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高考歷史知識點總結
一、羅斯福新政
(1)羅斯福新政的歷史背景
①1929-1933年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打擊美國;
②政府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無法解決危機;
③羅斯福1933年就任美國總統。
(2)羅斯福新政的主要內容(立法、救濟、復興)
①整頓財政金融:重建人們對銀行的信心
②調整工業生產:《全國工業復興法》和“藍鷹運動”
③調節農業生產:減少耕地面積和產量以控制市場價格
④實行社會救濟和以工代振:通過《社會保障法》,興辦公共工程提供就業機會
(3)新政的特點:政府大規模的干預經濟
(4)羅斯福新政在資本主義自我調節機制形成中的作用
①羅斯福新政是在資本主義工業社會全面來臨的時代,在傳統的自由放任政策再也不能適應生產力巨大發展的時候開辟的一條新的發展道路。
②其核心內容是通過國家力量擴大消費,調節供給與需求的矛盾。
③新政式的調整被一些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所借鑒。資本主義經過這一重大調整,獲得了新的發展余地和活力。
④新政標志著資本主義告別自由放任時代,進入了政府大規模干預經濟的時代。
二、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1)國家對經濟的大力干預
①背景:30年代大危機的教訓、羅斯福新政和凱恩斯主義的影響
②措施: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大力加強政府干預經濟的方式
(2)福利改革
①資金來源:個人繳納、企業繳納和國家補貼
②福利種類: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和養老保險
③特點:覆蓋面廣,低收入階層受惠多
④實質:國家進行國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種形式
⑤評價:福利國家的出現使低收入階層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緩解了社會矛盾,擴大了社會消費。但國家的財政支出擴大,造成財政赤字,降低了人們工作的積極性。
三、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戈爾巴喬夫改革
(1)赫魯曉夫改革
①背景: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暴露;農業全盤集體化的后果;斯大林逝世
②內容:
農業:允許農莊莊員擁有一定的自留地和飼養牲畜;開懇荒地,擴大谷物生產;開展種植玉米運動;將拖拉機買給農莊。
③評價: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傳統觀念的束縛,邁出了改革的第一步,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沒有改變原有經濟體制,改革缺乏正確的指導思想和實事求是的精神。赫氏個人作風急躁,造成混亂。
(2)勃列日涅夫改革
①背景:糾正赫魯曉夫時期的混亂
②內容:
工業:推行新經濟體制,擴大企業的經營自主權——重點重工業;
農業:擴大農場和農莊的自主權,降低農產品收購計劃指標,提高農產品價格,放松對個人副業的限制。
③評價:改革沒有突破原有體制的弊端,取得一定成效;勃氏執政后期趨于保守,改革陷于停滯,與美國進行軍備競賽,拖跨了蘇聯經濟。
(3)戈爾巴喬夫改革
①背景:1985年,蘇聯社會陷入危機邊緣
②內容:經濟領域——政治領域,最后導致蘇聯解體
高中歷史常考知識點
一、宋初中央集權的強化
措施:①軍事上:杯酒釋兵權,解除朝中大將和地方節度使的兵權;加強禁軍、強干弱枝。
②行政上:派文臣任地方長官;設通判負責監督。
③經濟上:地方賦稅一小部分作為地方開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影響:①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消除了藩鎮割據現象。
②造成冗官、冗兵、冗費,埋下了“積貧積弱”的禍根。
二、唐實行三省六部制
唐朝中央設中書省、門下省和尚書省,分別負責決策、審議和執行。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分散了相權。尚書省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確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體制。
三、元朝實行行省制度
背景:疆域空前擴大
概況:中央設中書省;地方設十個行省和宣政院轄區
意義:加強了對全國的管轄;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統一。是中國行省制的開端,對后世影響深遠。
四、選官、用官制度的變化
朝代制度
漢代察舉制
魏晉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隋唐宋一清朝科舉制
五、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
明太祖調整中央和地方官制,加強中央集權:
①廢丞相,設六部;廢行省,設三司。
②內閣的創立。實質:是君主專制強化的產物。
清朝雍正帝設軍機處(上傳下達)——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頂峰
高中歷史知識點整理
中國古代天文學、數學、醫學、農業等方面的科技成就。
(1)天文學:
天文觀測:日食、彗星、哈雷彗星、太陽黑子、《申報》、《論語》等
天體測量:東漢張衡:渾天儀,地球是圓的,候風地動儀;唐代高僧一行:十二生肖巡儀,測子午線長度;元代郭守敬:新渾儀3354簡易儀等。
(2)數學:春秋時期乘法口訣;春秋計算方法;元代的珍珠算法;東漢的《甘石星經》記載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數學運算方法,標志著古代數學體系的形成;楚宋齊時期祖沖之圓周率的計算。
(3)農學:南北朝時期賈思勰的《石氏星表》是中國第一部完整的農學著作。汪芫甄寫《九章算術》,光啟寫《齊民要術》等。
(4)醫學:《農書》奠定了中醫理論基礎;東漢張仲景所著《農政全書》奠定了中醫臨床的理論基礎;華佗的“馬飛散”是東漢最早的麻藥,“五禽戲”是中國早期的體育保健體操;明代李時珍的《黃帝內經》是中國古代藥物學的最高成就,如3354部東方醫學大經。
高三如何高效復習
1、樹立屬于自己的知識體系
首先樹立通史為本的意識,以時間為歷史基本框架,以國別、政治經濟文化、現代化史觀、文明史觀為輔助,構建清晰和等級化了的知識體系。如魏晉南北朝,高考考試范圍所聯系的一定出不了孝文帝改革、南方經濟開始發展、九品中正制、民族融合這四大角度,再輔佐以政治經濟文化的識別,無論所給材料如何變換,學生都基本能夠完成所需知識的清晰定位。具體的實現形式上,學生可以以時間為主線,將時段內所有知識點排布一遍,也可以送到老師處加以指導完善,盡量背誦識記,基礎知識問題就不大了。
2、重點知識突破
高考雖然沒有必然規律,但總有一些蛛絲馬跡可尋,如當年的周年大事、重要領導人的講話涉及、前些年高考沒有考的重要考點都應該是我們準備的重點。如2017年高考十月革命恰逢100周年,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也成為了新聞熱點詞匯。所以十月革命以及其相關的馬克思主義的誕生、蘇聯經濟建設道路等相關知識必然是考試熱點,當然需要特別準備。此類重點準備五六個可以幫助你自己對知識進行有效整理。
高三歷史備考復習方法
1.高考發展的新趨向。高考的考查由知識覆蓋到能力覆蓋,發展到目前的知識覆蓋與能力覆蓋并舉的高度。考查要求越來越高,中學歷史教學改革面臨嚴重的挑戰。更新教育觀念,轉變教學思想,改革教學方法,實現由傳統教育向素質教育轉化,實現教學與高考選拔接軌,全面培養優秀人才,已成為時代的需要。
2.教育規律的要求。傳統的教學方法大致有四種,一是完全由教師支配的注入式教學,學生成了消極接受知識的容器;二是完全由學生支配的自由主義“牧羊式”學習,排斥了教師的主導作用;三是純粹的“知識型”教學,過于簡單化;四是純粹的“能力型”教學,脫離基礎,是一種拔苗式教學。這都違背了教學規律。因此,只有改進教學方法,讓學生自覺主動地學習,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3.實踐的教訓。傳統的教學方法,教師投入的多,學生付出的也多,但收效并不是很理想。究其原因:傳統的三輪復習中,單元復習只是純粹的記憶,專題復習事實上淪為知識的簡單歸類串連,而所謂的綜合復習又著重于查漏補缺。如此,從能力角度而言并無“質”的飛躍,只是量的疊加而已。這種教學方法,在現在高考形勢下,只會是事倍功半,甚至是勞而無功。
4.現代教育發展的趨勢。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不教,實現學生能自己教育自己。現代化教育就是要培養學生成為創造性人才、開拓性人才、現代化人才,其核心即是培養其思維方式的現代化。要實現上述目的,必須改革教學方法,舍此別無他途。
掌握歷史學習方法為主
高三文科生歷史逆襲方法之二是掌握歷史學習方法,具體的學習方法如下:
1.讀歷史教材。“讀歷史教材”需要“讀”目錄、引言、課文、插圖、材料、地圖、引文、注釋、思考題和大事年表。第一,文科生在理解章節目錄及內在聯系的基礎上明確此章節講了什么問題,以及圍繞此問題講了哪幾方面的內容。第二,根據歷史教材,分析、歸納每個方面講了幾點,每點都包括哪些基礎知識,并用簡明扼要的文字表達出來。第三,找出歷史書上的核心詞、關鍵語,明確哪些是必須記住的,劃出來加強記憶。
2.上課要專心聽,下課后多記、多背,對一些歷史年代要聯系上下文的內容來記憶。學到某個歷史事件時,文科生首先要對歷史事件的背景有個清晰的了解,然后弄清它的意義、作用、影響等,做到理解記憶。多閱讀一些歷史課外書,除了能增長見識外,還幫助你理解高三歷史課文。
3.“溫故知新”和善于思考。高三歷史的學習是以記憶為基礎的,所以文科生不斷地回顧以前所學知識和對新的歷史知識進行思考是很有必要的,這樣不僅能增強記憶,還能鍛煉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在閑暇之余,突然想到一個歷史名詞或者某個故事中涉及歷史,應該馬上回憶教材上的知識,如果有可能的話追本溯源,思考通過其他渠道得到的歷史知識和教材所述知識的聯系,把知識弄清楚,這樣也算是時間的充分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