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法干警申論考試時事熱點
政法干警申論時事熱點(一)
中央部門弛而不息地推進政務公開,各地政府也沒有袖手旁觀,而是緊鑼密鼓地行動著。以北京為例,建立重點領域信息公開目錄標準體系,促進政務公開有章可循有序深化。在信息公開方面,除了規定了主要形式,還提出了時限要求。再以江蘇為例,緊緊扭住“提升年報親民度、增強群眾獲得感”這條主線,深耕年報內容,創新展現形式,注重傳播效果。公開不能走形式,也不能為了應付上級檢查和公眾要求而搪塞。無論提升年報親民度,還是增強群眾獲得感,其落點都是讓政務公開名副其實,更有實效。
在政務公開上頗有建樹,且已形成制度創新,絕不限于上述幾家。從目前所公開的情況下,各部委、各級政府已被政府公開當成了重中之重的大事來做,全力以赴,力求更好。有些地方建立了動態化機制,還配置了問責機制,該公開不公開,或者公開不及時,相關官員將被問責。這為政務公開納入制度軌道提供了保障,為政務公開呈現良效托了底。
為好舉措點贊,為機制良性運行稱道。也不必忽略尚需改進之處,比如一些地方存在選擇性公開、延宕性公開、斷尾式公開。成績須直面,不足須重視,才能更好地推動政務公開走上坦途。
“‘現代政府’,一個很重要的標志,就是要及時回應人民群眾的期盼和關切。”今年2月,國務院如此強調。公開倒逼公正,公開提升公信。政務公開,弛而不息,在探索中完善,在互動中精進。明乎此,便知政務公開、回應輿情回應絕非小事,更不是權宜之計,而是標注著如何構建透明政府、現代政府的文明刻度。
“權在用、人在看”.權力運行愈加自信和陽光,“公開是慣例,不公開是例外”,已是當前政務公開的新氣象。按照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政務公開是依法行政的重要內容,將加強督查問責,著力提高實效。有制度激勵,有監管配套,“權在用、人在看”就能帶給公眾更多獲得感,也能不斷提升政府形象和美譽度。
政法干警申論時事熱點(二)
在現代社會談網絡安全,不僅僅是網絡安全意識方面的“人人有責”,更重要的是區分不同主體、實現治理升級
“請擴散!警惕最新網絡騙局!”在各種微信群里,防范互聯網詐騙是最能引起轉發的話題之一。在互聯網已成社會運行介質的今天,正在進行的2016年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格外引人關注。“堅持網絡安全和網絡發展同步推進,讓互聯網更好地造福人民”,中央領導的宣示,對應的正是人民的期待:通過技術進步和制度完善,為日新月異的互聯網發展帶來更完備的保護,讓網絡安全成為移動互聯時代的基本供給。
此次網絡安全宣傳周的主題,“網絡安全為人民,網絡安全靠人民”,也正提示了網絡安全的全民化趨勢。從不久前新生開學季,數起因電信詐騙引發全社會關注的悲劇,到各種網絡謠言紛起,攪亂多地房地產市場的鬧劇,屢屢發生的社會公共事件,折射出網絡安全防護的急迫需求。而應對網絡安全漏洞,群眾也想出了各種“土辦法”,比如“網購不要留真名”,或者“地址就填樓號,讓門口大爺喊一下”.作為現代化治理重要內容的網絡安全,需要做的顯然遠不止于此。
在現代社會談網絡安全,不僅僅是網絡安全意識方面的“人人有責”,更重要的是區分不同主體、實現治理升級。網絡安全的核心是什么?是數據安全和信息安全。公民信息和用戶數據之所以出現安全隱患,往往是源頭上出了問題。因此,運營商和握有大量用戶數據的互聯網企業,在網絡安全方面要承擔更多責任。同時,網絡安全也不能只靠群眾的“警惕”和“嚴防”,更要對不法分子的攻擊進行精準識別和精確打擊。多起案件的偵破表明,很多犯罪分子也在“學習”高科技,通過花樣翻新的犯罪手段實施不法行為。這就需要政府有關部門和電信行業、互聯網企業等主體攜起手來,在各司其職的前提下溝通協作,真正做到“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有人說,智能手機的發明,讓很多人的相機閑置了起來;移動支付的盛行,讓很多人的錢包也閑置了起來。的確,移動互聯時代的到來給了人們極大便利,同時也讓傳統的監管方式更加吃力。動動鍵盤就能騙錢,追捕依然要千里奔波;戳戳屏幕就可能受騙,追回損失卻困難重重。某種意義上,網絡犯罪是“現代”的,而維護安全的方式卻還是傳統的。如何通過法律框架的調整,解決好技術領先與法規滯后的矛盾,為瞬息萬變、持續擴張的網絡世界提供規則和保護,是世界各國面臨的挑戰。比如在司法管轄、證據規則、責任分配等方面,都需要創新制度設計,以動態治理、綜合施治維護網絡安全。
更要看到,網絡安全不僅事關群眾生活,而且越來越多地影響著政治、經濟、軍事等諸多領域,成為國家安全的重要部分。正因如此,強調,要樹立正確的網絡安全觀,并指出“維護網絡安全是全社會共同責任,需要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廣大網民共同參與,共筑網絡安全防線”.對付電信詐騙,如何實現源頭治理?應對個人信息濫用和倒賣,如何加大監管力度?打擊網絡謠言、鏟除謠言滋生的溫床,怎樣完善信息發布和公共決策機制?諸如此類的問題,都需要透過網絡安全的議題,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升級。
年輕人將網絡“二次元”和現實“三次元”之間的阻隔,稱為“次元壁”.當互聯網的發展日益突破“次元壁”,把網上網下緊密編織在一起,網絡安全已經成為全社會的共同考題。在網絡安全的議題之下,社會各方以高度協同實現治理升級,才能確保社會安全和國家安全,共同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
政法干警申論時事熱點(三)
當前,電信詐騙日益呈現出精準化、職業化的特征。從受騙對象看,大多為老年人、學生等防范意識相對較弱的群體;從作案手段來看,各種陷阱設計得越來越隱蔽,詐騙工具的科技含量越來越高,不少人將詐騙當成了一種職業。
如何讓騙子無計可施?有人建議進一步推進電信實名制,加強對虛擬電信運營商的監管;有人建議抽調公安精銳警力,開展專項整治行動,對電信詐騙一律刑事立案;還有人建議民眾提高防騙意識,增強與騙子“斗智斗勇”的能力;也有人建議從銀行端入手,加強向陌生賬號轉款的監管,采用技術手段提高止損能力。
其實,電信詐騙的精準度和成功率不斷提高,癥結在于保護個人信息的安全防線不斷失守。在互聯網大數據時代,面對虎視眈眈的黑客、等待販賣牟利的信息販子,如果缺乏嚴格的保護和追責機制,公民信息就會處于“裸奔”的狀態。
進入網絡互聯互通的時代,收集個人信息的機構日漸增多。網絡購物時,只要瀏覽過某一件商品,下次網站就會自動推送相關類別的商品;查閱新聞時,只要點擊過某一起事件,客戶端就會記錄下你的“喜好”,自動推薦相關的新聞。大到買房買車、辦理銀行業務,小到餐廳就餐、醫院就診、報教育輔導班,都涉及個人信息的記錄與讀取。然而,正因為獲取信息太隨意,保護個人信息的難度非常大。事實表明,很多關鍵的用戶信息,恰恰是通過看上去相對正規的機構泄露出去的。
對于獲取公民個人信息的機構而言,應當建立懲處條款,從立法層面讓其承擔起保護個人信息的義務。無論公民信息泄露程度嚴重與否,都應當追根溯源,找到泄露信息的責任人。
而從掌握公民信息機構的角度來看,應當建立權責對等的機制,確保用戶信息的安全,不去觸碰法律的底線。在收集用戶信息的時候,要建立必要的邊界,不隨意跨界,明確非必要的用戶信息采集,只會加重有關機構在履行責任時的風險。
此外,收集用戶信息的機構,有必要建立起完善的風險防御機制,如果自身并不具備保護用戶信息安全的能力,就應當將泄露的風險提前告知用戶。從采集環節入手治理,加重信息收集機構身上肩負的保護義務,嚴格落實有關方面的監管職責,方能從根本上保衛個人信息安全。
政法干警申論考試時事熱點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