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上語文第六單元檢測題及答案(2)
(二)(2011•天津)閱讀《陳涉世家》一文的節選文字,回答8~10題
陳勝者,陽城人也,字涉吳廣者,陽夏人也,字叔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曰:“茍富貴,無相忘”傭者笑而應曰:“若為傭耕,何富貴也?”陳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發閭左謫(需改為走之旁)戍漁陽,九百人屯大澤鄉陳勝、吳廣皆次當行,為屯長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陳勝、吳廣乃謀曰:“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陳勝曰:“天下苦秦久矣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之百姓多聞其賢,未知其死也項燕為楚將,數有功,愛士卒,楚人憐之或以為死,或以為亡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者”吳廣以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陳勝、吳廣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眾耳”乃丹書帛曰“陳勝王”,置人所罾魚腹中卒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夜篝火,狐鳴呼曰:“大楚興,陳勝王”卒皆夜驚恐旦日,卒中往往語,皆指目陳勝
8.下面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會天大雨 會:適逢,恰巧遇到 B.等死,死國可乎 等:等待
C.扶蘇以數諫故 數:屢次 D.陳勝王 王:稱王
9下面句子中的“之”字沒有指代作用的一項是( )
A.悵恨久之 B.二世殺之
C.楚人憐之 D.固以怪之矣
10.下面對選文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陳勝用“燕雀安知鴻鵠之志”表明自己是一個有遠大抱負的人
B.“天下苦秦久矣”說明百姓痛恨秦王朝的殘暴統治,處處積蓄著反抗的力量
C.陳勝打出扶蘇、項燕的旗號,寄托了對二人的懷念,并立志替二人報仇
D.陳勝、吳廣派人“置書魚腹”和“篝火狐鳴”是為起義做輿論準備
(三)(2011•蘭州 )閱讀下面文言文選段,完成11~15題
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將尉醉,廣故數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眾尉果笞廣尉劍挺,廣起,奪而殺尉陳勝佐之,并殺兩尉召令徒屬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當斬籍第令毋斬,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徒屬皆曰:“敬受命”乃詐稱公子扶蘇、項燕,從民欲也袒右,稱大楚為壇而盟,祭以尉首陳勝自立為,吳廣為都尉,攻大澤鄉,收而攻蘄蘄下,乃令符離人葛嬰將兵徇蘄以東,攻铚、酂、苦、柘、譙,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陳,車六七百乘,騎千余,卒數萬人攻陳,陳守令皆不在,獨守丞與戰譙門中弗勝,守丞死,乃入據陳數日,號令召三老、豪杰與皆來會計事三老、豪杰皆曰:“身被堅執銳,伐無道,誅暴秦,復立楚國之社稷,功宜為王”陳涉乃立為王,號為張楚當此時,諸郡縣苦秦吏者,皆刑其長吏,殺之以應陳涉
(節選自《陳涉世家》)
11.用“/”給文中畫線句子劃分朗讀節奏(只劃三處)(3分)
乃 令 符 離 人 葛 嬰 將 兵 徇 蘄 以 東
12.解釋下列加點詞的意思(2分)
(1)吳廣素愛人 素: (2)身被堅執銳 身:
1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3分)
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14.這段文字首先敘述了發動起義的情形下列選項中能正確概括其步驟的三個關鍵詞是( )
A.并殺兩尉 失期當斬 攻大澤鄉 B.激怒其眾 召令徒屬 攻大澤鄉
C.并殺兩尉 召令徒屬 為壇而盟 D.激怒其眾 皆已失期 為壇而盟
15.陳勝、吳廣起義提出了“詐稱公子扶蘇、項燕”的策略,從而掌握了民心動向,請概括出這一策略的效果是從哪兩個方面得到證明的?
(四)(11蘇州)閱讀《出師表》《隆中對》中的兩段文字,完成16—19題。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托付不效,以傷先 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于斟酌損益,進盡忠言 ,則攸之、祎、允之任也。
【乙】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每自比于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
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豈愿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宜枉駕顧之。”
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因屏人曰:“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于天下;而智術淺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
節選自《隆中對》
16.下面哪一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相同? ( )
臣本布衣
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愚公移山》)
先帝不以臣卑鄙
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魚我所欲也》)
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
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說》)
還于舊都
欲有求于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17.用現代漢語翻譯乙文中的畫線句。
先主曰:“君與俱來。
答:
先主遂詣亮,凡三 往,乃見。
答:
18.《出師表》能流傳千古,原因之一是其言辭質樸,情真意切。請以“遂許先帝以驅馳”為例,結合選文內容作簡要分析。(3分)
19.針對文中畫線句有人提出了這樣的看法:諸葛亮寫《出師表》時劉備已經去世,那么,即使出師未果,也不會對“先帝之明”造成影響,所以諸葛亮的擔心是多余的。對此,你有怎樣的見解?
九年級上語文第六單元檢測題答案:
一、1.略 2.略
3.(1)而且壓抑 (2)失敗 兇猛而放肆 (3)身份低微,出身鄙野 言行品德惡劣
(4)深感遺憾 極為憎恨
4.(1)給予留給(2)成效效果 5.B 6.C 7.略
二、(一)1.出師表諸葛亮 2.c 3.D 4.B 5.A 6.B 7.D (二)8. B 9 A 10 C
(三)11.乃令/符離人葛嬰/將兵/徇蘄以東 12.(1)向來,一向 (2)親自,親身
13.可是戍守邊塞的人十個中也得死去六七個
14.C 15起義隊伍迅速發展并建立張楚政權;各郡縣紛紛舉事響應陳涉
(四)16.A
17.譯文:劉備說:“您和他一起來。”劉備就去拜訪諸葛亮,總共去了三次,才見到。
18.“許”是答應、許諾的意思。諸葛亮為報答三顧茅廬的知遇之恩,“遂許先帝以驅馳”,而一“許”便是二十一年。在歷經了無數“危難”后,如今又要“出師”,繼續為劉備的遺志“北定中原”而“驅馳”,這仍然是對“許”的踐行。一個簡單的“許”字,讓我們讀出了諸葛亮對劉氏父子的一份真情、一片忠心,也使我們感受到 了他信守承諾、一諾千金的高尚人格。
19諸葛亮的擔心不是多 余的。劉備把國家大事都托付給諸葛亮,這是對諸葛亮的信任。如果諸葛亮辜負了這份信任,也就等于說劉備有眼無珠、看錯了人,那“先帝之明”當然 受損,甚至就不能成立了。從諸葛亮的“恐”可以看出他把這份信任看得很重,努力維護著劉備的明君形象。“恐”也是諸葛亮為報答劉備知遇之恩而鞠躬盡瘁的真切內心寫照。
九年級上語文第六單元檢測題及答案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