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的答題模板
1、設問方式:“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觀點)的認識”、“如何理解‘……’(材料中的觀點)”、“評析……(觀點)。
2、高考歷史解題思路:由于是提出的論點(觀點)是正確的,因此不需要對觀點進行辨析正誤,只需從多角度說明(論證)即可。大題模式:論據(角度)1+論據(角度)2+論據(角度)3+……
3、問題與對策:由于這類高考歷史試題提供的觀點,一般在教材中沒有反映,屬于新觀點,加上論證角度不明確(或比較隱晦),而且從試題命制的答案看,一是與試題提供的材料和教材基本沒有多少聯系,(或材料最多只是提供背景知識,或教材相關知識分散、籠統),二是答案表述語言帶有學術性、非學科性(或類似政治、地理的學科語言),上述特點就使得這類高考歷史試題難度加大,學生失誤嚴重。問題突出表現:一是無從下手,答題隨意性很大,漫無邊際,不知所云;二是角度單一,抓住一點不及其余。對策:一是明確設問類型;二是加強多角度、多層面思考問題;三是要善于用借鑒其他學科的語言,尤其是時政方面的術語組織答案。
最適合高考學生的書,淘寶搜索《高考蝶變》
圖表型試題
1、設問方式:“依據圖表(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概括)……變化趨勢及原因”。
2、存在問題:①看不懂圖表,同時也就無法解讀圖表。②不能多角度概括圖表反映的變化趨勢的原因。
3、高考歷史解題思路:①概括變化時,注意看分欄(橫向)提角度,看數字(縱向)說變化;答案語言表述時,一是善于用動態性的語言,如迅速(持續)增長(增加)、相對緩慢、逐步下降等。二是注意從整體與局部方面說明,如整體增長(下降),但個別年份下降(增加)。②概括原因時,注意多角度說明。首先區分是依據材料還是要用所學知識,還是既依據高考歷史材料又結合材料;其次分析原因時,要善于分解不同角度的原因。從縱橫向看,縱向分為根本、主要和直接原因,橫向分為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等因素。從主客觀方面看,又分主觀、客觀原因。從國內外因素看,又分國內、國際原因。第三,如果變化趨勢有增有降,要注意對應說明原因,即要說明“增”的原因,又要說明“降”的原因。
高中歷史背誦技巧
1.時間有先后,你只要把大事年表里的重要事件多看幾遍,自然記牢了。除了重要事件要確知其發生年分(如維也納會議是1814-15年,辛亥革命是l911年),其它只須明白其大概年代,或不同事件的先后次序(如維也納會議先於凡爾賽會議),便可以了。
2.地點有東西南北,你只須認識各地的大概位置或相對位置便行了。最佳的方法是和地理科結合,確認各國今天的政治地圖,特別是歐洲和中日的國界.主要城市。此外,若干條約規定的領土轉變也應緊記。
3.人物是構成歷史事件的主角。不過,會考要求并不太高,我們祗要熟記重要的歷史人物便可以應付考試了。如自強運動的曾、左、李.恭親王、慈禧太后是必須熟記的,次要的人物如魏源、馮桂芬則略知一二,再其次的,則一律不記。不同歷史人物的生存時代和事跡也應知其大概,才不會張冠李戴。
4.事件由時地人三項元素構成。明白了上述的時間地點和人物,自能對重要史事了如指掌。歷史事件的相關年代要清析:先念念課題的次序;次念某課題的重要事情,如1860至1919年中國的大事包括自強運動、中法戰爭、甲午戰爭、瓜分運動、戊戌維新、義和團事件.晚清改革、辛亥革命和五四運動;然后記誦某事件的其它重大情節,如自強運動分為三階段,辛亥革命分為興中會和同盟會兩個時期。至於枝節瑣事,似非會考的重點。
高中歷史學習技巧
一、學歷史要擴大知識廣度
如果說高一高二是基礎階段,那么高三就是提升階段了,這個過程中,歷史的變化尤為明顯,以前很多知識都能從課本中找到,到了高三你會發現歷史課本的知識不足以應對正常的學習,這時候,就需要擴大知識廣度,來滿足學習要求。
這些知識包括歷史書籍,名家經典、歷史評價、社會評論等等。慢慢建立起自己的一套歷史觀和世界觀。雖然不能立馬體現,但是,在后續的學習中你會受益匪淺的。
二、提升課堂效率
要說實在的東西,課堂是很實在的。文科和理科不同,很多聰明的理科生不聽課,照樣可以考好;但是一個文科生如果不聽課,他什么成績都別想拿到。
聽課也有聽課的方法,我認為課前預習是很重要的,你可以在預習的過程中把你理解的這一課的知識框架和系統大致構建出來,充分去領會書上每一個部分、每一個框題是為了說明什么;
然后在聽課的過程中,有的放矢地在原有的基礎上調整你的思路和框架,形成一份完整的聽課筆記,課后再與參考書上的知識重點、知識框架進行對比補充,拓展自己的思路。
高三歷史復習備考計劃
1、制定學習目標和學習計劃
通過一兩場摸底考,以及對自己平時學習的了解,同學們基本已經知道自己處在哪個水平了。好好想一想:接下來的高三一年還能提高多少?怎樣提高?有沒有決心一定要考到哪些大學?對自己有一個充分的認識并想好高考目標后,就要開始制定復習計劃了!
如果你成績基礎很好,那么高三這一年不僅要保持學科內的相對優勢,更要保證相對于其他同學總成績上的領先優勢。首先從小處著手,把平時容易導致失分的答題小習慣改正過來,嚴格遵守答題規范;其次是保證各學習的均衡發展,把弱科弱項提上來,讓強科更強。
2、要注意盡量全面掌握知識點
參考2010年的北京高考題會發現,有一定比例的細節知識點的考察,比如,讓大家的學姐學長們都吐血不止的“元代王禎的《農書》”,用人教教材的同學書上只有七個字,七個字…所以這些細節的考察需要大家在第一輪復習的時候就夯實自己的基礎,讓知識體系盡量的全面。這個時期知識點為主,可以適當的做一些真題,培養做高考題的感覺以及對于難度的把握。
3、打破教材編寫的框架,對知識點進行重新的整合
教材使用專題史的形式,我們就轉而采用編年史的角度,將整個歷史的知識通過另外一條線索穿起來,這么做還可以讓原本因為編寫的體例而不得不分散在各本教材的知識重新整合在一起,從而有利于我們看到具體到某一個具體的時間段的歷史現象之間的相互影響,以及先后發生的歷史事件之間的因果關系,從而構建起來更加完整的知識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