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如何學習歷史 初學生學好歷史的技巧
初中生學習歷史方法
2、把握內涵。在弄清知識點的基礎上還須向細處分析,進一步把握每一個知識點的全部內涵。如上述第一個知識點就包含以下三個要點:①資本家攫取高額利潤,廣大勞動人民卻日益相對貧困,限制了社會實際消費能力的增長;②分期付款和銀行信貸刺激了市場的虛假繁榮,生產和銷售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③人們醉心于股票等投機活動,大大增加了金融市場的不穩定。
二、高準度理解歷史概念
1、把握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弄清歷史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是作出準確定義的前提。如1997年高考試題第7題“康有為向光緒帝呈遞的《應詔統籌全局折》實際上是維新派的施政綱領,因為它:a、提出了各方面具體的變法建議b、主張實行君主立憲的理論c、系統論證了維新變法的理論d、明確指出變法是救亡圖存的唯一出路。”此題如果能正確理解“施政綱領”的內涵,即變法的具體實施方案,便可輕易選a。又如第8題“‘門戶開放’政策的提出,是美國侵略中國新階段的標志。這主要是因為該政策:a、得到了列強的認可b、可使美國在華獲得的權益居列強之首c、表明美國承認列強的在華特權d、有利于美國加快侵華步驟”。該題主要考查門戶開放的外延,即影響,為“有利于美國加快侵華步驟”。
2、完整歸納概念內容。例如1997年高考第14題“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不同時期提出的土地政策的共同點是:①體現中國共產黨的民主革命綱領②消滅封建剝削制度③維護農民利益④促進社會經濟發展a、①②
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此題已對歷史概念的內容進行了部分歸納,要求選出符合項。選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對歷史概念所含內容的歸納過程。經過歸納比較,顯然②不是共同點,應選沒有②的選項。
3、區別概念的異同。在復習中應把同類或相似、相近的概念進行對比,區分其異同點,從而提高對概念的準確把握。如1996年上海高考試題第26題“蘇聯實行新經濟政策和美國推行羅斯福新政的相似之點是①面臨極為困難的經濟形勢②國家頒布政策法令強制干預經濟③最主要的內容是調整和復興工業④通過發展商品生產來恢復農業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4、運用概念分析問題。僅做到對概念的理解還不夠,能運用對歷史概念的準確理解來分析歷史現象才是復習中的理想境界。如運用“分封制”的概念來分析周朝分封、秦不分封而實行郡縣制、漢初分封等歷史現象的原因和結果。運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概念來分析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兩面性等。
三、高密度串連知識網絡
知識網絡是知識內在的點、線、面交織而成的有機整體。在復習中,必須抓住教材中各知識點的聯系,把大量分散的、相對孤立的歷史知識納入完整的學科體系之中,形成科學的知識網絡。
1、抓點。如士族制度問題,可抓住四個點:①魏晉時期,在地主階級中形成士族制度;②東晉南朝時期,士族勢力發展;③南朝末年,士族勢力漸衰;④唐朝末年,在農民起義打擊下,士族被進一步摧垮。這樣,對士族問題就有了完整而明確的認識。
2、串線。“線”是有內在聯系的歷史事件構成的知識線索。如秦朝的皇帝、三公、郡縣,兩漢王國問題的解決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宋朝的“杯酒釋兵權”和元朝的行省制度,明清的廢丞相、八股取士、軍機處和文字獄,這些都是“點”,由這些點構成了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建立、鞏固、加強的發展史。
3、鋪面。“面”是歷史某一時期或階段的全部內容構成的知識整體。
總之,只有系統地把握歷史知識結構,才能比較輕松地掌握一個時期或階段的整體內容,進而捕捉歷史的階段性特征,解題時才能撒得開、收得攏。
四、全方位分析歷史現象
教材是按照時間順序對歷史進行敘述的,是一個平面系統。但高考命題則往往抽取歷史線索,挖掘知識聯系,古今中外、縱橫交錯形成立體系統。因此,備考復習不僅要點線面結合形成知識網絡,而且要在此基礎上拓寬、挖深、抬高,全方位分析歷史現象,形成立體知識體系。
1、相對完整的敘述 多角度、多層次的分析。如1996年高考第48題“簡要說明18世紀—19世紀中葉法國社會經濟和階級關系的主要變化,并根據這種變化分析1789年革命與1848年二月革命的主要不同之處。”此題要求對法國18世紀—19世紀中葉的歷史進行相對完整的敘述,其中又含有對革命原因、革命任務、革命對象和革命主體等方面的深層次分析。再如第47題“概括指出并結合史實簡要說明唐朝文化燦爛輝煌的原因,唐文化的特點和歷史地位。”此題同樣要求學生從原因、特點和歷史地位等不同的角度進行概括和歸納。從表面上看史實明確易見,但對分析能力的要求卻比較高。
2、宏觀分析 微觀考查。例如1997年高考第48題“概括指出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中協約國列強的相互關系并舉例說明。試分析這一體系為什么不能長久維護世界和平。這一體系是如何被打破的?”此題主要考查對歷史現象的宏觀分析能力,要求學生從宏觀和整體的高度去認識協約國列強間的相互關系,同時也要求對協約國列強進行具體分析,也含有微觀分析的成份。
3、顯性聯系 隱性聯系。“顯性聯系”是教材中歷史知識間較明顯的聯系,而“隱性聯系”則隱藏于知識之間。換言之,就是所謂的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而隱性問題是對顯性問題的深化、概括、比較和系統化,顯性問題只有通過隱性問題才能提高其自身的價值。如1996年上海高考第46題“英國、法國、俄國和美國在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中各用什么方式來解決土地問題的?各國土地問題的解決對其資本主義發展有何作用?”在這個問題中,命題者就抓住了它們的隱性聯系,即革命和改革中的土地問題,經過發掘,能力考查的層次就明顯提高了。
4、歷史學科 相關學科。如1996年上海高考第39題:“19XX年,章太炎為某人70大壽做聯句一副。請讀后回答問題‘今日到南苑,明日到北海,何日再到古長安?嘆黎民膏血全枯,只為一人歌慶有;五十割琉球,六十割臺灣,七十又割東三省,痛赤縣邦圻益蹙,每逢
萬壽祝疆無。’①做七十大壽的‘某人’是______。②當此人吸盡黎民膏血,歌慶‘五十’的時候,中國東南部的軍民正在抵抗______國軍隊的大舉進犯;而在祝其‘六十’‘萬壽’的那一年,______艦隊官兵的鮮血卻染紅了黃海的怒濤。”此題的文學性較強,解題時既需要有扎實的歷史基本功,又需要有扎實的語文功底。
再如1996年高考第39題所要求學生填識的南北朝后期的形勢圖,該圖在課本中并沒有出現,而是命題者依據教材所提供的有關知識設計出來的。它既考查了歷史知識,也考查了地理知識,拓寬了能力要求。
又如1996年上海高考試題第42題“觀察下面《美英兩國首腦在1941年8月大西洋會晤時的合影》后填空。①在前排就坐的左是______,右是______。”此題附有一幅圖片,因而就需要學生在平時多注意課外知識的積累。
五、多角度比較人物事件
在歷史測試的四種題型中,無一不涉及到比較能力,因此,學會科學的比較方法,掌握一定的比較技能,尤為必要。
1、把性質相同或相似的人物事件進行比較,分析其不同背景、特點、作用或實質等。如兩次世界大戰、三次科技革命,各有其背景和特點;再如我國歷史上農民起義的作用,從政治上看主要有三類,一是“推翻”,如秦末農民戰爭,西漢綠林赤眉起義,元末、明末農民戰爭;二是“瓦解”,如東漢末年農民起義,唐末黃巢起義;三是“打擊”,如太平天國運動。
2、把性質相同但分布于不同歷史階段的歷史事件加以分析比較,理清發展線索。如對中國近現代史上幾次大的革命運動進行分析比較,既可以認識其不同的階段性特征,又可以系統地把握中國革命史的全過程。
3、把同類歷史事件在不同歷史階段的特點進行比較。如資本主義的侵略擴張,在工業革命前后就具有不同的特點。
4、把某些表現相同而性質不同的歷史事件進行比較,認清其不同實質。如唐代手工作坊和明代手工工場,清政府向列強大借外債同現階段我國向資本主義國家貸款等問題。
六、科學化評價人物事件
要想科學地評價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必須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要掌握評價的尺度、角度和信度。具體說來,應做到以下幾點:
1、立場正確。要站在正確的階級立場(人民的、愛國的立場)和社會立場(生產力的發展、社會進步、國際主義和改革探索等)上看問題。
2、觀點鮮明。評價歷史人物要堅持“時勢造英雄”和“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這兩個基本觀點。
3、方法得當、客觀公正。要全面而準確地分析和評價,要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區分不同的階段,要運用辯證分析法、階級分析法、歷史分析法等方法進行全面而綜合的分析,切忌簡單化、片面性和絕對化,要注意主觀動機和客觀效果、局部和全局、現象和本質的關系。
七、簡化概括歷史知識
歷史知識浩瀚龐雜,要把其濃縮、概括、提煉成簡明扼要、要點明確的知識點、知識鏈才能有效地掌握教材。
1、抽取要點。即正確選用課本中的關鍵字詞或章、節、目標題,或者用自己的語言精煉準確地表達出來,形成知識要點。比如蘇維埃政府實行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可提煉成①收企業;②征余糧;③禁商貿;④配物品;⑤強勞動。
2、時間作序。即以時間為序來組織知識。如1997年高考第47題“結合有關社會背景,概述1949年以前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工業的興衰過程。簡要說明民族資本主義工業在舊中國的歷史地位。”此題民族資本主義工業的發展過程按時間順序勾勒答題題綱:①鴉片戰爭前資本主義萌芽;②19世紀六七十年代,民族資本主義產生;③甲午戰爭后初步發展;④辛亥革命后迅速發展;⑤20世紀30—40年代陷入困境。
3、邏輯劃塊。即按照有關知識的邏輯關系進行分塊概括。如中國古代各時期文化發展的原因,可以分析以下方面:
①政治清明、社會安定;
②經濟發展、社會繁榮;
③民族融合和各民族間的經濟文化交流;④對外經濟文化交流的發展等。
八、靈活化運用歷史理論
對任何歷史問題的分析,都必須以理論為根據,否則就無法保證得出正確的結論。因此,必須系統地掌握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注重運用理論分析歷史問題。例如分析拿破侖的有關歷史問題,就可以運用不同的史學理論,從不同的角度入手:可以運用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辯證關系分析拿破侖在政治舞臺上的出現;運用人民群眾和杰出人物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的原理,分析拿破侖帝國的政權性質;運用質量互變原理分析拿破侖對外戰爭性質的變化等等。只有堅持運用史學理論分析問題,史學理論水平、分析能力才能得到提高。平時要選擇一些理論性較強的試題,進行史論結論合訓練。有目的、經常性的練習,必然會促使靈活運用理論的能力不斷提高。
初學生學好歷史的技巧
一、研讀目錄 掌握綱領
中學歷史教科書是中學生學習歷史課的基本材料和必備工具。每冊教科書前面都有“目錄”,很多學生都不重視目錄,這不好。目錄是全書的綱領。有個成語說提綱振領。“綱”,指漁網的總繩; “領”,指裘服的衣領。古人說:“提綱而眾目張,振領而群毛理。”(《宋史·職官志》)意思是說,抓住綱領,就能掌握、控制全局。所以,對“目錄”要研讀,不懂的地方,向老師請教。通過研讀目錄,領會其內涵,就能夠高屋建瓴,從總體上把握全部教學內容的重點。
以人教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教科書為例,全書分四個單元,每個單元由若干課組成,目錄上列得清清楚楚。
“第一單元 中華文明的起源”。 “文明”是指人類社會的一種進步狀態。它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和程度的表現。主要表現在國家的產生、城市的出現、金屬工具的使用、文字的發明等方面。中國是古代世界獨立地從史前社會發展到文明社會的六大地區之一。教科書講述中華文明的起源是從三個維度入手的:因為有了人才有人類社會和人類文明。所以第一課介紹“祖國境內的原始居民”;中華文明以農業為基礎,所以第二課介紹“原始的農耕生活”;隨著農業發展,到黃帝時候,文明的諸種要素相繼出現,黃帝成為中華民族公認的“人文初祖。”所以第三課介紹“華夏之祖”。
“第二單元 國家的產生和社會變革”,由六課組成。史學界稱夏、商、周為“上古三代”,周又分為西周和東周。夏、商、西周,是中國早期國家形成的時代,所以第一課介紹“夏、商、西周的興亡”。夏、商、西周都以農業為基礎,這時期創造出燦爛的青銅文化。所以第二課以“燦爛的青銅文化”為題目,介紹夏、商、西周的經濟狀況。步入東周,社會發生變革,天子喪失權威,諸侯互相爭斗,各國相繼變法圖強。所以第三課講“春秋戰國的紛爭”,第四課講“大變革的時代”。著名史學家翦伯贊說:“經濟是歷史的骨骼,政治是歷史的血肉,文化是歷史的靈魂。”上面四課介紹上古三代的骨骼和血肉,下面第五六兩課以“中華文化的勃興”為題目,專門介紹上古三代的“靈魂”——文化。
“第三單元 統一國家的建立”,由八課組成。這一單元講述秦漢時期的歷史。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出現是秦漢時期鮮明的時代特征,所以這一單元以“統一國家的建立”為題目,目的是突出時代特征。第一課“秦王掃六合”,講秦王嬴政滅六國,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第二課“伐無道,誅暴秦”,講貌似強大的秦王朝被農民起義推翻。第三課“大統一的漢朝”,漢朝又稱兩漢,指西漢和東漢,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第一個盛世。第四課“兩漢經濟的發展”,這課前面有★號,表示不是 “課標”規定的內容,是人教版教科書添加的,供教師選用。第五課“匈奴的興起及與漢朝的和戰”和第六課“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主要介紹兩漢時期的民族關系。第七八兩課介紹“昌盛的秦漢文化”。
“第四單元 政權分立與民族融合”,由五課組成。這一單元講述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歷史。這段歷史除西晉有過短期的統一,其余都是政權分立對峙。政權分立是這一歷史時期的最突出特點。第一課“三國鼎立”,是政權分立的突出表現。隨后西晉統一全國,但西晉是個短命王朝,很快滅亡。皇族司馬睿在南方建立東晉,出現南北對峙局面。在此期間,南方突出的成就是江南地區得到開發,北方突出的成就是民族大融合,所以第二課講“江南地區的開發”,第三課講“北方民族大融合”。第四五兩課講“承上啟下的魏晉南北朝文化。”
從目錄上可以看出,一個單元介紹一個歷史時代,單元的標題都準確地反映出時代特征;單元下面的每一課都選取一個側面去講述這個歷史時代的具體內容,將它們合起來,就是這個歷史時代的全貌。所以,熟悉目錄就能了解全書的脈絡。
二、五處入手,夯實基礎
歷史是對過去人類活動的記錄。時間、地域、人物、事件是構成人類活動的四大要素。研究歷史,目的是得出結論,達成共識,以指導現實生活。所以,從時間、地域、人物、事件和結論這五處入手去掌握歷史知識,就能夠夯實歷史學科基礎。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一切歷史事物都是在時間的長河里產生、發展、滅亡的。時間從縱向反映出歷史事物的前后順序及其演變交替的關系。歷史科學的時間概念,不僅標志著歷史事物的時間斷限,而且反映著歷史發展的內在邏輯關系。例如1921 年中國共產黨誕生,這是它的時間斷限;從此,中國進入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這是它的邏輯涵義。歷史科學的時間概念是嚴格的時間斷限和深刻的邏輯涵義的辨證統一。時間斷限是表,邏輯涵義是里。如果脫離了時間概念的邏輯涵義,時間斷限的具體年代月日就變成僵死空洞的外殼,它們只是一些抽象的、枯燥的數字符號。相反,如果全面掌握歷史科學的時間概念,以重大歷史事件的時間概念為支撐點,從歷史發展的內在聯系上,就能輕而易舉掌握一系列歷史事件的時序問題,解決歷史知識繁復龐雜不好記憶的難題。例如以1921年中國共產黨誕生為支撐點,中共“一大”確定了中國共產黨奮斗的最終目標,但沒有確定中國共產黨奮斗的現實目標,1922年中共“二大”制定了民主革命綱領;中國共產黨是無產階級政黨,工作重點是領導工人運動,1922年至1923年中國工人運動第一次高潮興起,1923年京漢鐵路工人政治大罷工是此次高潮的頂點;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被帝國主義支持的軍閥鎮壓下去,吸取血的教訓,中國共產黨認識到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必要性,1924年實現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國共合作促使反帝愛國運動高漲,1925年上海爆發“五卅運動”,迅速得到全國各地人民的響應;反帝愛國運動推動廣東國民政府決策,把革命推向全國,1926年北伐戰爭開始……。時間猶如一條線索,能把全部歷史事物串聯起來。
地域是人類活動的舞臺。任何事件的發生都有它的具體地域。地域直接表現出歷史事件自身上下左右前后的伸縮性及其彼此之間的并存關系。地域從橫向反映出歷史面貌,是歷史的橫截面。重大事件一定發生在歷史橫截面各種錯綜復雜的矛盾焦點上。因此,揭示重大事件發生地域的特殊性,對加深理解事件本身富有積極意義。以“西安事變”為例,第一,西安是中國西部重鎮,面對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成為國民黨軍“剿共”前哨,而西北軍和東北軍跟紅軍頻繁接觸,直接受到中共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的感召。第二,西安與日寇侵略鋒芒所指的華北地區隔河相望,西北軍、東北軍和紅軍都直接感受到強大外敵的威脅。第三,西北軍和東北軍為蔣介石“剿共”打頭陣,而蔣介石卻利用平漢、隴海兩條鐵路調兵遣將,威逼西安,對西北軍和東北軍施加壓力。這樣的地理位置,這樣的政治形勢,使西安成為中國階級矛盾、民族矛盾、國民黨軍隊派系矛盾的焦點。因此,“西安事變”的發生不是偶然的。西安事變和平解決,成為扭轉時局的關鍵,也不難理解了。要善于發現地域與歷史事件、歷史發展的關系,形成完整的歷史地理概念。這樣,既能加深對歷史的理解,又能有效地防止地域概念的混淆。
人物是歷史活動的主體。歷史教科書寫人物一般采取兩種方法:一種是以事傳人,另一種是以人傳事。
用以事傳人方法所寫的歷史人物有三類:第一類是那些對歷史起過巨大促進或促退的重要歷史人物,像秦始皇、漢武帝、孫中山、毛澤東、袁世凱、蔣介石等。這類歷史人物或者是雄才大略,開創一代風流的英明君主,或者是站在時代潮流前面掀卷巨瀾的革命領袖,或者是倒行逆施、阻擋時代潮流的反動頭子。他們共同的特點是在歷史上活動時間長、領域廣、影響大,因此教科書在較多課文中寫到他們的活動。對這類歷史人物在學習中要注意集中歸納,以便全面了解人物、評價人物。第二類是那些在一時一事上起過重要作用的歷史人物,像關天培、鄧世昌、佟麟閣、胡適等。這類歷史人物總與重大歷史事件相關,對這類歷史人物注意就事論人,人事并記就可以了。第三類是那些在敘述史實過程中往往為行文需要而點到的歷史人物,像洋槍隊統領華爾。人因事傳,所以它的名字還是知道好。
采取以人傳事方法所寫的歷史人物,是那些在某一方面對社會發展起過突出作用,做出重要貢獻的人,像張騫、祖沖之、嚴復、詹天佑等。這類歷史人物活動領域單一,但成就突出,貢獻較大,足以代表他們所處時代社會發展某一方面的情況。教科書寫這類人物,往往是通過他們個人活動,借以展現歷史進程中某個側面的時代風貌,很像名人小傳。對這類歷史人物,要了解他所處的時代、他的貢獻、他應得到的桂冠。
事件是構成歷史的具體內容。它是由歷史主體——人物來完成。重大歷史事件一般都融合到重要人物的活動中去了,人事總要并記。另外,有的事件復雜,參與人物較多,如“井岡山根據地是怎樣建立的”,記憶比較困難,但它又很重要,怎么辦呢?可以采用要點歸納的方法記憶。根據教科書的敘述,我們可以確定五個要點:①湘贛起義;②文家市轉移;③三灣改編;④井岡樹旗;⑤龍江會師。這樣,只要弄清五個要點的內在聯系,就能記牢它了。順便指出,這里說“湘贛起義”,不說“秋收起義”,原因是五個要點都采用地域概括,這就突出了進軍井岡山的路線。
結論是對歷史事物的共識。重要的結論,如遵義會議,“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是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教科書都有明確地表述,要注意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
總之,如果能夠提綱振領,掌控歷史教科書的脈絡,再五處入手,夯實基礎知識,那么歷史課就一定會學好。
看過“初學生學好歷史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