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經濟學筆記第九十章
時間:
未知2
經濟類
第九章、第一節壟斷(一)壟斷的社會成本壟斷造成社會福利損失從前面的分析中我們看到,與完全競爭市場相比,在壟斷市場上廠商生產較少的產量,索要較高的價格,消費者因此會受到損害。
從社會的角度來看,如果壟斷廠商生產的產量更大并索要更低的價格,則消費者的境況會得到改善,社會福利會因此增加,問題是壟斷企業一般不會這樣做,因此,壟斷使社會福利受到損害。
壟斷的其他社會成本除此之外,壟斷還有可能有其他方面的損害,例如壟斷缺乏降低成本和進行技術革新的動力,從而社會生產既定的產量花費較多的成本。
由于壟斷可以使廠商獲得更多的利潤,因而為了保持這種超額利潤,壟斷廠商的往往會采取各種形式的維持壟斷的措施。其中包括游說政府制訂更有利于自身的政策。這種為了尋求額外的利潤而進行的活動被稱為尋租行為,尋租不僅要花費成本,而且會滋生政府腐敗。
由此經濟學家斷言,壟斷是缺乏效率的,建議政府采取反壟斷政策。
?。ǘ┓磯艛嗾吲c反壟斷法針對不同的壟斷政府可以分別或同時采取行業的重新組合和處罰等手段,而這些手段往往是根據反壟斷法制訂的。
行業的重新組合如果一個壟斷的行業被重新組合成包含許多廠商的行業,那么,廠商之間的競爭就可以把市場價格降下來。被重新組合的行業競爭程度越高,市場價格就越接近于競爭性價格,政府采取的手段是分解原有的壟斷廠商或掃除進入壟斷行業的障礙并為進入廠商提供優惠條件。
?、湃绻粋€行業壟斷是通過行業中的廠商兼并或者一家廠商依靠較大的規模設置進入障礙而形成的,那么,就可以依靠政府力量把行業中的壟斷廠商分解為幾個或多個較少的廠商,例如,最近風靡全球的微軟肢解案,以前也有類似例子,如1983年前,美國的電話電報公司是一家具有壟斷力量的廠商,它在全國范圍內提供95%以上的長話服務和85%的地方電話服務,并出售大部分電訊設備,為加強這一部門的競爭,美國政府迫使美國電報電話公司將地方電報電話公司賣掉,使其規模減少了80%,從而降低了電訊市場的壟斷程度增強了競爭。
?、埔话愣裕瑢艛嘈袠I的重新組合并不馬上形成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即使大廠商被分解后形成的小廠商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市場支配力,為配合把競爭因素引入壟斷行業,讓新加入一個壟斷行業經營的廠商有能力與原有的廠商競爭,政府要對新廠商給予一定的優惠,減少進入障礙。
對壟斷行為制止預防。第一,如果一個行業不存在進入障礙,那么,一般廠商不會在長期內獲取超額利潤。因此,已經取得壟斷地位的廠商總是試圖設置進入障礙,或者采取不正當競爭手段排擠競爭者,以維護自身市場的支配力,為此,政府可以利用各種處罰手段加以制止。
對壟斷行為的制止重點在于清除進入障礙,鼓勵更多的廠商進行競爭。
對不執行反壟斷規定的廠商或個人,政府可以對其實行經濟制裁,包括對壟斷行為受害者支付賠償金和罰金。
反壟斷法反壟斷法又稱為反托拉斯法,是政府反對壟斷及壟斷行為的重要的法律手段,許多發達國家都有反壟斷法。
(三)行業的管制對壟斷的采取的另一種可供選擇的矯正手段是對壟斷廠商實行管制,管制的措施主要包括價格控制或者價格和產量的雙重控制,稅收或補貼以及國家直接經營。
價格管制的含義假定政府對壟斷行業只實行價格管制,即規定一個低于壟斷市場價格的管制價格或最高限價,壟斷企業會獲得一定量的超額利潤,但這一利潤額低于壟斷廠商自主定價時決定的超額利潤,政府規定低于廠商自主定價的最高限價,一個適當的選擇是按市場需求等于廠商邊際成本的原則決定管制價格。
自然壟斷行業的管制所謂自然壟斷是指在行業中,規模經濟在很大的產量范圍內存在,以致于相對于市場需求所決定的范圍而言,隨著產量增加,廠商的平均成本逐漸減少。這類行業通常需要大型的資本設備和大量的固定要素,如城市自來水公司,公用電話局等。在這樣的行業,任何低于市場需求量所需要的生產成本都較高,這就意味著試圖通過競爭來消除壟斷是不現實的,因為生產規模小于現有廠商時,進入經行業的廠商不可能與原有廠商進行競爭,反之,如果進行競爭,就會花費更大的固定投入量,從而使生產能力過剩。
政府對自然壟斷行業的管制不能只是價格管制,可供選擇的管制政策措施是既管制價格,又管制廠商的產量,從理論上說,在市場需求曲線上的任何一個價格與產量組合者可以作為政府對壟斷廠商的管制。但在實踐中政府往往按平均成本定價,廠商只獲得正常利潤。
之所以要對產量限制,是因為在這一價格下,如果允許廠商自主決策,它會按照價格等于邊際成本的原則決定產量,從而使得產量并不等于市場需求量。
以上分析同樣適用于一般壟斷行業。
對壟斷行業的其他管制措施在實踐中,政府管制所遵循的原則是"對公道的價值給予一個公道的報酬",為實現這一原則,配合價格及價格和數量管制,政府往往采取補貼或稅收手段,如果壟斷廠商因為政府的價格管制或者價格和數量雙重管制而蒙受損失,政府應給予適當的補貼,以便使壟斷廠商獲得正常利潤,如果在政府管制后,廠商仍可以獲得超額利潤,那么政府就應征收一定的特殊稅收,以有利于公平分配。
對壟斷行業,政府也可以采取直接經營的方式來解決由于壟斷的造成的市場失靈由于政府經營的目的不在于利潤最大化,所以可以按照邊際成本或者平均邊際成本決定價格,以便部分地解決由于壟斷所產生的產量低和價格高等低效率問題。
第九章、第二節公共物品(一)公共物品的特性公共物品的含義公共產品與私人產品相對,是指供集體共同消費的物品。
公共物品的特征1.非排他性。
2.非競爭性非排他性的含義排他性是指某個消費者在購買并得到一種商品的消費權之后,就可以把其他消費者排斥在獲得該商品的利益之外,私人產品在使用上具有排他性,如:甲購買了一塊巧克力,他就獲得了消費這塊巧克力的權力,其他人就不能消費同一塊巧克力了。與巧克力不同,國防使我們免受外敵的侵略,很顯然,我們都享受國防提供的保護,并沒有因為我享受保護而得你的保護減少,警察航標燈等也具有相同的特點。它們都是公共產品。
公共產品的非排他性使得通過市場交換獲得公共產品的消費權力機制出現失靈。對廠商而言,必須把那些不付錢的人排斥在消費商品之外,否則,他就很難彌補生產成本。對于一個消費者而言,市場上的購買行為,顯示了他對于商品的偏好。由于公共產品的非排他性,公共產品一旦被生產出來,每一個消費者就可以不支付就獲得消費權力,每一個消費者都可以"搭便車".消費者的這種行為意味著生產公共產品的廠商很有可能得不到抵補生產成本的收益,在長期廠商不會提供這種物品,可見公共產品很難要求市場提供。
非競爭性的含義競爭性是指消費者或消費數量的增加引起的商品的生產成本的增加,私人產品大都具有競爭性,如,甲多吃一塊巧克力,生產者就必須多生產一塊,而生產一塊巧克力需要花費廠商一定數量的成本,從而減少用于生產其他商品的資源,也就是說對其他產量的生產形成競爭,但是公共產品都不具有消費的競爭性,如廣播、電視、航標燈等,它們共同的特點是消費者人數的增加并不對生產成本產生影響。如增加一些人聽廣播看電視并會影響電臺的發射成本,汽車通過橋梁只要不是大擁擠,則它們就是非競爭性的。因為通過一輛汽車對橋造成的折舊很小,接近于零。
公共產品的非競爭性特點說明,盡管有些公共產品的排他性可以很容易就能被發現,如在橋頭設立收費站,但這樣做并不一定有效率,依照有效率的條件,廠商的定價原則應該是價格等于邊際成本,如果橋梁由私人部門提供,它們會索要等于邊際成本的費用,既然每輛車花費廠商的邊際成本接近于零,那么廠商的價格也應該等于零,結果私人不可能供給這些產品。
?。ǘ┕参锲返淖顑灩┙o量所有社會都面臨著公共產品的供給問題,公共產品的供給通常由政府負責。
我們已經知道,私人產品的最優供給量由市場需求和市場供給的均衡所決定,同樣公共產品的最優供給量由也該物品的需求與供給所決定,從供給的角度來看,制造一輛坦克與制造一輛汽車一樣并無多大區別,因而,決定公共產品的最優供給量的關鍵是需求。
私人產品的市場需求可以看作是所有消費者個人需求的加總,但公共產品的市場需求并不能通過每一價格下對所有消費者需求數量的加總,如,假定電視每小時收費0.1元,消費者A愿意每天看8小時,B愿意看9小時,C愿意看10小時,那么,在價格為0.1時,市場需求量每天為27小時,這已超過了一天的總天時/數,這使得橫向加總并沒有意義,產生這一問題的原因是消費者在同一時間同時消費同一數量的公共產品,公共產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使得從單個消費者給消費數量橫向加總失去意義,解決方案是把所有消費者在這一價格水平下愿意支付的價格縱向相加,可以得到社會為得到,這一既定的公共產品數量愿意支付的價格,這一價格構成了提供公共產品的人的總收入。
公共產品供給曲線由生產公共產品的邊際成本決定,與收益與成本相比,就可以確定公共產品的最優供給量。
?。ㄈ┦袌鍪ъ`公共產品的特點使以上分析充其量是概念性的,因為既然每個消費者在經濟上都是理性的,而公共產品又具有非排他性,那么每個消費者都將利用這一點,如農村里的有線電視安裝,很多農民利用鄰居安裝的閉路電視,自己接一插口逃避價格,從而必然產生搭便車行為,這就意味著即使單個消費者能準確地了解自己對公共產品的偏好程度,從而確定自己的需求曲線,對供給者而言,也沒有任何意義,因為消費者不會把有關信息吐露出來。因此,公共產品使得市場失靈。
第九章、第三節外部經濟影響(一)外部經濟影響外部經濟影響或外在性的含義外部性是指某一經濟單位的經濟活動對其他經濟單位所施加的非市場性影響,非市場性是指一種活動所產生的成本或利益未能通過市場價格反映出來,而是無意識強加于他人的,外部性有正的外部性,有些稱之為外部經濟,這是指一個經濟主體對其他經濟主體產生積極影響,無償為其他人帶來利益。相反,產生負向外部影響的經濟活動。(外部不經濟)給其他經濟單位帶來消極影響,對他人施加了成本。
外部性的例子很多,如一個養蜂的人和裁種果樹的農場主之間相互施加了正的影響,他們的行為為典型的外部經濟,農場主為蜜蜂提供了蜂源,提高了養蜂生產者的產量。同時,峰蜜采蜜過程中加速果樹的授粉,提高水果的產量,雙方互相無意識地為對方帶來好處,企業排放污染源的例子是典型的外部不經濟。
?。ǘ┩獠拷洕绊憣π实挠绊懲獠啃詫洕实挠绊懺谟谒沟盟饺诵袨榕c社會需要的數量出現差異,這一點可以由私人成本和社會成本加以說明。
私人成本和社會成本的含義私人成本是指一個經濟單位從事某次經濟活動所需要支付的費用,一項經濟活動的社會成本是指全社會為了這項活動需要支付的費用,包括從事該項經濟活動的私人成本加上這一活動給其他經濟單位帶來的成本。如果一項經濟活動產生外部不經濟,則社會成本大于私人成本,如果一項經濟活動產生外部經濟,則社會成本小于私人成本。
同樣地分析可以用于私人收益與社會收益(外部經濟帶來的利益)
外部經濟影響對資源配置效率的影響在存在外部不經濟的條件下,私人廠商的最優產量大于社會最優產量,在存在外部經濟的條件下,私人廠商的最優產量小于社會最優產量。
因此,無論一個經濟單位對其他經濟單位的影響是正或是負,私人自主決策所決定的最優產量是缺乏效率的。
從社會的角度來看,如果壟斷廠商生產的產量更大并索要更低的價格,則消費者的境況會得到改善,社會福利會因此增加,問題是壟斷企業一般不會這樣做,因此,壟斷使社會福利受到損害。
壟斷的其他社會成本除此之外,壟斷還有可能有其他方面的損害,例如壟斷缺乏降低成本和進行技術革新的動力,從而社會生產既定的產量花費較多的成本。
由于壟斷可以使廠商獲得更多的利潤,因而為了保持這種超額利潤,壟斷廠商的往往會采取各種形式的維持壟斷的措施。其中包括游說政府制訂更有利于自身的政策。這種為了尋求額外的利潤而進行的活動被稱為尋租行為,尋租不僅要花費成本,而且會滋生政府腐敗。
由此經濟學家斷言,壟斷是缺乏效率的,建議政府采取反壟斷政策。
?。ǘ┓磯艛嗾吲c反壟斷法針對不同的壟斷政府可以分別或同時采取行業的重新組合和處罰等手段,而這些手段往往是根據反壟斷法制訂的。
行業的重新組合如果一個壟斷的行業被重新組合成包含許多廠商的行業,那么,廠商之間的競爭就可以把市場價格降下來。被重新組合的行業競爭程度越高,市場價格就越接近于競爭性價格,政府采取的手段是分解原有的壟斷廠商或掃除進入壟斷行業的障礙并為進入廠商提供優惠條件。
?、湃绻粋€行業壟斷是通過行業中的廠商兼并或者一家廠商依靠較大的規模設置進入障礙而形成的,那么,就可以依靠政府力量把行業中的壟斷廠商分解為幾個或多個較少的廠商,例如,最近風靡全球的微軟肢解案,以前也有類似例子,如1983年前,美國的電話電報公司是一家具有壟斷力量的廠商,它在全國范圍內提供95%以上的長話服務和85%的地方電話服務,并出售大部分電訊設備,為加強這一部門的競爭,美國政府迫使美國電報電話公司將地方電報電話公司賣掉,使其規模減少了80%,從而降低了電訊市場的壟斷程度增強了競爭。
?、埔话愣裕瑢艛嘈袠I的重新組合并不馬上形成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即使大廠商被分解后形成的小廠商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市場支配力,為配合把競爭因素引入壟斷行業,讓新加入一個壟斷行業經營的廠商有能力與原有的廠商競爭,政府要對新廠商給予一定的優惠,減少進入障礙。
對壟斷行為制止預防。第一,如果一個行業不存在進入障礙,那么,一般廠商不會在長期內獲取超額利潤。因此,已經取得壟斷地位的廠商總是試圖設置進入障礙,或者采取不正當競爭手段排擠競爭者,以維護自身市場的支配力,為此,政府可以利用各種處罰手段加以制止。
對壟斷行為的制止重點在于清除進入障礙,鼓勵更多的廠商進行競爭。
對不執行反壟斷規定的廠商或個人,政府可以對其實行經濟制裁,包括對壟斷行為受害者支付賠償金和罰金。
反壟斷法反壟斷法又稱為反托拉斯法,是政府反對壟斷及壟斷行為的重要的法律手段,許多發達國家都有反壟斷法。
(三)行業的管制對壟斷的采取的另一種可供選擇的矯正手段是對壟斷廠商實行管制,管制的措施主要包括價格控制或者價格和產量的雙重控制,稅收或補貼以及國家直接經營。
價格管制的含義假定政府對壟斷行業只實行價格管制,即規定一個低于壟斷市場價格的管制價格或最高限價,壟斷企業會獲得一定量的超額利潤,但這一利潤額低于壟斷廠商自主定價時決定的超額利潤,政府規定低于廠商自主定價的最高限價,一個適當的選擇是按市場需求等于廠商邊際成本的原則決定管制價格。
自然壟斷行業的管制所謂自然壟斷是指在行業中,規模經濟在很大的產量范圍內存在,以致于相對于市場需求所決定的范圍而言,隨著產量增加,廠商的平均成本逐漸減少。這類行業通常需要大型的資本設備和大量的固定要素,如城市自來水公司,公用電話局等。在這樣的行業,任何低于市場需求量所需要的生產成本都較高,這就意味著試圖通過競爭來消除壟斷是不現實的,因為生產規模小于現有廠商時,進入經行業的廠商不可能與原有廠商進行競爭,反之,如果進行競爭,就會花費更大的固定投入量,從而使生產能力過剩。
政府對自然壟斷行業的管制不能只是價格管制,可供選擇的管制政策措施是既管制價格,又管制廠商的產量,從理論上說,在市場需求曲線上的任何一個價格與產量組合者可以作為政府對壟斷廠商的管制。但在實踐中政府往往按平均成本定價,廠商只獲得正常利潤。
之所以要對產量限制,是因為在這一價格下,如果允許廠商自主決策,它會按照價格等于邊際成本的原則決定產量,從而使得產量并不等于市場需求量。
以上分析同樣適用于一般壟斷行業。
對壟斷行業的其他管制措施在實踐中,政府管制所遵循的原則是"對公道的價值給予一個公道的報酬",為實現這一原則,配合價格及價格和數量管制,政府往往采取補貼或稅收手段,如果壟斷廠商因為政府的價格管制或者價格和數量雙重管制而蒙受損失,政府應給予適當的補貼,以便使壟斷廠商獲得正常利潤,如果在政府管制后,廠商仍可以獲得超額利潤,那么政府就應征收一定的特殊稅收,以有利于公平分配。
對壟斷行業,政府也可以采取直接經營的方式來解決由于壟斷的造成的市場失靈由于政府經營的目的不在于利潤最大化,所以可以按照邊際成本或者平均邊際成本決定價格,以便部分地解決由于壟斷所產生的產量低和價格高等低效率問題。
第九章、第二節公共物品(一)公共物品的特性公共物品的含義公共產品與私人產品相對,是指供集體共同消費的物品。
公共物品的特征1.非排他性。
2.非競爭性非排他性的含義排他性是指某個消費者在購買并得到一種商品的消費權之后,就可以把其他消費者排斥在獲得該商品的利益之外,私人產品在使用上具有排他性,如:甲購買了一塊巧克力,他就獲得了消費這塊巧克力的權力,其他人就不能消費同一塊巧克力了。與巧克力不同,國防使我們免受外敵的侵略,很顯然,我們都享受國防提供的保護,并沒有因為我享受保護而得你的保護減少,警察航標燈等也具有相同的特點。它們都是公共產品。
公共產品的非排他性使得通過市場交換獲得公共產品的消費權力機制出現失靈。對廠商而言,必須把那些不付錢的人排斥在消費商品之外,否則,他就很難彌補生產成本。對于一個消費者而言,市場上的購買行為,顯示了他對于商品的偏好。由于公共產品的非排他性,公共產品一旦被生產出來,每一個消費者就可以不支付就獲得消費權力,每一個消費者都可以"搭便車".消費者的這種行為意味著生產公共產品的廠商很有可能得不到抵補生產成本的收益,在長期廠商不會提供這種物品,可見公共產品很難要求市場提供。
非競爭性的含義競爭性是指消費者或消費數量的增加引起的商品的生產成本的增加,私人產品大都具有競爭性,如,甲多吃一塊巧克力,生產者就必須多生產一塊,而生產一塊巧克力需要花費廠商一定數量的成本,從而減少用于生產其他商品的資源,也就是說對其他產量的生產形成競爭,但是公共產品都不具有消費的競爭性,如廣播、電視、航標燈等,它們共同的特點是消費者人數的增加并不對生產成本產生影響。如增加一些人聽廣播看電視并會影響電臺的發射成本,汽車通過橋梁只要不是大擁擠,則它們就是非競爭性的。因為通過一輛汽車對橋造成的折舊很小,接近于零。
公共產品的非競爭性特點說明,盡管有些公共產品的排他性可以很容易就能被發現,如在橋頭設立收費站,但這樣做并不一定有效率,依照有效率的條件,廠商的定價原則應該是價格等于邊際成本,如果橋梁由私人部門提供,它們會索要等于邊際成本的費用,既然每輛車花費廠商的邊際成本接近于零,那么廠商的價格也應該等于零,結果私人不可能供給這些產品。
?。ǘ┕参锲返淖顑灩┙o量所有社會都面臨著公共產品的供給問題,公共產品的供給通常由政府負責。
我們已經知道,私人產品的最優供給量由市場需求和市場供給的均衡所決定,同樣公共產品的最優供給量由也該物品的需求與供給所決定,從供給的角度來看,制造一輛坦克與制造一輛汽車一樣并無多大區別,因而,決定公共產品的最優供給量的關鍵是需求。
私人產品的市場需求可以看作是所有消費者個人需求的加總,但公共產品的市場需求并不能通過每一價格下對所有消費者需求數量的加總,如,假定電視每小時收費0.1元,消費者A愿意每天看8小時,B愿意看9小時,C愿意看10小時,那么,在價格為0.1時,市場需求量每天為27小時,這已超過了一天的總天時/數,這使得橫向加總并沒有意義,產生這一問題的原因是消費者在同一時間同時消費同一數量的公共產品,公共產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使得從單個消費者給消費數量橫向加總失去意義,解決方案是把所有消費者在這一價格水平下愿意支付的價格縱向相加,可以得到社會為得到,這一既定的公共產品數量愿意支付的價格,這一價格構成了提供公共產品的人的總收入。
公共產品供給曲線由生產公共產品的邊際成本決定,與收益與成本相比,就可以確定公共產品的最優供給量。
?。ㄈ┦袌鍪ъ`公共產品的特點使以上分析充其量是概念性的,因為既然每個消費者在經濟上都是理性的,而公共產品又具有非排他性,那么每個消費者都將利用這一點,如農村里的有線電視安裝,很多農民利用鄰居安裝的閉路電視,自己接一插口逃避價格,從而必然產生搭便車行為,這就意味著即使單個消費者能準確地了解自己對公共產品的偏好程度,從而確定自己的需求曲線,對供給者而言,也沒有任何意義,因為消費者不會把有關信息吐露出來。因此,公共產品使得市場失靈。
第九章、第三節外部經濟影響(一)外部經濟影響外部經濟影響或外在性的含義外部性是指某一經濟單位的經濟活動對其他經濟單位所施加的非市場性影響,非市場性是指一種活動所產生的成本或利益未能通過市場價格反映出來,而是無意識強加于他人的,外部性有正的外部性,有些稱之為外部經濟,這是指一個經濟主體對其他經濟主體產生積極影響,無償為其他人帶來利益。相反,產生負向外部影響的經濟活動。(外部不經濟)給其他經濟單位帶來消極影響,對他人施加了成本。
外部性的例子很多,如一個養蜂的人和裁種果樹的農場主之間相互施加了正的影響,他們的行為為典型的外部經濟,農場主為蜜蜂提供了蜂源,提高了養蜂生產者的產量。同時,峰蜜采蜜過程中加速果樹的授粉,提高水果的產量,雙方互相無意識地為對方帶來好處,企業排放污染源的例子是典型的外部不經濟。
?。ǘ┩獠拷洕绊憣π实挠绊懲獠啃詫洕实挠绊懺谟谒沟盟饺诵袨榕c社會需要的數量出現差異,這一點可以由私人成本和社會成本加以說明。
私人成本和社會成本的含義私人成本是指一個經濟單位從事某次經濟活動所需要支付的費用,一項經濟活動的社會成本是指全社會為了這項活動需要支付的費用,包括從事該項經濟活動的私人成本加上這一活動給其他經濟單位帶來的成本。如果一項經濟活動產生外部不經濟,則社會成本大于私人成本,如果一項經濟活動產生外部經濟,則社會成本小于私人成本。
同樣地分析可以用于私人收益與社會收益(外部經濟帶來的利益)
外部經濟影響對資源配置效率的影響在存在外部不經濟的條件下,私人廠商的最優產量大于社會最優產量,在存在外部經濟的條件下,私人廠商的最優產量小于社會最優產量。
因此,無論一個經濟單位對其他經濟單位的影響是正或是負,私人自主決策所決定的最優產量是缺乏效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