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法干警申論寫作范文閱讀
政法干警申論寫作范文(一)
強調“全面”公開裁判文書,并非一味追求社會公共價值,而忽視對公民個人隱私的保護。事實上,最高法在推動裁判文書上網之初,就將公民個人隱私權的保護確定為一條不可動搖的原則。規定明確不予公開的幾類文書,很大程度上就是出于保護隱私或國家秘密的考慮。此外,還允許以隱名處理、刪除有關信息的方式,來保護當事人的隱私權,就是想在不破壞私人生活安寧的前提下擴大信息公開。只有把握好這個平衡點,才能找到最大公約數,讓人民群眾在司法改革中真正有獲得感。
裁判文書公開所代表的司法公開,具有多重社會價值,它可以全景展現一個國家解決糾紛和沖突的技術與倫理,大大提高人們對公平正義的信仰和尊崇。這個展現中國司法狀況和法治發展進步的重要平臺,凸顯了中國司法的自信,也體現出獨特的氣質,不僅國內群眾熱切關注,也引起其他一些國家的高度關注。自2013年中國裁判文書網運行以來,海外訪問量突破5億人次。保持這種氣質,迎難而上,不輕言退,方能以司法公開的持續進步,激發人們全面依法治國的信心和熱情。
政法干警申論寫作范文(二)
防止決策與責任的脫節,是國企改革的重要一環。過去,一些國企投資出現巨額虧損,卻往往誰也不用負責,讓人心疼。這種情形有望得到遏制。近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于建立國有企業違規經營投資責任追究制度的意見》,在國企發展歷程中首次提出“實行重大決策終身責任追究制度”.“終身”二字,體現了監督決心,也充滿了震懾力量。
出臺終身追責制度,針對的是國企決策方面的約束失之于寬。《意見》中列舉的九大方面54種情形,都是過去長期發生甚至比較嚴重的方面。比如,審計署2014年發布的11家央企的審計公告顯示,上百億元投資虧損中,不少看上去十分“任性”,有的企業借給民企20億元買礦、次年再花40億元高價回購;近幾年,國企走出去步伐加快,大手筆“買買買”,然而不少項目轉眼卻成了虧損黑洞,幾十億甚至上百億元投資打了水漂;還有一些國企,只關心負責人任期內的營收數字好不好看,不切實際追求規模,加劇產能過剩,最后滋生一批僵尸企業。問題是,虧損之后,許多決策者只要換家企業、換個崗位就可卸責,有些甚至留在原有崗位繼續發號施令。要遏制違規經營、盲目投資、暗箱操作、轉移資產等痼疾,提升決策的規范性勢在必行。
此次《意見》猶如給經營投資決策開列了一張“負面清單”,意味著國企負責人決策時就得掂量責任的問題,無論是否離開企業,都無法推卸應負的責任,不能把虧損包袱甩給國家,拋向社會。從另一個角度看,這也有助于解決國企投資短期化的問題。終身追責,對國企決策者是一種提醒:投資不能只看眼下賺不賺錢,哪兒熱鬧就往哪兒扎,更要關注長期的可持續發展。
有人擔心,終身追責制度也許能管住拍腦袋決策,卻也可能讓人不敢拍板,助長“寧可錯過也別犯錯”的想法,如此一來可能會捆住企業的手腳。這顯然是種誤解。
首先,追責范圍比較明確,損失認定方式、處理規則,也比較明晰,對執行中帶來“誤傷”已有防范。
其次,追責的指向主要是違規行為。具體說來,主要指經營管理者違反國家法律法規和企業內部管理規定、未履行或未正確履行職責造成國有資產較大損失的情形。只要企業決策制度完善,決策從頭到尾依程序而行,該論證的論證,該評審的評審,該集體研究的集體研究,如果出現因為市場環境、行業周期的變化而致虧損或效益不佳,則不必過于緊張。市場競爭有盈有虧,乃是常理。建立終身追責制度,是讓國企投資經營更守規矩,并非要求每一筆投資都穩賺不賠、每一項決策都有先見之明。
此外,新一輪國企改革是個系統工程,不靠某一項改革包打天下。有的改革舉措重在約束,如此次出臺的終身追責制度;有的重在激勵,如前不久出爐的國企員工持股試點;有的重在加強監管,如去年底公布的防止國有資產流失的意見;有的重在賦予企業活力競爭力,如推進混合所有制、授權董事會等。每項改革都會對其他改革產生影響,同時又需其他改革予以支撐。多項改革的統籌推進、良性互動,將更好地解決國企發展中存在的體制機制問題。
終身追責制度,不僅為國企經營投資決策劃出了“紅線”,也將成為國企改革與發展的“安全線”.在激勵中奮發前行,在約束下規范發展,國企才能真正做強做優做大。
政法干警申論寫作范文(三)
降低實體經濟成本是當務之急,但涉及面廣,必須找準突破口,下好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這步先手棋
日前,國務院印發了《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工作方案》,推出八大方面30項降成本的組合型舉措,受到企業家的普遍歡迎。有企業家感慨,“這是給冬泳的中國實體經濟,除了水草,卸了沙袋。”
這幾年,實體經濟的日子不好過。從市場層面看,諸多行業不景氣,產能過剩引發價格跳水,在珠三角,一些工廠還存在這種情形:接訂單只是為了維持工廠運轉;從發展預期看,做實業的企業主信心不足,有些人開始逃離,某老板關閉工廠買4套房,還感慨沒買更多……
降低實體經濟的企業成本,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問題,不僅關系到企業的運行效率、盈利能力,更關系到投資者對實體經濟的關注程度,需要企業和政府手拉手發力。事實上,許多企業也一直在努力通過創新升級來擺脫困境,無論是精益管理,還是機器換人,可以說是一分錢掰成八瓣花,能摳的、該省的、可降的,都做了。不過,僅靠微觀主體的努力,降成本的空間有限,以創新來攤薄成本的時間較長,還不足以應對當下的被動局面。正因此,國務院為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打出的組合拳,無異于雪中送炭。
事實上,在降成本的兩翼中,政府發揮作用的空間非常大。企業成本中,有很大一部分只能由“看得見的手”來調整。例如,修改政策法律才能調整的“五險一金”繳存比例等“法定成本”,靠制度改革才能降低的審批、認證等“制度成本”,以及靠嚴懲貪腐才能肅清的“吃拿卡要”等“隱性成本”,這些都是企業說了不算、想降難降的“支出項”.
降成本意味著利益再分配,落到執行層面,可謂難上加難。比如,大幅壓減各類行政審批前置中介服務事項,動的就是某些行政機構和“紅頂中介”的奶酪;再如降低電力成本,不僅是電力企業與用電企業的利益博弈,還涉及用電企業在“搶吃螃蟹”時如何重分蛋糕。沒點“勇于涉險灘、敢啃硬骨頭”的精神,是不行的。
降低實體經濟成本是當務之急,但涉及面廣、戰線很長,必須找準突破口,下好先手棋。和各種顯性成本相比,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尤為重要。它的影響是雙重的,既關涉企業負擔也左右經濟效率。更多情況下,制度交易高成本對企業運行效率的影響,可能比負擔還要嚴重,傷害還要大。制度性交易成本降不下來,中國經濟邁向中高端水平可能會變成一句空話。格力集團董事長董明珠就表示過,不要給錢,我們也不要扶持政策,我們要的是一個公平、透明、平等的環境。給了這個環境,我們會做得更好,比給錢更好。從這個角度看,降成本的關鍵,是讓“看得見的手”習慣換手、縮手、放手,該放的落到位,該管的嚴起來,從而釋放市場活力。
降成本,是一場逆勢而上的改革。在這一過程中,不能忘記初心,即以深化改革的力度來成全企業得實惠的強度。從去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到這次國務院出臺的文件,中央為實體經濟減負的努力一直沒有中斷,一些地方也有許多探索,關鍵是在具體執行中不出方向性的偏差。政策從中央到基層,也有個“傳達成本”.若是大而化之,層層遞減,就會淪為“政策白條”,讓企業空歡喜;若是過度解讀,逐級加碼,又成了“干預市場”;萬一打著改革旗號搞利益捆綁,演變成給個別企業、個別行業“吃偏飯”,那更是偏離了初衷。如此重要的任務,不妨也建立督查制度,嘗試評估反饋,降到位的獎,降不到位的罰。
無論到了哪個階段,實體經濟都是競爭之本、發展之基。如何把社會資本請回來,把信心找回來,主要看降成本的成效。當改革的步子實起來、快起來,不僅能拓展企業的生存空間、利潤空間,也可以為新產業、新業態、新動能的孕育贏得主動,讓實體經濟這一池春水更快活泛起來。
政法干警申論寫作范文閱讀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