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中國近現代史綱要重點
時間:
未知2
公共課
近代中國的社會性質、主要矛盾和歷史任務(第14、15頁)
近代中國的社會性質是半殖民地半封建。
主要矛盾是:1.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2.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
歷史任務是:1.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2.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富裕。
2.如何認識近代中國社會的落伍(第6、7頁)
中國封建社會的基本生產結構是自給經濟,自然經濟占主要地位。這種小農經濟限制生產力的發展,對新的生產方式具有較強的排斥力和抵抗力。中國封建政府還實行重農抑商政策,阻礙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在社會內部,缺乏促使工業迅速發展和社會結構深刻變動的有效機制,造成封建經濟發展的遲滯。
中國封建社會政治的基本特征是高度中央集權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在和大程度上抑制了中國封建社會的生機和活力。
中國封建社會的社會結構的特點是族權和政權相結合的封建宗法等級制度,保守性日益增強,阻礙了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中國封建社會的文化思想體系以儒家思想為核心,融入佛教、道教和法家思想,實行文化專制統治。
中國封建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結構是社會前進緩慢甚至遲滯,并造成不可克服的周期性政治經濟危機。
18世紀的中國走到了封建社會的末世,危機四伏,而且閉關鎖國,固步自封,而工業革命使許多西方國家迅速強大,因此中國與新興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拉開了很大的差距。近代中國社會因此而落伍了。
3.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成過程(通過條約內容來展現)
列強通過迫使清政府簽訂不平等條約侵占中國領土,勒索巨額戰爭賠款,并享有一系列的特權,使中國喪失了主權,進而在中國形成資本主義與封建主義聯合統治的局面,使中國社會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狀態:
《南京條約》割占香港,勒索白銀2100萬銀元,規定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等5個港口城市為通商口岸,規定英國商人進出口貨物的稅率,要有中英兩國“秉公議定則例,是使中國喪失了海關自主權;《天津條約》又開放了10個口岸,規定外國商船可以自由在各通商口岸轉口,而不需要重新課稅,允許外國公使常駐北京;《北京條約》割九龍半島南端的九龍司,開放天津;《中葡會議草約》規定葡萄牙“永駐管理澳門”。 《馬關條約》割去中國臺灣和澎湖列島,勒索白銀2億兩,規定允許外國人在中國辦工廠。中俄《愛暉條約》、中俄《北京條約》、《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中俄改定條約》以及以后五個勘界議定書等共侵占中國領土150多萬平方公里。《辛丑條約》規定,外國軍隊有權在北京使館區和北京至大沽、山海關一線包括天津、唐山等12處“留兵駐守”,勒索到4.5億兩白銀,強迫清政府作出永遠禁止中國人成立或加入任何反對它們的組織的承諾,并規定清政府各級官員如對人民反抗斗爭“彈壓懲辦”不力,“即行革職,永不敘用”。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中美《望廈條約》取得并擴大了領事裁判權的范圍。
這些條約在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使資本帝國主義滲透入中國社會,使中國社會逐步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4.太平天國運動的歷史意義和局限(書第36頁)
意義:
(1)太平天國起義沉重打擊了封建統治階級,強烈撼動了清政府的統治根基。是中國近代史上規模巨大、波瀾壯闊的一次偉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農民運動。
(2)它建立了政權,頒布了《天朝田畝制度》,規定分配土地制度和其他改革措施;《資政新篇》主張改革內政和建設國家的主張,提出發展資本主義,具有了不同于以往農民戰爭的新的歷史特點。
(3)太平天國拒絕承認不平等條約,嚴禁鴉片貿易,還有力地打擊了外國侵略勢力,也是前所未有的。
(4)太平天國起義還沖擊了孔子和儒家經典的正統權威,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統治的精神支柱。
(5)在19世紀中葉的亞洲民族解放運動中,太平天國起義是其中時間最久、規模最大、影響最深的一次。它和其他亞洲國家的民族解放運動匯合在一起,沖擊了西方殖民主義者在亞洲的統治。
局限:
(1)無法克服小生產者所固有的階級局限性,因而無法從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確的政治綱領和社會改革方案。
(2)無法制止和克服領導集團自身腐敗現象的滋長。
(3) 太平天國領導者不團結導致自相殘殺,以及腐朽昏庸、鼠目寸光使起義軍在起義過程中四面樹敵。
(4)太平天國起義的理論基礎是破碎的神學理論,并不代表時代潮流。
(5)太平天國對知識分子大加排斥,使其缺乏知識分子為其出謀劃策、制定綱領。
(6)這場農民起義事件,給中國社會帶來了巨大的災難。江南由于地處風暴中心,更是一派劫灰,生靈涂炭。甚至在狂飆過去許多年之后,依然滿目瘡痍,遍地瓦礫。
(7)對于西方資本主義侵略者缺乏理性的認識。
(8) 太平天國革命的失敗表明,農民階級不是新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代表,雖有巨大的革命潛力,但注定不能成為近代革命的領導階級,單純的農民戰爭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實現現代化的歷史任務。
5.洋務運動的歷史意義與局限
意義:
(1)開辦了一批新式學堂,派出了最早的官派留學生,開始了中國近代教育。翻譯了一批西學書籍,給當時的中國帶來了新的知識,使人們打開了眼界。
(2)沖擊了社會風氣和價值觀念,使工商業者的地位上升,人們開始學習和模仿西方的各種技術和器物。促進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社會風氣的改變。
局限:
(1)具有封建性。指導思想是在封建主義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的條件下發展新的生產力,注定了失敗的結局。
(2)對外國具有依賴性。企圖依賴外國來達到“自強”、“求富”的目的,這根本不可能辦到。
(3)洋務企業的管理具有腐朽性。洋務派所創辦的企業雖然具有一定的資本主義性質,但在封建衙門式的管理方式下,無法維持企業的運行。
6.戊戌維新的意義和局限
意義:
戊戌變法是中國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的事件,是一次愛國救亡運動。它要求發展資本主義經濟和擴大資產階級政治權力,符合近代中國發展的歷史趨勢,因此也是一次進步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政治改良運動。它傳播了資產階級新文化、新思想,批判封建主義舊文化、舊思想,又是一次思想啟蒙運動。 它也為我們揭示了必須用革命的手段推翻腐朽的社會制度,促進了后來者走上革命道路。
局限:
(1)不敢否定封建主義。在政治上不敢否定封建君主制度,在經濟上不敢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在思想上無法擺脫封建思想。
(2)對帝國主義抱有幻想。雖然反對帝國主義,但幻想帝國主義能幫助自己變法維新,而這是不可能實現的。
(3)懼怕人民群眾。維新運動局限于具有資產階級思想傾向的知識分子的狹小圈子里,維新派脫離不但脫離人民群眾,而且懼怕甚至仇視人民群眾,因而未能獲得深厚的階級基礎,使自身得階級相當軟弱。
內容:
政治上,主張“以法治國”、輿論監督和直接選舉政府官員,即提出了初步的民主法治思想;經濟上,它鼓勵發展工商業,獎勵技術發明,提倡保險事業;文化思想上,它反對迷信,提倡新式教育;外交上,它主張自由往來、平等互利。幻想通過這套方案來建設一個“新天、新地、新世界”。
影響:
思想先進、超前,是最早提出的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或者說是中國第一個現代化綱領;從世界范圍來看,《資政新篇》的核心是要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這是當時亞洲最早的近代化方案,與西方國家相比,仍是比較先進的。
但太平天國后期嚴峻的軍事形勢,內部的腐化墮落、民心喪失,洪秀全對他的不信任等一系列因素導致《資政新篇》未能付諸實施,使得影響相當有限。
8.辛亥革命的綱領、意義、失敗的原因及啟示
綱領:
三民主義:民族主義、民權主義和民生主義。
民族主義:包括“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兩項內容。一是要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朝政府,改變它一貫推行的民族歧視和民族壓迫政策;二是追求獨立,建立“民族獨立的國家”。
民權主義:“建立民國”。即推翻封建專制主義的統治,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
民生主義:“平均地權”。即通過平均地權的辦法,避免貧富懸殊,預防將來的社會革命。其核心是解決土地問題。
意義:
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勢力的政治代表、帝國主義在中國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統治,沉重地打擊了中外反動勢力,為中國人民斗爭的發展開辟了道路。
第二、辛亥革命結束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觀念開始深入人心。
第三、辛亥革命給中國人民帶來了一次思想上的解放,激發了中國人民的愛國熱情,打開了思想進步的閘門。
第四、辛亥革命促使社會經濟、思想習慣和社會風俗等方面發生了新的積極變化。
第五、辛亥革命不僅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而且推動了亞洲各國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
失敗的原因:
1、客觀上,帝國主義不容許中國建立一個獨立、富強的資產階級共和國,從而用各種手段破壞、干涉中國革命,與國內的反革命派勾結,絞殺了這場革命。
2、主觀上,辛亥革命失敗的根本原因在于它的領導者資產階級革命派本身存在著許多弱點和錯誤。
第一,沒有提出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綱領。
第二,不能充分發動和依靠人民群眾。
第三,不能建立堅強的革命政黨,作為團結一切革命力量的強有力的核心。
啟示:
揭示了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性。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方案沒能救中國,先進的中國人需要進行新的探索,為中國謀求新的出路。
9.新文化運動的兩階段及內容
第一階段:1915年9月到1919年五四前的新文化運動
內容:是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新文化反對封建主義的舊文化的斗爭。
基本口號——“民主”與“科學”
當時提倡的民主:一是指民主精神和民主思想;二是指資產階級民主政治制度。
當時提倡的科學:一是指科學思想、科學精神以及認識和判斷事物的科學方法;二是指具體的科學技術、科學知識。
主要武器:進化論觀點和個性解放思想
基本內容:提倡民主,反對獨裁專制;提倡科學,反對迷信盲從;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
五四以前新文化運動把批判的矛頭集中指向封建主義的正統思想—孔學,因而排孔、反孔成為觀念形態革命的起點。
第二階段:五四以后的新文化運動
內容:已經發展到了一個新階段,馬克思主義開始逐步地在思想文化領域中發揮指導作用了。民主不再是指狹隘的資產階級民主,而是指多數人的民主、勞動階級的民主。科學指除自然科學外,就社會科學而言,主要是指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馬克思主義傳播逐步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流。繼續并發展了反封建的啟蒙運動。
近代中國的社會性質是半殖民地半封建。
主要矛盾是:1.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2.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
歷史任務是:1.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2.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富裕。
2.如何認識近代中國社會的落伍(第6、7頁)
中國封建社會的基本生產結構是自給經濟,自然經濟占主要地位。這種小農經濟限制生產力的發展,對新的生產方式具有較強的排斥力和抵抗力。中國封建政府還實行重農抑商政策,阻礙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在社會內部,缺乏促使工業迅速發展和社會結構深刻變動的有效機制,造成封建經濟發展的遲滯。
中國封建社會政治的基本特征是高度中央集權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在和大程度上抑制了中國封建社會的生機和活力。
中國封建社會的社會結構的特點是族權和政權相結合的封建宗法等級制度,保守性日益增強,阻礙了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中國封建社會的文化思想體系以儒家思想為核心,融入佛教、道教和法家思想,實行文化專制統治。
中國封建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結構是社會前進緩慢甚至遲滯,并造成不可克服的周期性政治經濟危機。
18世紀的中國走到了封建社會的末世,危機四伏,而且閉關鎖國,固步自封,而工業革命使許多西方國家迅速強大,因此中國與新興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拉開了很大的差距。近代中國社會因此而落伍了。
3.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成過程(通過條約內容來展現)
列強通過迫使清政府簽訂不平等條約侵占中國領土,勒索巨額戰爭賠款,并享有一系列的特權,使中國喪失了主權,進而在中國形成資本主義與封建主義聯合統治的局面,使中國社會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狀態:
《南京條約》割占香港,勒索白銀2100萬銀元,規定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等5個港口城市為通商口岸,規定英國商人進出口貨物的稅率,要有中英兩國“秉公議定則例,是使中國喪失了海關自主權;《天津條約》又開放了10個口岸,規定外國商船可以自由在各通商口岸轉口,而不需要重新課稅,允許外國公使常駐北京;《北京條約》割九龍半島南端的九龍司,開放天津;《中葡會議草約》規定葡萄牙“永駐管理澳門”。 《馬關條約》割去中國臺灣和澎湖列島,勒索白銀2億兩,規定允許外國人在中國辦工廠。中俄《愛暉條約》、中俄《北京條約》、《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中俄改定條約》以及以后五個勘界議定書等共侵占中國領土150多萬平方公里。《辛丑條約》規定,外國軍隊有權在北京使館區和北京至大沽、山海關一線包括天津、唐山等12處“留兵駐守”,勒索到4.5億兩白銀,強迫清政府作出永遠禁止中國人成立或加入任何反對它們的組織的承諾,并規定清政府各級官員如對人民反抗斗爭“彈壓懲辦”不力,“即行革職,永不敘用”。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中美《望廈條約》取得并擴大了領事裁判權的范圍。
這些條約在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使資本帝國主義滲透入中國社會,使中國社會逐步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4.太平天國運動的歷史意義和局限(書第36頁)
意義:
(1)太平天國起義沉重打擊了封建統治階級,強烈撼動了清政府的統治根基。是中國近代史上規模巨大、波瀾壯闊的一次偉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農民運動。
(2)它建立了政權,頒布了《天朝田畝制度》,規定分配土地制度和其他改革措施;《資政新篇》主張改革內政和建設國家的主張,提出發展資本主義,具有了不同于以往農民戰爭的新的歷史特點。
(3)太平天國拒絕承認不平等條約,嚴禁鴉片貿易,還有力地打擊了外國侵略勢力,也是前所未有的。
(4)太平天國起義還沖擊了孔子和儒家經典的正統權威,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統治的精神支柱。
(5)在19世紀中葉的亞洲民族解放運動中,太平天國起義是其中時間最久、規模最大、影響最深的一次。它和其他亞洲國家的民族解放運動匯合在一起,沖擊了西方殖民主義者在亞洲的統治。
局限:
(1)無法克服小生產者所固有的階級局限性,因而無法從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確的政治綱領和社會改革方案。
(2)無法制止和克服領導集團自身腐敗現象的滋長。
(3) 太平天國領導者不團結導致自相殘殺,以及腐朽昏庸、鼠目寸光使起義軍在起義過程中四面樹敵。
(4)太平天國起義的理論基礎是破碎的神學理論,并不代表時代潮流。
(5)太平天國對知識分子大加排斥,使其缺乏知識分子為其出謀劃策、制定綱領。
(6)這場農民起義事件,給中國社會帶來了巨大的災難。江南由于地處風暴中心,更是一派劫灰,生靈涂炭。甚至在狂飆過去許多年之后,依然滿目瘡痍,遍地瓦礫。
(7)對于西方資本主義侵略者缺乏理性的認識。
(8) 太平天國革命的失敗表明,農民階級不是新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代表,雖有巨大的革命潛力,但注定不能成為近代革命的領導階級,單純的農民戰爭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實現現代化的歷史任務。
5.洋務運動的歷史意義與局限
意義:
(1)開辦了一批新式學堂,派出了最早的官派留學生,開始了中國近代教育。翻譯了一批西學書籍,給當時的中國帶來了新的知識,使人們打開了眼界。
(2)沖擊了社會風氣和價值觀念,使工商業者的地位上升,人們開始學習和模仿西方的各種技術和器物。促進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社會風氣的改變。
局限:
(1)具有封建性。指導思想是在封建主義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的條件下發展新的生產力,注定了失敗的結局。
(2)對外國具有依賴性。企圖依賴外國來達到“自強”、“求富”的目的,這根本不可能辦到。
(3)洋務企業的管理具有腐朽性。洋務派所創辦的企業雖然具有一定的資本主義性質,但在封建衙門式的管理方式下,無法維持企業的運行。
6.戊戌維新的意義和局限
意義:
戊戌變法是中國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的事件,是一次愛國救亡運動。它要求發展資本主義經濟和擴大資產階級政治權力,符合近代中國發展的歷史趨勢,因此也是一次進步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政治改良運動。它傳播了資產階級新文化、新思想,批判封建主義舊文化、舊思想,又是一次思想啟蒙運動。 它也為我們揭示了必須用革命的手段推翻腐朽的社會制度,促進了后來者走上革命道路。
局限:
(1)不敢否定封建主義。在政治上不敢否定封建君主制度,在經濟上不敢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在思想上無法擺脫封建思想。
(2)對帝國主義抱有幻想。雖然反對帝國主義,但幻想帝國主義能幫助自己變法維新,而這是不可能實現的。
(3)懼怕人民群眾。維新運動局限于具有資產階級思想傾向的知識分子的狹小圈子里,維新派脫離不但脫離人民群眾,而且懼怕甚至仇視人民群眾,因而未能獲得深厚的階級基礎,使自身得階級相當軟弱。
內容:
政治上,主張“以法治國”、輿論監督和直接選舉政府官員,即提出了初步的民主法治思想;經濟上,它鼓勵發展工商業,獎勵技術發明,提倡保險事業;文化思想上,它反對迷信,提倡新式教育;外交上,它主張自由往來、平等互利。幻想通過這套方案來建設一個“新天、新地、新世界”。
影響:
思想先進、超前,是最早提出的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或者說是中國第一個現代化綱領;從世界范圍來看,《資政新篇》的核心是要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這是當時亞洲最早的近代化方案,與西方國家相比,仍是比較先進的。
但太平天國后期嚴峻的軍事形勢,內部的腐化墮落、民心喪失,洪秀全對他的不信任等一系列因素導致《資政新篇》未能付諸實施,使得影響相當有限。
8.辛亥革命的綱領、意義、失敗的原因及啟示
綱領:
三民主義:民族主義、民權主義和民生主義。
民族主義:包括“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兩項內容。一是要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朝政府,改變它一貫推行的民族歧視和民族壓迫政策;二是追求獨立,建立“民族獨立的國家”。
民權主義:“建立民國”。即推翻封建專制主義的統治,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
民生主義:“平均地權”。即通過平均地權的辦法,避免貧富懸殊,預防將來的社會革命。其核心是解決土地問題。
意義:
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勢力的政治代表、帝國主義在中國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統治,沉重地打擊了中外反動勢力,為中國人民斗爭的發展開辟了道路。
第二、辛亥革命結束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觀念開始深入人心。
第三、辛亥革命給中國人民帶來了一次思想上的解放,激發了中國人民的愛國熱情,打開了思想進步的閘門。
第四、辛亥革命促使社會經濟、思想習慣和社會風俗等方面發生了新的積極變化。
第五、辛亥革命不僅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而且推動了亞洲各國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
失敗的原因:
1、客觀上,帝國主義不容許中國建立一個獨立、富強的資產階級共和國,從而用各種手段破壞、干涉中國革命,與國內的反革命派勾結,絞殺了這場革命。
2、主觀上,辛亥革命失敗的根本原因在于它的領導者資產階級革命派本身存在著許多弱點和錯誤。
第一,沒有提出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綱領。
第二,不能充分發動和依靠人民群眾。
第三,不能建立堅強的革命政黨,作為團結一切革命力量的強有力的核心。
啟示:
揭示了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性。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方案沒能救中國,先進的中國人需要進行新的探索,為中國謀求新的出路。
9.新文化運動的兩階段及內容
第一階段:1915年9月到1919年五四前的新文化運動
內容:是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新文化反對封建主義的舊文化的斗爭。
基本口號——“民主”與“科學”
當時提倡的民主:一是指民主精神和民主思想;二是指資產階級民主政治制度。
當時提倡的科學:一是指科學思想、科學精神以及認識和判斷事物的科學方法;二是指具體的科學技術、科學知識。
主要武器:進化論觀點和個性解放思想
基本內容:提倡民主,反對獨裁專制;提倡科學,反對迷信盲從;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
五四以前新文化運動把批判的矛頭集中指向封建主義的正統思想—孔學,因而排孔、反孔成為觀念形態革命的起點。
第二階段:五四以后的新文化運動
內容:已經發展到了一個新階段,馬克思主義開始逐步地在思想文化領域中發揮指導作用了。民主不再是指狹隘的資產階級民主,而是指多數人的民主、勞動階級的民主。科學指除自然科學外,就社會科學而言,主要是指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馬克思主義傳播逐步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流。繼續并發展了反封建的啟蒙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