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辛亥革命
時間:
未知2
公共課
本章重點
1、辛亥革命爆發的歷史條件和資產階級革命派的革命活動(成立政黨、宣傳與辯論、組織武裝起義等)
2、三民主義學說的內容
3、辛亥革命勝利的歷史意義及局限性
4、北洋軍閥的統治及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終結
本章提示
注意比較資產階級革命與資產階級改良的區別,理解革命是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狀態的最好途徑和手段
重要考點講解
一、基本概念和判斷
1、“回收利權”運動:20世紀初鐵路和礦山的利權是列強掠奪的重點。中國人民開展了回收利權運動和保路運動。
2、《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著清政府已經成為“洋人的朝廷”。
3、清末新政的部分內容:1901年設立督辦政務處開始新政。主要有:改各國事務衙門為外務部,“班列六部之前”,新設商部、學部和巡警部;從1906年起廢除科舉考試;頒布《商律》等。
4、“預備立憲”與“皇族內閣”:1906年清政府宣布預備立憲,1908年頒布《欽定憲法大綱》,1911年5月成立“皇族內閣”。
5、資產階級革命派的階級基礎和骨干力量:階級基礎是中國民族資產階級,骨干力量是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
6、中國資產階級革命組織:1894年,孫中山在檀香山成立興中會,是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組織。1904年后,華興會(黃興在長沙組建),科學補習所、光復會等成立。
7、第一個全國性資產階級政黨及其綱領:1905年8月,在東京成立同盟會。同盟會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為綱領,機關報為《民報》。
8、革命派與改良派辯論的焦點:要不要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政府。
9、革命的思想宣傳家及其代表作:章炳麟的《駁康有為論革命書》,鄒容的《革命軍》,陳天華的《警世鐘》和《猛回頭》。
10、三民主義學說的內容:1905年11月,孫中山在《民報》發刊詞中,將同盟會綱領概括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后被稱為三民主義。民族主義即“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民權主義即“創立民國;民生主義即”平均地權“。
11、保路風潮:1911年,反對清政府出賣粵漢、川漢鐵路路權給帝國主義的運動。四川省最為激烈,成為武昌起義的導火索。
12、武昌起義:1911年10月10日,新軍中的革命黨人打響了武昌起義的第一槍,隨即全國響應,從此掀起辛亥革命的高潮。
13、中華民國: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建立,改國號為中華民國,孫中山為被選為臨時大總統。中華民國是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性質的革命政權。
14、《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發點。它確認了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政治制度。
15、北洋軍閥:中國近代史上的代表大地主和買辦資產階級利益的軍事政治集團。1912年到1928年為其統治期。
16、袁世凱復辟帝制:1916年元旦,袁世凱稱洪憲皇帝。在人民的反對聲中,于83天后取消。
17、“二次革命”:1913年因袁世凱刺殺宋教仁和“善后大借款”而起,因戰場主要在九江和南京而被稱作“贛寧之役”,又稱“二次革命”(相對于辛亥革命而言)。
18、護國戰爭:1915年12月,蔡鍔宣布云南獨立,反對袁世凱復辟帝制。
19、孫中山護法運動的目的:要求北洋軍閥統治者恢復并保護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和民國時期的國會。
20、舊民主主義革命終結的標志:1922年6月,孫中山第二次護法戰爭的失敗。
重要考點講解
二、簡答題
1、怎樣看待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的性質。
是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性質的革命政權。
(1)在人員構成上,資產階級革命派控制著這個政權。革命黨人和中同盟會會員擔任著政府重要部門的主要職務。
(2)在實行的各項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政策措施上,集中體現了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愿望和利益,也一定程度上符合廣大中國人民的利益
(3)南京臨時政府內政外交方面的局限性。一是承認清政府與列強所定的一切不平等條約和所欠的一切外債。二是沒有提出可以滿足農民土地要求的政策和措施。
2、辛亥革命勝利的歷史意義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較完全意義上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是中國人民救亡圖存、振興中華的一個里程碑,具有偉大的歷史意義。
(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在中國的統治,沉重打擊了中外反動勢力在中國的統治。為中國人民革命斗爭的發展開辟了道路。
(2)辛亥革命結束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觀念開始深入人心。
(3)辛亥革命也是一場思想解放運動。辛亥革命開啟了思想進步和民族覺醒的大門。
(4)辛亥革命促使社會經濟、思想習慣和社會風俗等方面發生了新的變化。
(5)辛亥革命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勢力,推動了亞洲各國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
3、簡述反對北洋軍閥統治的斗爭
(1)發動“二次革命:和組建中華革命黨:為反對袁世凱刺殺宋教仁和”善后大借款“,1913年7月,李烈鈞、黃興等宣布討袁,南方部分地方響應。堅持兩個月后失敗。孫中山逃亡日本在東京正式成立中華革命黨。
(2)發動護國戰爭。為反對袁世凱稱帝,蔡鍔1915年12月25日,蔡鍔宣布云南獨立,護國運動爆發。1916年3月22日,袁世凱取消帝制。
(3)發動護法運動:為恢復并保護中華民國和《臨時約法》孫中山兩次發動護法運動。1917年發動第一次護法運動。針對皖系軍閥段祺瑞破壞《臨時約法》,拒絕恢復國會。1920年發動第二次護法運動。針對直系軍閥拒絕恢復民國和《臨時約法》。兩次護法戰爭均因軍閥出賣而失敗。第二次護法戰爭的失敗,標志著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終結。預示著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爭將要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重要考點講解
三、論述題
1、試述三民主義學說的基本內容和意義
(1)民族主義包括“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兩項內容。即以革命手段推翻滿清王朝,變“次殖民地”的中國為獨立的中國。但是,民族主義沒有明確的反帝主張,也沒有明確地把漢族軍閥、官僚、地主作為革命對象。
(2)民權主義的內容是“創立民國”。即推翻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資產階級的民主共和國。在理論上解決了革命目的問題。但是,民權主義沒有明確廣大勞動人民在國家中的地位,難以保障人民的真正權利。
(3)民生主義的內容為“平均地權” .基本方案是:核定地價,按價征稅,漲價歸公,按價收買。但是,民生主義沒有正面觸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滿足農民的土地要求。
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學說,提出了一套在中國歷史上不曾有過的資產階級共和國的建國方案,是一個比較完備的民主主義的革命綱領。
2、試述辛亥革命的歷史局限及其失敗的經驗教訓
總:資產階級革命派自身的軟弱性。
分:辛亥革命局限性的具體表表現:
(1)沒有提出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和反對封建主義的革命綱領。
·沒有明確的反帝綱領,幻想以妥協退讓來換取帝國主義的承認和支持。
·他們只強調反滿和建立共和政體,沒有認識到反對整個封建統治階級,最終把政權交給了同是封建勢力代表袁世凱。
(2)沒有充分發動和依靠民眾。不敢依靠反封建的主力軍農民群眾,甚至壓制人民的革命行動。
(3)沒有建立堅強的革命政黨,發揮團結一切革命力量的強有力的核心作用。同盟會的組織松懈,派系紛雜。辛亥革命后,有的主張解散同盟會,有的另建黨派、自立山頭。“革命軍起,革命黨消”。
失敗的原因和經驗:中國資產階級革命派的軟弱性以及由此而來的辛亥革命的局限性,使辛亥革命難以擺脫失敗的命運。辛亥革命只推翻一個清朝政府,而沒有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壓迫和剝削,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務。
辛亥革命的失敗表明,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方案沒有能夠救中國,先進中國人需要進行新的探索,為中國謀求新的出路。
1、辛亥革命爆發的歷史條件和資產階級革命派的革命活動(成立政黨、宣傳與辯論、組織武裝起義等)
2、三民主義學說的內容
3、辛亥革命勝利的歷史意義及局限性
4、北洋軍閥的統治及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終結
本章提示
注意比較資產階級革命與資產階級改良的區別,理解革命是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狀態的最好途徑和手段
重要考點講解
一、基本概念和判斷
1、“回收利權”運動:20世紀初鐵路和礦山的利權是列強掠奪的重點。中國人民開展了回收利權運動和保路運動。
2、《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著清政府已經成為“洋人的朝廷”。
3、清末新政的部分內容:1901年設立督辦政務處開始新政。主要有:改各國事務衙門為外務部,“班列六部之前”,新設商部、學部和巡警部;從1906年起廢除科舉考試;頒布《商律》等。
4、“預備立憲”與“皇族內閣”:1906年清政府宣布預備立憲,1908年頒布《欽定憲法大綱》,1911年5月成立“皇族內閣”。
5、資產階級革命派的階級基礎和骨干力量:階級基礎是中國民族資產階級,骨干力量是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
6、中國資產階級革命組織:1894年,孫中山在檀香山成立興中會,是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組織。1904年后,華興會(黃興在長沙組建),科學補習所、光復會等成立。
7、第一個全國性資產階級政黨及其綱領:1905年8月,在東京成立同盟會。同盟會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為綱領,機關報為《民報》。
8、革命派與改良派辯論的焦點:要不要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政府。
9、革命的思想宣傳家及其代表作:章炳麟的《駁康有為論革命書》,鄒容的《革命軍》,陳天華的《警世鐘》和《猛回頭》。
10、三民主義學說的內容:1905年11月,孫中山在《民報》發刊詞中,將同盟會綱領概括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后被稱為三民主義。民族主義即“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民權主義即“創立民國;民生主義即”平均地權“。
11、保路風潮:1911年,反對清政府出賣粵漢、川漢鐵路路權給帝國主義的運動。四川省最為激烈,成為武昌起義的導火索。
12、武昌起義:1911年10月10日,新軍中的革命黨人打響了武昌起義的第一槍,隨即全國響應,從此掀起辛亥革命的高潮。
13、中華民國: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建立,改國號為中華民國,孫中山為被選為臨時大總統。中華民國是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性質的革命政權。
14、《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發點。它確認了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政治制度。
15、北洋軍閥:中國近代史上的代表大地主和買辦資產階級利益的軍事政治集團。1912年到1928年為其統治期。
16、袁世凱復辟帝制:1916年元旦,袁世凱稱洪憲皇帝。在人民的反對聲中,于83天后取消。
17、“二次革命”:1913年因袁世凱刺殺宋教仁和“善后大借款”而起,因戰場主要在九江和南京而被稱作“贛寧之役”,又稱“二次革命”(相對于辛亥革命而言)。
18、護國戰爭:1915年12月,蔡鍔宣布云南獨立,反對袁世凱復辟帝制。
19、孫中山護法運動的目的:要求北洋軍閥統治者恢復并保護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和民國時期的國會。
20、舊民主主義革命終結的標志:1922年6月,孫中山第二次護法戰爭的失敗。
重要考點講解
二、簡答題
1、怎樣看待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的性質。
是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性質的革命政權。
(1)在人員構成上,資產階級革命派控制著這個政權。革命黨人和中同盟會會員擔任著政府重要部門的主要職務。
(2)在實行的各項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政策措施上,集中體現了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愿望和利益,也一定程度上符合廣大中國人民的利益
(3)南京臨時政府內政外交方面的局限性。一是承認清政府與列強所定的一切不平等條約和所欠的一切外債。二是沒有提出可以滿足農民土地要求的政策和措施。
2、辛亥革命勝利的歷史意義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較完全意義上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是中國人民救亡圖存、振興中華的一個里程碑,具有偉大的歷史意義。
(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在中國的統治,沉重打擊了中外反動勢力在中國的統治。為中國人民革命斗爭的發展開辟了道路。
(2)辛亥革命結束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觀念開始深入人心。
(3)辛亥革命也是一場思想解放運動。辛亥革命開啟了思想進步和民族覺醒的大門。
(4)辛亥革命促使社會經濟、思想習慣和社會風俗等方面發生了新的變化。
(5)辛亥革命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勢力,推動了亞洲各國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
3、簡述反對北洋軍閥統治的斗爭
(1)發動“二次革命:和組建中華革命黨:為反對袁世凱刺殺宋教仁和”善后大借款“,1913年7月,李烈鈞、黃興等宣布討袁,南方部分地方響應。堅持兩個月后失敗。孫中山逃亡日本在東京正式成立中華革命黨。
(2)發動護國戰爭。為反對袁世凱稱帝,蔡鍔1915年12月25日,蔡鍔宣布云南獨立,護國運動爆發。1916年3月22日,袁世凱取消帝制。
(3)發動護法運動:為恢復并保護中華民國和《臨時約法》孫中山兩次發動護法運動。1917年發動第一次護法運動。針對皖系軍閥段祺瑞破壞《臨時約法》,拒絕恢復國會。1920年發動第二次護法運動。針對直系軍閥拒絕恢復民國和《臨時約法》。兩次護法戰爭均因軍閥出賣而失敗。第二次護法戰爭的失敗,標志著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終結。預示著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爭將要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重要考點講解
三、論述題
1、試述三民主義學說的基本內容和意義
(1)民族主義包括“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兩項內容。即以革命手段推翻滿清王朝,變“次殖民地”的中國為獨立的中國。但是,民族主義沒有明確的反帝主張,也沒有明確地把漢族軍閥、官僚、地主作為革命對象。
(2)民權主義的內容是“創立民國”。即推翻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資產階級的民主共和國。在理論上解決了革命目的問題。但是,民權主義沒有明確廣大勞動人民在國家中的地位,難以保障人民的真正權利。
(3)民生主義的內容為“平均地權” .基本方案是:核定地價,按價征稅,漲價歸公,按價收買。但是,民生主義沒有正面觸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滿足農民的土地要求。
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學說,提出了一套在中國歷史上不曾有過的資產階級共和國的建國方案,是一個比較完備的民主主義的革命綱領。
2、試述辛亥革命的歷史局限及其失敗的經驗教訓
總:資產階級革命派自身的軟弱性。
分:辛亥革命局限性的具體表表現:
(1)沒有提出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和反對封建主義的革命綱領。
·沒有明確的反帝綱領,幻想以妥協退讓來換取帝國主義的承認和支持。
·他們只強調反滿和建立共和政體,沒有認識到反對整個封建統治階級,最終把政權交給了同是封建勢力代表袁世凱。
(2)沒有充分發動和依靠民眾。不敢依靠反封建的主力軍農民群眾,甚至壓制人民的革命行動。
(3)沒有建立堅強的革命政黨,發揮團結一切革命力量的強有力的核心作用。同盟會的組織松懈,派系紛雜。辛亥革命后,有的主張解散同盟會,有的另建黨派、自立山頭。“革命軍起,革命黨消”。
失敗的原因和經驗:中國資產階級革命派的軟弱性以及由此而來的辛亥革命的局限性,使辛亥革命難以擺脫失敗的命運。辛亥革命只推翻一個清朝政府,而沒有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壓迫和剝削,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務。
辛亥革命的失敗表明,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方案沒有能夠救中國,先進中國人需要進行新的探索,為中國謀求新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