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西方人文精神專題練習
西方人文精神專題練習:選擇題
C.15世紀 D.18世紀
【答案】 C
【解析】 公元前5世紀,希臘人文精神的內涵是提倡懷疑精神,反對迷信,強調人的價值、人的決定作用,與題干中追求現世幸福的思想不一致,故B項錯誤;5世紀的西方處于中世紀,宗教神學統治了人們的思想,沒有理性,也沒有人文精神,與題干中的信息不一致,故B項錯誤;15世紀處于文藝復興運動時期,其指導思想人文主義提倡人性、反對神性,追求現世幸福,與題干中“鄙視窮光蛋”“生活得愉快、自由”的信息一致,故C項正確;18世紀,西方已經處于啟蒙運動時期,啟蒙思想家繼承、弘揚文藝復興人文主義精神,與題目中“最早”要求不符合,故D項錯誤。
2.(2015·無錫)揚·胡斯(1369~1415)曾任布拉格查理大學校長,他反對天主教會及德意志帝國對捷克的控制,反對教會占有土地,反對教皇兜售贖罪券;提倡用捷克語舉行宗教儀式,將《圣經》譯為捷克文,后被教會處以火刑。下列對此看法正確的是( )
A.胡斯揭開了歐洲宗教改革的序幕
B.胡斯主張取消教會,閱讀《圣經》
C.胡斯的觀點對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產生了影響
D.歐洲各國宗教改革的起因都是“贖罪券”問題
【答案】 C
【解析】 1517年馬丁·路德張貼了《九十五條論綱》,拉開了歐洲宗教改革運動的序幕,故A項錯誤;據材料“他反對天主教會及德意志帝國對捷克的控制,反對教會占有土地,反對教皇兜售贖罪券”不能說明胡斯主張取消教會,故B項錯誤;據材料“反對教會占有土地,反對教皇兜售贖罪券”和“提倡用捷克語舉行宗教儀式,將《圣經》譯為捷克文”可知胡斯的觀點對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產生了影響,故C項正確;材料不能說明歐洲各國宗教改革的起因都是“贖罪券”問題,且該說法史實錯誤,故D項錯誤。
3.(2015·江西紅色六校)馬丁·奧芬巴赫曾說,“一句民間格言說得很風趣,不是吃得好,就是睡得香。在這個具體事例中,新教徒愿意吃得好,而天主教徒則求睡得安穩”。對此理解準確的是( )
A.新教的俗世精神有利于資本主義的發展
B.天主教精神可以糾正資本主義泛濫的物欲
C.“求睡得安穩”是指責天主教徒懶惰
D.“愿意吃得好”是指責新教徒貪婪而缺乏精神追求
【答案】 A
【解析】 “吃得好”反映的是新教徒對物質財富的追求,說明信教的思想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睡得香”則是指天主教徒的禁欲主義,這阻礙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故選A。B、C、D各項都是對材料錯誤的理解。
4.(2015·合肥)認為“允許個人保有財產,保存私有制,但是要防止財產走向極端,不能讓它超過了必要的限度”的啟蒙思想家是( )
A.盧梭 B.康德
C.孟德斯鳩 D.伏爾泰
【答案】 A
【解析】 盧梭認為人類不平等的根源是財產的私有,主張對財產進行限制,但不主張廢除私有制,與題干觀點相符。故本題選A。康德、孟德斯鳩、伏爾泰未提出這一思想,B、C、D三項錯誤。
5.(2015·開封二模)伏爾泰對孔子稱頌備至。他說:“孔子常說仁義,人們若實行此種道德,世界上就不會再有什么爭斗了。”他認為:孔子的哲學是一整套完整的倫理學說,教人以德,用普遍的理性去抑制人們的利己欲望,從而建立起和平與幸福的社會。下列表述符合材料內容的是( )
A.倫理學說有助于法國社會穩定
B.儒家理性抑制了人們私欲膨脹
C.“仁義”豐富了啟蒙思想的內容
D.中西思想跨越時空、時代融合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伏爾泰認為,儒家倫理學有利于世界的穩定,而不僅僅局限于法國社會,故A項錯誤;儒家理性有利于抑制人們私欲膨脹,但這僅僅是伏爾泰推崇儒學的表象,故B項錯誤;啟蒙運動重視法治,而儒家思想強調德治,有利于豐富啟蒙思想的內容,故C項正確;材料反映出儒家部分思想為啟蒙思想家所利用,與中西思想融合無關,故D項錯誤。
6.(2015·廣東聯考)《美國憲政里程》指出:“美國法治的中心內容是政府是自由的,是具有道德的人們自愿同意的人為產物,不存在天然的政治權威。”這一思想源于( )
A.盧梭的社會契約論
B.伏爾泰的天賦人權
C.孟德斯鳩的三權分立
D.西塞羅的自然法思想
【答案】 A
【解析】 社會契約論認為人民根據個人意志投票產生公共意志,如果主權者走向公共意志的反面,那么社會契約就遭到破壞,人民有權決定和變更政府形式和執政者的權力,與材料中“政府是具有道德的人們自愿同意的人為產物”這一觀點相同,故A項正確;天賦人權思想認為人是一個客觀的存在,每一個存在物都有自身的價值,同時都有自己的權利,這種權利不是上帝賦予的,也不是國王賜予的,而是與生俱來的,材料中并未體現這一思想,故B項錯誤;三權分立是指司法權、行政權和立法權的相對獨立,材料中沒有體現,故C項錯誤;自然法通常是指宇宙秩序本身中作為一切制定法制基礎的關于正義的基本和終極的原則的集合,材料中未體現,故D項錯誤。
7.(2015·濟南)恩格斯評論某一運動:“思維著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從今以后,迷信、偏私、特權和壓迫,必將為永恒的真理,為永恒的正義,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剝奪的人權所排擠。”這一運動中的代表人物是( )
A.蘇格拉底 B.彼特拉克
C.馬丁·路德 D.孟德斯鳩
【答案】 D
【解析】 蘇格拉底是古希臘哲學家,重點研究人的倫理道德問題,重視知識作用,與題干強調理性,反對特權,提倡人權等信息不吻合,故A項錯誤;彼特拉克是文藝復興運動代表人物,該運動的指導思想是人文主義,提倡人性、反對神性,追求現世幸福,與材料信息不一致,故B項錯誤;馬丁·路德是宗教改革代表人物,該運動用人文主義宗教觀沖擊基督教神學,與題干中倡導理性精神等內容不一致,故C項錯誤;孟德斯鳩是啟蒙運動代表人物,該運動指導思想是理性,與材料“思維著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相一致,故D項正確。
8.(2015·泰州)當代史學家西斯·馬丁在《思想的進步史》中說,與文藝復興運動相比,啟蒙運動在許多方面都有明顯的超越。“超越”主要表現在( )
①以“理性”為核心 ②抨擊教會的腐朽 ③提出人民主權學說 ④將斗爭矛頭直指封建專制制度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B
【解析】 文藝復興提倡人性,啟蒙運動以“理性”為核心,這是對文藝復興的“超越”,故①正確;抨擊教會的腐朽是二者的共同點,不能體現出啟蒙運動對文藝復興的“超越”,故②錯誤;啟蒙思想家提出人民主權學說,按照資產階級利益構建政治制度,是對文藝復興只是追求現實幸福生活的一種“超越”,故③正確;文藝復興反對封建教會的束縛,啟蒙運動則將斗爭矛頭直指封建專制制度,在反封建的道路上比文藝復興更進一步,故④正確,選擇B項符合題意。
9.(2015·唐山)普羅塔哥拉提出“人是萬物的尺度”,彼特拉克主張“以人學對抗神學”,康德強調“啟蒙運動就是人類脫離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狀態”。可見( )
A.民主法制是人類的共同訴求
B.社會中功利主義色彩濃厚
C.人們逐步擺脫了宗教的束縛
D.人們對自由事業不懈追求
【答案】 D
【解析】 “人是萬物的尺度”主張人的絕對自由,“以人學對抗神學”體現在基督教神學主宰下要求自由的突破,“啟蒙運動就是人類脫離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狀態”體現對自由理性的追求。三者共同體現人們對自由事業不懈追求。D項正確。
10.(2015·徐州)許倬云在《現代文明的成壞》中說:“歐洲啟蒙……回歸到一個理性的真神信仰,‘神’其實只是理性的代名詞,而‘人’,既是神的產物,也代表理性和神賦予的自由。”下列對“神賦予的自由”的理解準確的是( )
A.生而平等 B.天賦人權
C.信仰自由 D.獨立自主
【答案】 B
【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對啟蒙思想以及材料的理解。題干材料強調“歐洲啟蒙……回歸到一個理性的真神信仰,‘神’其實只是理性的代名詞”,這是強調啟蒙運動中“理性”的成分,啟蒙運動思想家倡導“天賦人權”,故B項符合題意。
11.(2015·孝感)1871年4月19日巴黎公社在《告法國人民書》申明:“通過選舉或競選任命”的“公職人員和公社官吏”,應該是“經常受到監督的、可以更換的”。這說明巴黎公社( )
A.照搬了古代雅典的直接民主經驗
B.沒有超越資產階級民主范疇
C.進行了無產階級民主制度的偉大實踐
D.是蘇俄社會主義民主制度的源頭
【答案】 C
【解析】 古代雅典實行直接民主,巴黎公社由公職人員管理,屬于間接民主,故A項錯誤;巴黎公社政權掌握在無產者手中,不同于資產階級民主,故B項錯誤;巴黎公社是無產階級專政的嘗試,故C項正確;巴黎公社是馬克思主義不成功的實踐,蘇俄社會主義民主制度源于馬克思主義無產階級專政理論,故D項錯誤。
12.(2015·溫州)“(1870年)9月3日晚7時,一批巴黎市民率先走向街頭,舉行游行示威,要求廢黜被俘的、應對戰敗負責的皇帝,實行共和制度……次日凌晨,更多的市民涌向了街頭。”材料反映的事件( )
A.表明共和派勢力超過保皇派
B.導致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的建立
C.為馬克思主義誕生提供了階級基礎
D.是無產階級專政的一次偉大嘗試
【答案】 B
【解析】 保皇派的勢力在題干所給材料中沒有涉及,故A項與題意不符。19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歐洲三大工人運動為馬克思主義誕生奠定了階級基礎;1871年的巴黎公社是無產階級專政的第一次偉大嘗試,這些與題干中“1870年”不符,故C、D兩項錯誤。依據所學,1870年9月,普法戰爭中法國戰敗后,巴黎爆發革命,建立了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故B項正確。
西方人文精神專題練習:材料題
13.(2015·泉州)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文藝復興是一個巨人輩出的時代……歸結到根本點,應該說文藝復興對世界文明最偉大的貢獻,還是它通過自己各方面的重大成就,昭示了一種個人主義的倫理觀……只有解決了個人主義的合法性(或正當性)問題,一切阻礙個性自由發展的傳統束縛……才有可能統統被沖破,以往一直受到嚴重壓抑的個人創造潛能才有可能得到充分發揮,社會才有可能開啟由傳統向現代的轉變進程。
——馬克
材料二 第36條 每一個真誠悔改的_,即令沒有贖罪券,也同樣可以得到赦罪或免罪……第86條 教皇是一切富人中的最富有者,為什么不用他自己的錢來建造圣彼得教堂,而必須花費可憐的信徒們的錢呢?
——《九十五條論綱》
材料三 18世紀法國的啟蒙運動是一場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這場持續了幾乎整整一個世紀的運動涌現出了一大批啟蒙思想家,即曾被恩格斯所稱贊的“為行將到來的革命啟發過人們頭腦的那些偉大人物”創造了法國歷史上一個燦爛奪目的時代,因而人們一般把18世紀稱作法國的“啟蒙世紀”或“哲學家的世紀”。
——黃淳《十八世紀法國啟蒙運動的興起及其特點》
(1)據材料一,指出“個人主義”的內涵。概括解決“個人主義的合法性問題”的積極意義。
(2)據材料二,概括馬丁·路德發表《九十五條論綱》的目的及產生的作用。
(3)據材料三和所學知識,理解18世紀被稱為法國的“啟蒙世紀”的內涵。
【答案】 (1)內涵:人文主義。
意義:沖破傳統的束縛;充分發揮個人創造的潛能,開啟了由傳統向現代的轉變進程。
(2)目的:反對羅馬教皇兜售贖罪券。
作用:揭開了德國宗教改革運動的序幕。
(3)內涵:啟蒙運動是歐洲歷史上一次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18世紀啟蒙運動在法國達到高潮;為法、美等國資產階級革命做了輿論準備。
【解析】 第(1)問的第一小問“個人主義”的內涵,聯系文藝復興的指導思想即可作答;第二小問即回答當時強調個人主義的積極影響,通過歸納總結材料一包含的信息即可。第(2)問馬丁·路德發表《九十五條論綱》即表明宗教改革運動的開始,其目的依據材料二的信息可知與羅馬教皇兜售贖罪券有關;第二小問簡要說明馬丁·路德掀起的宗教改革對德意志的影響,而不是對歐洲的影響。第(3)問即回答啟蒙運動對18世紀的影響,也就是在18世紀發揮的作用,包括對歐洲和法國思想解放的影響、對美國、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影響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