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資格2017小學教育知識練習題附答案
教師資格2017小學教育知識練習題
1.新課程的三維教學目標是( )
A.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B.知識、情感、意志
C.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
D.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2.初等義務教育普遍實施于( )
A.古代
B.文藝復興后的歐洲
C.近代
D.現代
3.學生的“向師性”和“模仿性”的心理特征決定了教師的勞動特點具有( )
A.示范性
B.復雜性
C.主體性
D.長期性
4.與動搖性和執拗性相反的意志品質是( )
A.自覺性
B.果斷性
C.堅韌性
D.自制性
5.教學環節中,起到鞏固知識、培養技能作用的環節是( )、
A.講授知識
B.理解知識
C.布置批改作業
D.社會實踐活動
6.下列選項中,屬于懲罰的是( )
A.小明幫媽媽做家務得到了想要的玩具
B.一名學生為了贏得比賽而努力練習
C.心情不好的同學通過運動來調節
D.闖紅燈的人被留在路口執勤一小時
7.教育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教育制度是指( )
A.國民教育制度
B.素質教育制度
C.私立教育與制度
D.學校教育制度
8.如果一個孩子在聽了“海因茨偷藥”的故事后,認為“海因茨應該去偷藥,誰讓那個藥劑師那么壞,便宜一點不就好了嗎”,那么這個孩子所處的道德發展階段是( )
A.前習俗水平
B.后習俗水平
C.準習俗水平
D.習俗水平
9.看見路上的垃圾繞道走開,這種行為是( )
A.強化
B.懲罰
C.逃避條件作用
D.消退
10.巴甫洛夫提出了氣質的( )
A.體液說
B.體型說
C.場依存說
D.高級神經活動類型說
11.下列選項中,不屬于成長需要的是( )
A.求知需要
B.歸屬與愛的需要
C.自我實現的需要
D.審美需要
12.問一名4歲兒童:“你有兄弟嗎?”他回答:“有。”“兄弟叫什么名字?”他回答:“吉姆。”但反過來問:“吉姆有兄弟嗎?”他回答:“沒有。”這說明兒童思維具有( )
A.單維性
B.不可逆性
C.自我中心性
D.抽象邏輯性
13.“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體現的是( )相結合的教育思想。
A.游戲與學習
B.課內與課外
C.學習與思考
D.學習與行動
14.小學階段的教學應側重選用的教學方法是( )
A.講演的方法
B.探究的方法
C.直觀的方法
D.實習的方法
15.為跨人新學段和升入高年級的學生學好新知識、掌握新方法而適當提前安排有關奠基內容的教材編排方式屬于( )
A.直線排列式
B.過渡式排列方式
C.螺旋式排列式
D.活動型排列式
16.學校行政體系中最基層的行政組織是( )
A.共青團
B.教導處
C.總務處
D.班級
17.教育科學研究的起始環節是( )
A.選題
B.文獻檢索
C.調查研究
D.構思與設計
18.個性心理特征是在( )的基礎上形成的。
A.認知過程
B.情感過程
C.意志過程
D.認知過程、情感過程、意志過程
19.在教學的組織形式中,個別教學制最顯著的優點是( )
A.有利于大面積地培養人才
B.有利于統一教學進度和要求
C.有利于系統傳授知識
D.有利于因材施教
20.小學生因上課專心聽講受到老師表揚而逐步養成上課專心聽講的習慣屬于( )
A.經典性條件反射
B.操作性條件反射
C.聯結反應
D.習慣反應
二、簡答題(本大題共3小題,每小題l0分,共30分)
21.如何培養小學生的想象力?
22.在實際教學中如何運用啟發性原則?
23.簡述班級授課制的改革趨勢。
三、材料分析題(1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20分,共40分)
24.心理學家把一只小白鼠放在一個特制的箱子里,這個箱子被一個隔板分隔成兩部分。當小白鼠熟悉了環境后,心理學家就會給出一個鈴聲作為信號,響鈴之后,小白鼠所在一側的箱底就會通電。小白鼠受到難受的電擊,就會本能地逃竄,碰巧躍過隔板跳到箱子的另一側就安全了。幾次下來,小白鼠學會了鈴聲一響就趕緊跳到另一側以躲避電擊。可是研究者后來增加了隔板的高度,以致小白鼠無論如何努力都跳不過去。在嘗試了多次失敗之后,鈴聲再響起,小白鼠還跳嗎?當然是不跳了,因為跳也是白跳。實驗并沒有到此為止,研究者后來又降低了隔板的高度,甚至比小白鼠第一次跳過的隔板還低,可是鈴聲響過,小白鼠仍然不跳!
(1)小白鼠為什么不跳了?
(2)你打算如何幫助小白鼠重新獲得起跳的力量?
25.一位名叫歐諦德謨的青年,一心想當政治家,為幫助這位青年認清正義與非正義問題,蘇格拉底和這位青年進行了下面的對話(以下是蘇問,歐答):
問:虛偽應歸于哪一類?
答:應歸于非正義類。
問:偷盜、欺騙、奴役等應歸入哪一類?
答:非正義類。
問:如果一個懲罰那些極大地損害了其國家利益的敵人,并對他們加以奴役,能說是非正義嗎?
答:不能。
問:如果他偷走了敵人的財物或在作戰中欺騙了敵人,這種行為該怎么看?
答:這當然正確,但我指的是欺騙朋友。
蘇格拉底:那好吧,我們就專門討論朋友間的問題。假如一位所領導的軍隊已經喪失了士氣,精神面臨崩潰,他欺騙自己的士兵說援軍馬上就到,從而鼓舞士氣取得勝利,這種行為該如何理解?
答:應算是正義的。
問:如果一個孩子有病不肯吃藥,父親騙他說藥不苦、很好吃,結果治好了病,這種行為該屬于哪一類呢?
答:應屬于正義類。
蘇格拉底仍不肯罷休,又問:如果一個人發了瘋,他的朋友怕他自殺,偷走了他的武器,這種偷竊行為是正義的嗎?
答:是,他們也應屬于這一類。
問:你不是認為朋友之間不能欺騙嗎?
歐諦德謨:請允許我收回我剛才說過的話。
(1)材料中的對話運用了什么教學方法?體現了什么教學指導思想?
(2)結合材料,分析此方法的優缺點。
四、教學設計題(本大題共40分)
26.《矛與盾的集合》是三年級上冊第七組的一篇閱讀課文,請你認真閱讀教材簡析和課文,然后回答問題。
【教材簡析】本文寫的是發明家手持矛與盾,在與朋友比賽時,由矛和盾的長處想到了如何發明坦克,并由此說明一個道理。選編此文,一是讓學生懂得作者借坦克發明這件事,說明一個道理;二是初步了解用事實說明道理的表達方法。
矛與盾的集合
發明家手持矛和盾,與朋友比賽。
對方的矛如雨點般向他刺來,發明家用盾左抵右擋,還是難以招架。在這緊張危急的關頭,發明家忽然產生了一個想法:“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個鐵屋子,我鉆在鐵屋子里,敵人就一槍也戳不到我啦!”
可是,這樣固然安全,自己卻變成了只能縮在殼里保命的蝸牛或烏龜。自衛,是為了更好地進攻呀!
對了,在鐵屋子上開個小洞,從洞里伸出進攻的“矛”——槍口或炮口。當然,這鐵屋子還要會跑,得裝上輪子,安上履帶。于是,發明家發明了坦克。
坦克把盾的自衛和矛的進攻合二為一,在戰場上大顯神威。l916年,英國的坦克首次沖上戰場。德國兵頭一回見到這一龐然大物,嚇得哇哇直叫,亂成一團,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是的,誰善于把別人的長處集于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
【問題】假如由你來執教這節課,將有哪些基本的課堂教學環節?請簡明扼要地闡明你的教學設計。
下一頁查看>>>教師資格2017小學教育知識練習題答案附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