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高中復習方法技巧
理解記憶:
對于歷史基礎知識的記憶,有些學生錯誤地認為只要死記硬背就行,但是碰到新的情境和材料就無從下手,因此強調理解性的記憶。
把握教材:
提高理解能力的最有效方法是在掌握歷史知識的基礎上,對歷史現象、歷史概念、歷史結論、階段特征、歷史材料多問幾個為什么,要將教材中的句號變成問號。
如對于“兩稅法”這個知識點,我們不僅要記住具體內容,還要理解為何稱“兩稅法”?與以前的賦稅制度相比有什么特點?這些變化說明了什么?
尋找規律:
平時的復習中要注意掌握歷史單元特征和發展趨勢,注意各個知識點之間的聯系。有些知識點是有一定的規律的。
如要理解中國古代各個朝代的經濟發展的原因時,主要是“生產技術的提高”、“經濟政策的調整”、“社會秩序的安定”、“民族融合的加強”、“中外經濟的交流”、“人民辛勤勞動”等;講經濟發展的表現,主要是從農業、手工業、商業、中外經濟交流幾個方面去總結。
高考歷史沖刺怎樣做
1、歷史復習時要找到知識之間的聯系,從局部到全局,從全局中把握局部。強化主干知識的理解性掌握,查找基礎知識盲點,彌補遺漏,求得更全面、更深入地把握歷史知識、提高能力。把復習過程當成整理知識的過程,把過去分散的、不太系統的知識整理成比較系統的新知識體系;對有內在聯系的知識,要掌握其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的要求,努力做到融會貫通;努力做到熱考話題關注“點”,專題貫通理清“線”,通史整合形成“面”,中外關聯連成“體”。
2、圍繞歷史主干知識進行限時訓練,拓展思維,提升能力。
在訓練與反思中發現自己存在的歷史知識漏點和盲區,及時查缺補漏,并對錯題進行匯總、歸類分析,查找自己的錯因;對錯題積累本進行總結與反思。在此基礎上對自己不太熟悉的主干知識進行縱向和橫向(即專題和通史)歸類梳理、強化鞏固。
高中歷史提分技巧有哪些
1、高中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不能僅靠學習,還要學會知識歸納和整理。在歸納的過程中要盡量做到專題化、系統化。高中生可以分章節、單元進行知識總結,這樣就有了知識間的聯系線索。
2、高中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往往會有這樣的情況,就是很多常考的知識,恰恰是高中生的不足之處。而這類知識往往課本中也沒有相關正面的描述,這樣的知識即是難點也是重點。所以高中生想要掌握好這類知識,就要在貫通基礎知識的同時有針對性地進行學習。
3、高中歷史的學習是以記憶為基礎的,所以不僅要不斷地學習,還要回顧以前所學的知識和新的歷史知識,這樣不僅能增強記憶,還能鍛煉解決問題的能力。高中歷史想要得高分,最重要的就是列好基本框架,每一科都有自己的知識結構、線索,這樣才能對歷史的學習有一個整體清晰的認識。
4、高中歷史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僅要熟悉課本,還要注意一些小細節,像是課本中的小字、注解等都是揭示歷史事件的重要資料。這些知識不需要背下來,但是要做到有印象。有的時候考試就會考到這些細節。
5、高中歷史想要得高分,首先要重視課本,夯實歷史基礎知識。高中歷史的學習尤其是要分析歷史的動因和影響,理解歷史表象背后的因果關系。另外,要重視閱讀課文目錄,經常閱讀目錄,便于高中生從宏觀上把握歷史結構和知識的融會貫通。
高中歷史答題技巧
1.高中歷史閱讀材料:概括材料意思(或有一個意思,或有幾個意思);通過時間、人物等關鍵詞聯系課本知識,鎖定課本相關內容。
2.設問:看是“表明”“體現”“原因”“目的”“影響”等。
3.多管齊下,嘗試不同方法
篩選法:根據審題,搞清楚高中歷史題目的基本要求,根據基本要求,把四個選項一一過濾,直到找到正確的選項。
重點突破法:在審題中確定關鍵詞后,如果對關鍵詞相關的史實了解清楚,那么可不用逐一考慮各個選項,而是直接確定正確答案。
猜測法:如果對各個選項認識不清,無法確定正確的選項,可用猜測法,猜測時有以下規律:一般情況下,選項如果超出課本知識范圍或超出課表范圍,則為錯誤。
3.選項:
符合高中歷史材料與課本知識,正確選項。
程度詞,動詞太絕對,高幾率錯誤選項。
不符合材料(腦補選項;本身正確但無關選項),錯誤。
不符合歷史史實,錯誤
邏輯以偏概全(孤證不立)、偷換概念、因果倒置等;錯誤
4.看全選項,互相印證,得出正確選項。
5.遵循理論,利用規律答題
高中歷史在常用方法的基礎上,可以根據平時掌握的相關歷史理論和規律及經驗來答題。例如,主觀原因為主,客觀原因為輔;經濟原因為主,政治軍事文化等原因次之;深層次原因為主,淺層次原因為次;生產力原因是根源等。
高中歷史必考知識
一、孔子與老子
(一)孔子
1、生平著述:春秋魯國人,“三家一創”;《詩》《書》《禮》《易》《春秋》和《樂》
2、學說:
①政治學說:A、“仁”(仁者愛人)B、“禮”(“克己復禮”)C、“為政以德”
②哲學觀點(天命觀,畏天命):“敬鬼神而遠之”
③教育思想:“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當仁不讓于師”
3、歷史地位:
①所倡導的儒家思想被后人發揚光大,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具有重要的影響。
③后人整理孔子言行為《論語》,尊孔子為圣人,歷世景仰。
(二)老子:
1、生平著述:道家學派創始人;《道德經》
2、學說:
①哲學思想:
A、“道”是萬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
B、辯證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對立的,并可互相轉化;
②政治學說:“無為而治”
3、歷史地位:
①是中國哲學第一個探討宇宙本源的哲學家②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二、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
(一)百家爭鳴的歷史背景:
1、生產力發展和社會大變革是百家爭鳴出現的根本原因
2、分裂的政局和社會變革時代,造成思想和言論的空前自由
3、私學興起,教育相對普及,培養了大批人才
4、動蕩的兼并局勢,各國君主都想稱霸爭雄,所以竟相禮賢下士、招攬人才
(二)儒家:孟子和荀子
1、孟子
①孟子的思想
A仁政學說B性善說C義利觀:養浩然之氣;先義后利、舍生取義;
②歷史地位:A《孟子》成為四書之一B他被稱為“亞圣”
2、荀子
①荀子的思想:
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B、性惡論C政治思想:“以禮為主,禮法并施”
②荀子思想的歷史地位
A、被視作儒家異端B、唯物思想在中國哲學上具有深遠影響
(三)墨家
1、墨子:墨家學派的創始人
2、墨家思想:①兼愛②非攻③尚賢、尚同尚力、節用、節儉
3、墨家思想歷史地位
①代表下層勞動群眾特別是手工業者的利益
②戰國一度成為顯學,之后不被重視
(四)道家
1、莊子與道家
2、莊子的思想:“齊物”“逍遙”天與人“不相勝”(天命觀)
(五)法家
1、韓非與《韓非子》
2、韓非的思想:
①法、術、勢相結合,建立一個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國家
②今必勝古、主張變法革新
3、法家思想的歷史地位
①在當時適應了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需要。
②在后世與儒家思想互為表里,成為中國古代社會統治思想的理論基礎。
(六)兵家
1、《孫子兵法》
2、孫臏與《孫臏兵法》:重視戰爭規律
(七)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歷史意義
1、儒家學說:孕育了我國傳統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準則
2、道家學說:構成了2000多年傳統思想的哲學思想
3、法家學說:其中的變革思想成為歷代進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圖治的理論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