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資格2017上半年中學教育知識考前預測試題附答案
教師資格2017上半年中學教育知識考前預測試題
注意事項:
1.考試時間為120分鐘.滿分為150分。
2.請按規定在答題卡上填涂、作答。在試卷上作答無效,不予評分。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1小題,每小題2分。共42分)
1.認為人的心靈如同A板,觀念和知識都來自后天.并且得出結論,天賦的智力人人平等。持這種觀點的教育家是( )。
A.盧梭
B.杜威
C.福祿貝爾
D.洛克
2.“性也者,與生俱生也……日性之品有上、中、下三。上焉者,善焉而已矣;中焉者,可導而上下也;下焉者,惡焉而已矣。”這體現的是( )對個體發展的影響。
A.教育
B.遺傳
C.環境
D.活動
3.“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為大務”。這句話體現了教育的( )。
A.政治功能
B.經濟功能
C.文化功能
D.人口功能
4.史蒂芬,威廉.霍金,ALS患者,全身癱瘓。不能發音,但他智力超常,被譽為繼愛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理論物理學家。這體現了人的身心發展具有( )。
A.互補性
B.差異性
C.順序性
D.階段性
5.孔德說:“真正的個人是不存在的。只有人類才存在,因為不管從哪方面看,我們個人的一切發展,都有賴于社會。”這種教育目的論屬于( )。
A.個人本位論
B.社會本位論
C.知識本位論
D.能力本位論
6.我國孔子的“六經”以及古希臘智者派所建立的“三藝”課程屬于( )。
A.學科課程
B.綜合課程
C.活動課程
D.核心課程
7.主張教學內容應以學科為中心.與不同學科對應設置課程。通過分科教學,使學生掌握各科教學的基本知識、技能、思想方法的課程理論的是( )。
A.學科課程論
B.活動課程論
C.社會課程論
D.要素課程論
8.在學習《圓明園的毀滅》這篇課文時,李老師帶領全班同學來到了圓明園,在這里,老師描述了圓明園昔日輝煌的景觀和慘遭侵略者肆意踐踏而毀滅的景象,告訴大家勿忘國恥。該老師采用的教學方法是( )。
A.讀書指導法
B.參觀法
C.情景教學法
D.欣賞教學法
9.陶行知先生曾做過一個比喻“接知如接枝”,這個比喻體現了( )。
A.學生以學習間接經驗為主
B.學生以學習直接經驗為主
C.學生學習間接經驗要以直接經驗為基礎
D.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相輔相成
10.最近曉敏的媽媽很苦惱.曉敏是幼兒園大班的小朋友,每次媽媽說什么她都說會反駁說:“我們老師說了,要怎么怎么樣……”,媽媽的話曉敏都不聽。根據皮亞杰的道德發展理論,曉敏處于( )。
A.自我中心階段
B.權威階段
C.可逆性階段
D.公正階段
11.馬卡連柯說:“公社的教育方針概括地說。就是建立合理的集體.建立集體對個人的合理的影響。”與之相對應的德育原則是( )。
A.知行統一原則
B.尊重信任與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的原則
C.教育影響的一致性與連貫性原則
D.集體教育與個別教育相結合的原則
12.聞到蘋果香味,看到蘋果紅色外觀,觸摸蘋果光滑的果皮等所引起的心理活動是( )。
A.感覺
B.知覺
C.感受性
D.感覺閾限
13.曉麗在課堂上學習完10個英語單詞后,自習課上她通過朗讀、書寫、編口訣等方式記住這些單詞以防止遺忘的發生。此時,曉麗的記憶過程處于( )階段。
A.識記
B.保持
C.回憶
D.再認
14.琳琳看到同桌小鐘由于學習認真努力而得到各科老師的一致好評后也暗自下定決心要好好學習,爭取獲得老師家長的表揚,這種影響對琳琳來說屬于( )。
A.正強化
B.負強化
C.替代強化
D.直接強化
15.小吳、小李、小趙是三個要好的朋友,三個人在學習上都很認真刻苦.但是三個人對于“為什么要好好學習”的想法卻不太一樣。小吳認為自己認真學習是為了得到家人與老師的認可與表揚,小李認為自己好好學習是為了獲得更多的知識。小趙認為自己好好學習獲得好的成績而在班級中更有地位。那么,小吳、小李、小趙的學習動機分別是( )。
A.附屬內驅力、自我提高內驅力、認知內驅力
B.自我提高內驅力、附屬內驅力、認知內驅力
C.附屬內驅力、認知內驅力、自我提高內驅力
D.自我提高內驅力、認知內驅力、附屬內驅力
16.人們通常認為林黛玉最典型的特點是“多愁善感”,根據奧爾波特的人格理論,上述人格特質屬于( )。
A.共同特質
B.首要特質
C.次要特質
D.中心特質
17.春秋戰國時期的伍子胥過昭關,因擔心被抓回楚國,父仇不能報,一夜之間竟然愁白了頭。伍子胥所處的情緒狀態屬于( )。
A.心境
B.苦悶
C.應激
D.激情
18.當面對挫折與失敗時,堅強者能發奮拼搏,懦弱者會一蹶不振。這是人格( )的表現。
A.獨特性
B.穩定性
C.統合性
D.功能性
19.期末考試要到了,甜甜變得特別緊張.每天都睡不好,吃不下,害怕自己考不好,連上課都聽不進去,一節課都不知道老師在講什么。甜甜的這種心理問題屬于( )。
A.強迫癥
B.焦慮癥
C.抑郁癥
D.恐懼癥
20.亮亮最近新換了一個發型.特別想讓同學們夸他帥,課堂上每次老師提問的時候,他總是為了讓老師叫他,做出一些怪異的行為,老師和同學都不予理睬,隨后他的這種行為便逐漸減少了。這種行為矯正法稱為( )。
A.強化法
B.系統脫敏法
C.消退法
D.懲罰法
21.不論教師是否存在,也不論是否有任務存在,學生都能自覺地遵守紀律,這種屬于( )。
A.教師促成的紀律
B.集體促成的紀律
C.任務促成的紀律
D.自我促成的紀律
二、辨析題(本大題共4小題,每小題8分,共32分)判斷正誤,并說明理由。
22.教育隨著國家的產生而產生,隨著國家的滅亡而滅亡。
23.難度較低的試卷區分度較低,難度較高的試卷區分度較高。
24.直接強化是指觀察者因看到榜樣的行為被強化而受到強化。
25.道德認識是德育過程的基礎。
三、簡答題(本大題共4小題。每小題l0分。共40分)
26.簡述新課改背景下的教師觀。
27.簡述講授法的含義及優缺點。
28.簡述學習遷移的種類。
29.簡述教師的勞動特點有哪些。
四、材料分析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l8分。共36分)閱讀材料,并回答問題。
30.材料:
林老師為了上好《兩棲動物的生殖與發育》一課,精心制作了PPT,并準備了青蛙標本、三張掛圖和視頻材料。課前林老師將這些教具擺放、懸掛好后,馬上吸引了許多學生圍觀。課上他先是播放了視頻材料,接著他演示了青蛙標本。因為標本過小,后面的同學伸長脖子也看不清;然后他不斷翻著PPT,卻沒有適時做出講解。下課鈴響了,準備好的PPT還沒翻完。課后學生們反映說:“我們忙著看這看那,老師講什么沒聽清,而且有的PPT白色背景上淺色的字很模糊。”
問題:
(1)林老師在教學過程中運用直觀手段存在哪些問題?
(2)聯系材料闡述教師應如何提高知識直觀的效果。
31.材料:
小明是剛轉入一中的初一年級學生,他在原學校時成績優秀,總是班里的第一名,但來到新學校以后,因學習環境不適應,漸漸地,成績下降到二十幾名,這給小明的打擊不小。從此,小明來學校時總把衣服的拉鏈拉得很高,將頭藏進衣服里,不愿見人。
問題:
(1)小明的這種狀況屬于什么心理現象?
(2)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是什么?
(3)如何幫助小明擺脫困境?
下一頁查看>>>教師資格2017上半年中學教育知識考前預測試題答案附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