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語文有效學習方法
一、主動預習,專心上課
課前了解文章主要內容,做到上課有的放矢,提高課堂效率。課堂上抓住老師思路,扣住學習重點,珍惜上課時間,積極完成課后作業。重視課本內容,落實考綱要求,做到舉一反三,高效學習。
二、注重積累,打好基礎
讀準常見的字詞,掌握常用漢字的形和義,辨識并消滅作業及作文中的錯別字。課后堅持整理課文中的相關語文知識,包括寫作素材,匯編成基礎知識集。利用好早讀,要做到早讀有目標,用心去牢記。熟悉高考必備科目,熟讀重點經典課文,積累語料,挖掘素材。
三、加強閱讀,克服難點
欣賞報紙雜志中一些文章,包括平時習題中的優秀文章,積極思考領悟,舉一反三,提高閱讀理解能力,培養自己愛讀書的習慣,有條件可以配備《現代漢語詞典》、《成語字典》、《古漢語字典》、《唐詩三百首》、《宋詞精選》以及“中國四大古典名著”等文史方面的書。
四、勤于練筆,加強寫作
多寫作,勤練筆,寫生活的所思所感。有模仿,有創新,提高表達水平;積累寫作素材,養成善于思考的習慣,力求“思如泉涌”。
五、團結協作,互幫互學
多向身邊的人請教,虛懷若谷,不恥下問,從而取人所長,補己之短。老師推薦的`范文,更應該反復品味,以學習他人的布局謀篇和遣詞造句。
中學語文知識點歸納
一詞多義
(1)言
感斯人言(言:話語)
凡六百一十六言(言:字)
自言本是京城女(言L:說)
(2)命
遂命酒(命:吩咐,命令)
命曰[琵琶行](命:取名)
(3)為
因為長句(v寫、作)
初為【霓裳】后【六幺】(為:彈奏)
為君翻作【琵琶行】(為:介詞,為、替)
(4)暫
凝絕不通聲暫歇(暫:副詞,短暫)
如聽仙樂耳暫明(暫:副詞,頓時、忽然)
(5)幽
別有幽愁暗恨生(幽:深沉)
幽咽泉流冰下難(幽:形容低微,隱晦,不暢達)
野芳發而幽香(幽:清幽幽的)
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幽:昏暗)
中學語文知識點總結
一、古今異義
1.蚓無爪牙之利
古義:爪子和牙齒;今義:幫兇、走狗。
2.金就礪則利
古義:金屬制品,此代指金屬制的刀劍等;今義:黃金。
3.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古義:檢查;今義:探究并領會。
二、通假字
1.輮以為輪
輮通“煣”,以火烘木,使其彎曲。
2.雖有槁暴
有通“又”。暴通曝,曬干。
3.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知通“智”,智慧。
4.君子生非異也
生通“性”,天賦,資質。
三、詞類活用
1、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日,名詞作狀語,每天。
2、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利,形容詞使動用法,使……快
3、輮以為輪/輮使之然也
(輮,通"煣","使……彎曲")
4、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水,名詞作動詞,游泳,游水。
5、上食埃土
上,方位名詞作狀語,向上。
6、下飲黃泉
下,方位名詞作狀語,向下。
四、特殊句式
(一)介詞結構后置句:
1、青,取之【于藍】,于,介詞,引出動作的處所,可譯為“從”。
2、青【于藍】:于,介詞,表比較,可譯為“比”。
3、寒【于水】:于,介詞,表比較,可譯為“比”。
4、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乎,相當于介詞“于”,引出動作的對象,可譯為“對”。
(二)定語后置句:
1、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利”是“爪牙”的定語;“強”是“筋骨”的定語。“之”,定語后置的標志。
五、固定格式
1、無以至千里/無以成江海
無以,表示“沒有用來……的(辦法)”。
六、古今異義
1、輮以為輪
古義:介詞“以”+動詞“為”,使……成為。今義:認為。
2、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古義:廣泛地學習。今義:學問廣博精深。
3、用心一也/用心躁也
古義:兩個詞。用,介詞,因為;心,心思。今義:集中注意力;多用心力。
4、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
古義:藏身。今義: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種事物上。
5、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古:有學問有修養的人;今:人格高尚的人
七、一詞多義
(1)于
青,取之于藍。(從,介詞)
而青于藍(比,介詞)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對于,介詞)
(2)而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表轉折,但是,連詞)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表遞進,而且,連詞)
吾嘗終日而思矣(表修飾,連詞)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表順接,就,于是,連詞)
蟹六跪而二螯(表并列,連詞)
中學語文必背知識點
1.經典四書:大學、中庸、孟子、論語
2.四大類書:太平御覽、冊府元龜、文苑英華、全語文
3.戰國四君:齊國的孟嘗君、趙國的平原君、楚國的春申君、魏國的信陵君
4.初唐四杰: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
5.北宋文壇四大家:王安石、歐陽修、蘇軾、黃庭堅
6.元曲四大家:關漢卿、馬致遠、白樸、鄭光祖
7.明代江南四大才子:唐伯虎、祝枝山、文徵明、周文賓
8.北宋四大書法家: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
9.楷書四大家:唐-顏真卿、柳公權、歐陽洵、元-趙孟頫
10.書法四體:真(楷)、草、隸、篆
11.文房四寶:湖筆、微墨、宣紙、端硯
12.中國四大藏書閣:北京的文淵閣、沈陽文溯閣、承德文津閣、杭州文瀾閣
13.古代秀才四藝(文人雅趣):琴、棋、書、畫
14.國畫四君子:梅、蘭、竹、菊
15.書四庫:經、史、子、集
中學語文必考知識點
1、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與不?(“不”通“否”,表疑問語氣)
2、拜送書于庭。(“庭”通“廷”,朝廷)
3、召有司案圖。(“案”通“按”,審察、察看)
4、秦自繆公以來二十余君,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繆”通“穆”)
5、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孰”通“熟”,仔細)
6、不顧思義,畔主背親(“畔”通“叛”,背叛)
7、武臥嚙雪,與旃毛并咽之,數日不死。(“旃”通“氈”,毛織的氈毯)
8、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去”通“弆”,收藏)
9、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無”,沒有)
10、信義安所見乎?(“見”通‘現”,顯現)
11、法令亡常(“亡”通“無”,沒有)
12、大臣亡罪夷滅者數十家(“亡”通“無”,沒有)
13、武父子亡功德(“亡”通“無”,沒有)
14、因泣下霑衿,與武決去。(“霑”通“沾”,沾濕。“衿”通“襟”,衣襟。“決”通“訣”訣別,辭別。)
15、請畢今日之驩,效死于前。(“驩”通“歡”,歡聚)
16、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經)
17、陰知__黨名姓,一時收禽。(“禽”通“擒”,逮捕,拘押)
18、以精銅鑄成,員徑八尺,合蓋隆起,形似酒尊,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員”通“圓”,直徑;“尊”通“樽”,酒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