否定了封建君主專制政體。推動世界民主化進程。
③調節、緩和了矛盾,穩定了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統治秩序。
第四單元 內憂外患與中華民族的奮起
中國近代史: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1840—1919年)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1919—1949.9)
一、列舉1840年至1900年間列強的侵華史實。
1、第一次鴉片戰爭
⑴原因:根本原因是:英國要打開中國的市場
直接原因是:中國的禁煙運動
⑵時間:1840年6月——1842年8月
⑶結果:簽訂中英《南京條約》①中國被迫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②割讓香港島給英國;③允許英商進出口貨物應繳納的關稅由中英雙方協定;(此外通過條約附件,列強還取得了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居住及租地等特權。)
⑷影響: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遭到破壞;獨立發展的道路被迫中斷;中國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中國歷史進程發生重大轉變,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第二次鴉片戰爭
⑴原因:根本原因是:西方列強為了擴大在華利益,進一步打開中國的市場
⑵戰爭:1856---1860年;英法聯合發動; 1860年,列強攻入北京城并洗劫燒毀圓明園。
⑶結果:簽訂了《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
內容:①增開天津等11個城市為通商口岸;②外國商船可在長江各口岸往來;③外國人可往內地游歷、通商、傳教;④清政府賠償英、法軍費各800萬兩白銀等
⑷影響:①中國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②清政府的權力結構發生變化,設衙門、總稅務司、同文館;
③旨在推動王朝中興的洋務運動興起;
3、甲午中日戰爭
⑴原因:根本原因:日本蓄謀已久(大陸政策)。導火線:朝鮮東學黨起義。
⑵時間:1894----1895年,豐島海戰標志戰爭爆發。
⑶結果:簽訂了《馬關條約》:①中國割讓臺灣島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和遼東半島給日本;②賠償日本軍費2億兩白銀;③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④允許日本在華設廠;⑷影響:
①、《馬關條約》的危害:《馬關條約》是繼《南京條約》以后危害最深的不平等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列強侵略勢力深入中國內地;嚴重阻礙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巨額戰爭賠款使清政府不得不舉借外債,使列強進一步控制中國財政。
②、中國在甲午中日戰爭中的失敗宣告了洋務運動的破產。甲午中日戰爭后中國國勢艱危,民生凋敝,中華民族陷入極其深重的危機。
③、日本的勝利大大刺激了西方列強,以“三國還遼”為開端,帝國主義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嚴重破壞了中國的主權。
④、甲午戰敗后,為挽救統治危機,清王朝進行了軍事改革。
⑤、面對民族和生存危機,中國的知識界和各階層民眾始而震驚,繼而奮起,以不同的形式展開了救亡圖存的斗爭。
4、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⑴原因:根本原因:帝國主義要瓜分中國。
直接原因: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
⑵時間:1900----1901年,
⑶結果:簽訂了《辛丑條約》
⑷影響: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最終形成
二、概述中國軍民反抗外來侵略斗爭的事跡,體會中華民族英勇不屈的斗爭精神。
1、鴉片戰爭:虎門銷煙是中國人民反對外國侵略的第一次勝利。
2、甲午中日戰爭:海軍提督丁汝昌、“致遠”艦管帶鄧世昌壯烈殉國
3、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義和團抗擊八國聯軍
三、了解太平天國運動的主要史實,認識農民起義在民主革命時期的作用與局限性。
1、根本原因:腐朽的封建統治,階級矛盾尖銳
2、簡要過程:①興起-------1851年金田起義 ②發展--------1853年定都天京 ③全盛-------北伐和西征,至1856年,太平天國在軍事上達到全盛。//政權:頒布《天朝田畝制度》④轉折--------天京事變,由盛轉衰⑤挽救危局-------提拔陳玉成和李秀成;洪仁玕提出了具有資本主義色彩的施政方案《資政新篇》⑥失敗------1864年天京陷落
3、對兩個方案的認識:
《田朝田畝制度》:①革命性--------主張廢除地主土地所有制。
②空想性-------絕對平分土地無法實現。
③落后性---------把小農自然經濟作為追求的理想化目標
《資政新篇》:①進步性-----是中國第一個較為完整的資本主義改革方案。
②空想性-----未能反映農民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缺少必要的社會條件
4、傳統的農民起義在民主革命時期的作用與局限性
作用:太平天國動搖了清政府統治的政治基礎;提出了具有資義性質的改革方案《資政新篇》。
局限性:農民階級與落后的小農經濟生產方式相聯系,在思想上受皇權思想、等級思想影響,在組織上難以形成堅強的領導核心,在政治上走不出封建制度的窠臼。他們是以封建手段反封建制度。因此,傳統的農民起義最終失敗,被中外反動勢力聯合絞殺。
四、簡述辛亥革命的主要過程,認識推翻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中華民國的歷史意義。
1主要過程
⑴1894年興中會的成立標志著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興起。
⑵發展:①成立政黨: 1905年同盟會在東京成立,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為宗旨;機關刊物《民報》
② 提出三民主義-----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民族主義”指推翻清政府,沒有明確反帝;“民權主義”指推翻君主專制統治,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民生”主義指“平均地權”。三民主義是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革命綱領。
③發動反清武裝起義:1911的黃花崗起義等
⑶高潮:①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勝利,成立湖北軍政府。
②各省相應,清統治瓦解。
③912年,中華民國成立,頒布《臨時約法》-------近代中國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國家臨時大法
⑷失敗:袁世凱篡奪革命果實,就任臨時大總統;中國半殖半封性質未變。
2、歷史意義: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較完全意義上”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它推翻了中國2000多年來的君主專制制度,創建了亞洲第一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推動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從此,民主共和國觀念深入人心。
五、概述五四運動的史實,認識其對中國社會變革的影響。
1、導火線:1918年的戰勝國巴黎和會上,歐美列強做出了將德國在山東的一切權益轉讓給日本的決定,中國外交失敗。
2、爆發:1919年5月4日,北京。
3、高潮:上海的“三罷”斗爭。
4、口號:“外爭國權,內懲國賊”、“廢除二十一條”“、拒絕在和約上簽字”。
5、結果:初步勝利。免除了曹汝霖、章宗祥、陸宗輿三人的職務。中國代表團拒絕在巴黎和會上簽字。
6、五四運動的意義
(1)五四運動是一次偉大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愛國主義精神貫穿運動的始終,是五四精神的主旋律
(2)五四運動是一場廣泛傳播民主和科學的新文化運動,體現了民主和科學精神。
(3)五四運動是一場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它體現了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
(4)五四運動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曙光噴薄欲出。
下一頁更多有關“高中歷史必修1知識點復習”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