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備考小策略
基礎知識是解答一切題目之根源,無論高考題出的多難,需要如何遷移知識點,最終都要回歸到用基礎知識作答上來。知識是能力的依托,即便分析角度再獨到,解題能力再高超,言而無物也終究得不到高分。因此,夯實基礎知識是復習中要遵循的首要原則。
復習時,我們要準確再現教材中重要的歷史事實、歷史概念、歷史結論、基本線索和發展過程。對于起著重要歷史作用的重要歷史事件、人物、典章制度、經濟改革等知識點要重點掌握。看好課本目錄、標題、前言、正文、圖表、文獻資料等,做到了如指掌。夯實基礎知識貫穿整個高三始終,以一輪復習最甚,到了二三輪復習,考生要從練習和測驗中尋找知識漏洞,并對照《考試說明》進行知識上的梳理,進行查漏補缺。
2、構建知識體系
如果說基礎知識是“點”,那么主干知識和知識體系就是“線”和“面”。歷史學科就是一個“點、線、面”構成的有機整體,尤其在高三的二輪復習階段,構建好學科知識體系,才能最終起到牽一發動全身的效果,無論考到哪方面的知識,都能做到知識間的聯系,無遺漏地將答案系數列上。
這個環節,首要問題就是如何將大量分散的、相對獨立的歷史事實、歷史概念和歷史結論納入知識體系當中,最終化“點”成“面”。同學們不僅要上課認真聽老師講授如何構建知識體系,還要學會構建自己的知識脈絡,只有這樣才更便于我們的理解、掌握和運用。
高中歷史中國年代表順口溜
口訣一: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三分魏蜀吳;二晉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傳。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口訣二:
夏后殷商西東周,春秋戰國秦皇收,
西漢東漢魏蜀吳,西晉東晉兼五胡。
匈奴羯氏羌慕容,拓跋代北后稱雄。
宋齊梁陳是南朝,北魏齊周稱北朝。
北周滅齊傳于隋,隋又滅陳再統一。
隋滅唐興稱富強,五代十國各稱王。
契丹興起在北方,建號為遼入汴梁。
五代梁唐晉漢周,宋朝建國陳橋頭。
女真建金先滅遼,打破汴京北宋消。
南宋偏安在江南,蒙古興起國號元。
滅金滅宋歸一統,元朝統治九十年。
明代共傳十六君,滿洲初起號后金。
后金國號改為清,入關稱帝都北京。
人民覺悟革命起,清帝退位民國立。
人民民主再勝利,齊心奔向共產國。
提高歷史成績的技巧
1.必要的課前預習
認真閱讀教材,了解教材內容,思考內容重點,發現學習難點,做好聽講的準備。在認真閱讀材料的過程中,有不認識的字或不懂的詞語,必須查工具書爭取自己學會。不明白的內容用鉛筆劃出來,準備課堂上聽老師講解。
2.培養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發現歷史的美妙之處。歷史的美妙之處在于歷史是人類的集體回憶;學習歷史,就像回憶我們的過去;如果你喜歡回憶過去,那么相信你一定會愛上歷史。歷史不是廢墟。而是一個個鮮活的靈魂。
歷史大題答題技巧
“抄材料”
材料型試題提供的材料,一定是有“用”的,尤其是“根據材料總結……內容/措施/特點”之類的試題,答案往往隱藏在材料中。如果試題提供的材料足夠豐富,很多時候,考生只需把材料中的“關鍵詞”或“關鍵句”找出來,然后根據需要進行“再加工”(抽象、概括、歸納)即可作答,我們不妨稱其為“抄襲”藝術。
當然,“抄襲”的時候要掌握技巧,一般不要“原文照抄”。“抄襲”的類型很多,或抄襲大意,或抽象概括,或同義詞(反義詞)替換,或文言文轉換為白話文,或把歐式語言轉換得符合中國語言習慣,或把口語轉換為專業術語,或長短句互換等。總之,既要最大限度地獲取有效信息,又要對有效信息能進行完整、準確、合理的解讀。
“背課文”
盡管當前的高考很少會有直接背誦教材就得分的試題,但很多時候,試題的設問還是與教材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考生通讀材料和設問之后,如果無法從材料中尋找到答案,也不必緊張。此時,可嘗試把材料中的重點信息與所學教材相對照,以確認材料與教材的哪一章、哪一節相關聯,將材料與教材關聯在一起,以便于找準答題的方向。當然,這種聯系可能是凌亂的,可能涉及到教材的許多章節。這就需要考生喚醒記憶力,把與試題有關的教材知識“調動”起來,根據需要有選擇地進行知識“大挪移”。此類方法多適用于原因、影響、評價類試題。
高中歷史學習方法
學歷史其實是不用死記硬背的,只要帶著心去看課本,認真多看幾次課本,記清事件的背景、過程和意義,理清歷史線索就可以了。
溫故知新”與“溫新知故”相結合。“溫故知新”反映了學習過程不能一次性完成,認識過程必然循環往復,螺旋上升的規律,它告誡我們探求學問應該逐步消化,切忌囫圇吞棗,有的知識由表及里,深思熟慮;有的知識需要由此及彼,融會貫通;有的知識應引進先知,觸類旁通;有的知識應該聯系實際,具體領悟。然而,“溫故知新”也有先天不足,它的知識面狹窄,難以深入下去,所以,在實踐中,“溫故知新”走向“溫新知故”,從后者中找方法和規律,與“溫故知新”相輔相成,成為我們學習方法中的重要原則。“溫新知故”就是不拘于舊知,在不斷探求新知識的同時,以新帶舊,組成知識的網絡系統,顯現知識間固有的邏輯關系,從而成為轉化能力,提高素質。
上課要專心聽,多記,多背,對一些歷史年代要聯系上下文的內容來記憶。掌握問答題時,首先要對歷史事件的背景有個清晰的了解,再運用所學過的知識作答,做到理解記憶。多閱讀一些歷史課外書,除了能增長見聞外,還幫助你理解歷史課文。
養成濃厚的學習的興趣:張載說過:“人若志趣不遠,心不在焉,雖學克成。”楊振寧亦說過:“成功的真正秘訣是興趣,興趣是自學學習的先導,是人們探究世界的動力,是的老師。對學習有了濃厚的興趣,遇到挫折困難才能頑強攻克,百折不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