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學考必備知識點
必修一
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神權與王權的結合;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形成的國家政治結構;最高執政集團尚未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
郡縣制特點和影響:①中央垂直管理地方;②郡縣長官一概由皇帝調動任命,不得世襲。是中央集權制形成過程中的重要環節,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的重要標志。
秦統一的意義:結束了長期的諸侯割據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推動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
行省制意義:便利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對于加強中央集權,特別是調整好中央和地方的關系具有重要的意義
內閣制特點:皇帝為加強專制而建立的政治機構,始終沒有取得法定的地位,始終不是中央一級正式的行政機構,其職權范圍始終不明朗,不能正式統率六部百司。
抗日戰爭意義(1)國內意義:是中國近代史上最偉大的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是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第一次取得的完全勝利。中華民族團結一致,共御外敵,洗雪了鴉片戰爭以來的民族恥辱,捍衛了民族尊嚴,并為民主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國際意義:中國的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中國的國際地位空前提高。(注意有改動,結合教材)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意義是中國第一部資產階級憲法。從法律上宣告了君主專制制度的滅亡和民主共和政體的確立。是近代中國民主化進程的一座豐碑。
辛亥革命意義:是近代中國第一次完全意義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統治,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政體,沉重打擊了封建主義和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統治。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使人民獲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權利。提高了人民參政議政的意識,民主共和觀念逐漸深入人心。(注意有改動,結合教材)
五四運動意義:五四運動是廣大人民群眾直接參與的、毫不妥協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標志著工人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臺,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并與工人運動相結合,為中共成立奠定了基礎。
國民革命意義:中國近代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國民大革命;動搖了北洋軍閥的統治,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
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意義結束了一百多年來帝國主義奴役中華民族的歷史。中國人民從此站立起來,當家做主,真正成為國家的主人。結束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建立起一個統一的人民民主專政的新民主主義國家,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向。極大改變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對比。一方面有力地推動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另一方面也極大地增強了世界和平力量。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意義:實現了少數民族自己當家做主的愿望。保證了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促進了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
港澳回歸意義:標志著在中國國土上徹底結束了外國列強的占領,開創了香港、澳門和祖國內地共同發展的新紀元。標志著中國在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一步。為國際社會以和平方式解決國家間的歷史遺留問題提供新的范例。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意義:在國際上產生了越來越廣泛的影響,成為解決國與國之間問題的基本準則。
重返聯合國意義:是中國外交戰線上的一個重大勝利。中國作為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之一,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上海合作組織意義:是當代國際關系中一次重要的外交實踐,豐富了由中俄始創的以結伴而不結盟為核心的新型國家關系,提供了以大小國家共同倡導、安全先行、互利協作為特征的新型區域合作模式,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具有重要意義。
梭倫改革:既不遷就貴族,也不偏袒平民。這種中立政策未能徹底化解社會矛盾。但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貴族專權的局面,促進雅典民主政治和商品經濟的發展。
雅典民主政治的得與失:促成了雅典政治、經濟和文化的高度繁榮。在國家的政治原則、權力組織形式、決策方式和公職選舉、任期等方面開啟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率先建立了較為健全的民主制度,對近代民主政治產生了深刻的積極影響。但就民主范圍而言,公民權利是建立在對廣大奴隸專政基礎上的,眾多婦女、外邦人也被排除在外。就民主性質而言,原始直接民主,適用于小國寡民的城邦。抽簽選舉和輪流坐莊的參政方式,很可能會導致國家權力的濫用和誤用。
美國聯邦憲法的意義和局限:是近代世界上第一部成文憲法。體現了“制約與平衡”的原則,任何一項法定權力都受到另兩項權力的制約,避免了絕對權力的出現,一定程度上保護了資產階級民主。這部憲法也使中央和地方、大州和小州、南方和北方之間的矛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調和,為美國的長期穩定和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但沒有廢除南方的奴隸制度;打上了種族歧視的烙印。
美國聯邦制的作用:使美國成為一個真正統一的國家。這既有利于形成全國性的市場,促進資本主義的發展。又有利于維護權威和軍隊維護國內的統治秩序,應對外來威脅,鞏固新政權。中央權力加強的同時,各州還保持了一定程度的自治地位,擁有一些州權,既避免了中央集權的弊端,又可以發揮地方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協調了中央和地方的關系。
資產階級代議制在西方政治發展中的作用
1、代議制使歐洲啟蒙運動的民主思潮由理論付諸實踐,否定和替代了君主專制。
2、19世紀70年代以后,歐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不斷擴大政治民主,日益健全代議制度,調節,緩和了社會矛盾,穩定了統治秩序。
3、伴隨“西學東漸”,代議制擴展到亞洲及世界其他地區,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三大工人運動意義:打擊了資產階級,顯示了無產階級的力量,為馬克思主義理論提供階級和實踐基礎;證明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斗爭需要科學理論的指導。
《共產黨宣言》發表意義:標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推動國際工人運動蓬勃發展,形成了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
必修二
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以小農戶個體經營為主的農業經營方式(小農經濟的基本特點:以家庭為單位,男耕女織、自給自足)
北宋市的發展:①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②商業活動不再受官吏的直接監管③草市已經具備完備飲食服務設施
重農抑商政策的消極方面:使社會經濟活力受到了壓抑,阻礙了新的經濟因素和生
產方式的萌芽。
海禁政策的影響:扼殺了對外貿易推動經濟發展的可能行,也使得中國社會在19世紀以極端保守和封閉的面貌走向近代的世界。
近代民族工業發展初步發展的原因:①甲午戰爭后,列強侵略的加劇,使自然經濟進一步解體②清政府暫時放松對民間設廠的限制③許多愛國人士“設廠自救”“實業救國”
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主要特點①地區分布不平衡,集中于 沿海 ,內地很少;②部以輕工業為主,重工業發展緩慢,沒有形成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③外國資本仍超過民族資本,傳統的經濟形式仍占優勢地位④具有鮮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的特點
民族工業出現短暫春天的原因:①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為民族工業發展掃清一些障礙②中華民國的成立提高了民族資產階級的政治地位,南京臨時政府頒布發展實業的法令。③群眾抵制日貨、提倡國貨運動的推動④一戰 期間,歐洲列強 暫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
外國資本主義入侵對中國社會的影響:(1)經濟上:①使自然經濟開始瓦解(破壞了農村家庭手工業和城市手工業)②使中國農產品的商品化程度有了一定發展。一部分農產品生產開始受到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影響③商業、金融業:買辦商人出現,貿易中心由廣州到上海④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勞動力和商品市場,促進了民族工業的興起
(2)政治上: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3)思想上:西學東漸,推動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潮流。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意義: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中國農村經濟體制的一次重大變革,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從根本上改變了農村的經濟形勢和社會面貌。
對外開放格局特點和意義:初步形成了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這樣一個多層次、有重點、點面結合的對外開放格局。有力地推動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主義現代化建設。
中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意義:①到2007年,我國已初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一是確立了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格局。二是初步形成了統一開放的市場體系②到2007年,GDP僅次于美、日,居世界第三位。
高三如何高效復習
1、樹立屬于自己的知識體系
首先樹立通史為本的意識,以時間為歷史基本框架,以國別、政治經濟文化、現代化史觀、文明史觀為輔助,構建清晰和等級化了的知識體系。如魏晉南北朝,高考考試范圍所聯系的一定出不了孝文帝改革、南方經濟開始發展、九品中正制、民族融合這四大角度,再輔佐以政治經濟文化的識別,無論所給材料如何變換,學生都基本能夠完成所需知識的清晰定位。具體的實現形式上,學生可以以時間為主線,將時段內所有知識點排布一遍,也可以送到老師處加以指導完善,盡量背誦識記,基礎知識問題就不大了。
2、重點知識突破
高考雖然沒有必然規律,但總有一些蛛絲馬跡可尋,如當年的周年大事、重要領導人的講話涉及、前些年高考沒有考的重要考點都應該是我們準備的重點。如2017年高考十月革命恰逢100周年,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也成為了新聞熱點詞匯。所以十月革命以及其相關的馬克思主義的誕生、蘇聯經濟建設道路等相關知識必然是考試熱點,當然需要特別準備。此類重點準備五六個可以幫助你自己對知識進行有效整理。
高三歷史備考復習方法
1.高考發展的新趨向。高考的考查由知識覆蓋到能力覆蓋,發展到目前的知識覆蓋與能力覆蓋并舉的高度。考查要求越來越高,中學歷史教學改革面臨嚴重的挑戰。更新教育觀念,轉變教學思想,改革教學方法,實現由傳統教育向素質教育轉化,實現教學與高考選拔接軌,全面培養優秀人才,已成為時代的需要。
2.教育規律的要求。傳統的教學方法大致有四種,一是完全由教師支配的注入式教學,學生成了消極接受知識的容器;二是完全由學生支配的自由主義“牧羊式”學習,排斥了教師的主導作用;三是純粹的“知識型”教學,過于簡單化;四是純粹的“能力型”教學,脫離基礎,是一種拔苗式教學。這都違背了教學規律。因此,只有改進教學方法,讓學生自覺主動地學習,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3.實踐的教訓。傳統的教學方法,教師投入的多,學生付出的也多,但收效并不是很理想。究其原因:傳統的三輪復習中,單元復習只是純粹的記憶,專題復習事實上淪為知識的簡單歸類串連,而所謂的綜合復習又著重于查漏補缺。如此,從能力角度而言并無“質”的飛躍,只是量的疊加而已。這種教學方法,在現在高考形勢下,只會是事倍功半,甚至是勞而無功。
4.現代教育發展的趨勢。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不教,實現學生能自己教育自己。現代化教育就是要培養學生成為創造性人才、開拓性人才、現代化人才,其核心即是培養其思維方式的現代化。要實現上述目的,必須改革教學方法,舍此別無他途。
掌握歷史學習方法為主
高三文科生歷史逆襲方法之二是掌握歷史學習方法,具體的學習方法如下:
1.讀歷史教材。“讀歷史教材”需要“讀”目錄、引言、課文、插圖、材料、地圖、引文、注釋、思考題和大事年表。第一,文科生在理解章節目錄及內在聯系的基礎上明確此章節講了什么問題,以及圍繞此問題講了哪幾方面的內容。第二,根據歷史教材,分析、歸納每個方面講了幾點,每點都包括哪些基礎知識,并用簡明扼要的文字表達出來。第三,找出歷史書上的核心詞、關鍵語,明確哪些是必須記住的,劃出來加強記憶。
2.上課要專心聽,下課后多記、多背,對一些歷史年代要聯系上下文的內容來記憶。學到某個歷史事件時,文科生首先要對歷史事件的背景有個清晰的了解,然后弄清它的意義、作用、影響等,做到理解記憶。多閱讀一些歷史課外書,除了能增長見識外,還幫助你理解高三歷史課文。
3.“溫故知新”和善于思考。高三歷史的學習是以記憶為基礎的,所以文科生不斷地回顧以前所學知識和對新的歷史知識進行思考是很有必要的,這樣不僅能增強記憶,還能鍛煉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在閑暇之余,突然想到一個歷史名詞或者某個故事中涉及歷史,應該馬上回憶教材上的知識,如果有可能的話追本溯源,思考通過其他渠道得到的歷史知識和教材所述知識的聯系,把知識弄清楚,這樣也算是時間的充分利用。
高中歷史學考需要注意什么
及時按規定到達考場,語文是第一場考試,每個人都不會在自己班級里考試,一定事先看自己的考場,考號,不誤事。
考試期間不要吃生冷食品,預防鬧肚子,影響考試。
考前一定去上廁所。語文考試,高中時間150分鐘,時間很長,上廁所是預防自己中途再上廁所,耽誤時間。
考試的前一天,要檢查自己考試用的文具,筆,數理化考試用具等等,草稿紙不用自己準備,但是,2B鉛筆要準備質量好的。
無論如何,考前5分鐘要正式坐在教室里,安靜下來,因為規定的試卷發放時間就是提前5分鐘。
英語考試要提前15分鐘坐在教室里,否則,不允許進場了。要趕上高考或者會考考試,自己就完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