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法干警申論熱點推薦
政法干警申論熱點(一)
當然,也有許多熟悉勞動合同法的人指出,在勞動關系的處理上,法律首先應被尊重。解除勞動合同,其實是勞資雙方共有的權益。根據勞動合同法的規定,勞動者患病在規定的醫療期滿不能從事原工作也不能從事由用人單位另行安排工作的,用人單位有權解除勞動合同——畢竟,不是所有的用人單位都有財力對所有病患完全兜底,保障企業合法的用人自主權,才能維護一個公平競爭的人才市場。
從這個角度看,只要是嚴格按法律規定處置勞資爭議,固然并不違法。但法律只是底線,不違法并不等于就“名正言順”.畢竟在法律之外,道德、文化等方面的約束同樣重要。用人單位如何對待患病的員工,有著遠超出法律之外的多重意義。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如果冷冰冰地“依法”辦事,損害了職業共同體的情感期待,也會影響用人單位的凝聚力,甚至破壞社會和諧。從這個意義上講,圍繞此事的網絡輿論,大致展示了中國社會在勞動關系上的多數共識和道德底線。對陷入困境的人無動于衷,乃至讓對方陷入絕境,是會被唾棄的,何況是自己的員工。事實上,過往的案例證明,用人單位如果以“合法”為由挑戰這條道德底線,都是不明智的。
值得一提的是,也許是意識到了這一點,蘭州交通大學博文學院并未以超過醫療期的名義起訴來解除合同,而是以劉伶利等人“連續曠工”作為開除的理由。盡管一審、二審法院都未支持這一事由,但劉伶利的勝訴,并不意味解除勞動關系的相關法律條款不存在。員工一方在這起訴訟中之所以獲勝,是因為有足夠的證據讓“蘭州交大博文學院亦認可”是請假而非連續曠工。否則,遇上用人單位“不認可”甚至“死不認賬”,而員工又拿不出有效證據,那么患病員工就有可能處于不利地位。
這也許是“女教師患癌遭開除事件”更值得關注的地方。事實上,對勞動者權益的保護,除了要堵住制度漏洞,更應該注意校正現實生活中勞動關系的失衡。23日,媒體又曝出,蘭州交大博文學院去年還曾以“考核不合格”為名,開除了一位身患肝血管瘤的女教師。仲裁和訴訟均失敗后,蘭州交大博文學院仍長期拒絕履行生效裁判。這些事件無不證明,捍衛一位勞動者的尊嚴,一方面要用足法律手段,同時也不能忽視醫療保險等社會保障制度的兜底功能。
盡管勞資之間的有情有義,從法律上講只是一個期待而不是強制性義務,但有一點毋庸置疑,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合同,法定程序不容繞道,法律底線不容突破。給勞資爭議足夠的說理空間,也給人與人之間的溫情留一些余地,于企業、于員工、于社會都是有利的事。
政法干警申論熱點(二)
進口海鮮一度是國內餐桌上的“信仰”.然而,近日青島海關查獲走私日本福島核輻射海域海鮮一案,卻幾乎讓信仰崩潰。盡管從目前來看,這批貨值達2.3億的“問題海鮮”是否真的遭受放射性污染有待進一步查證,但兩年來這批價格低廉的海鮮早已“飛入尋常百姓家”,應是確鑿無疑。這,再次為“舌尖上的安全”敲響警鐘。
盡管福島核泄漏事件過去已有五年,但是對于放射性元素來說,生物富集作用比單純的吸附作用問題大得多。例如福島核電站周圍檢測到的放射性元素銫,其半衰期長達30.17年,隨著食物鏈富集,會在人體潛伏很久。福島核泄漏后,一向“以海鮮為天”的日本民眾也開始忌食海鮮。甚至早在1987年切爾諾貝利核電站泄露后,研究人員研究核電站冷卻池中的梭吻鱸發現,人們吃下1公斤梭吻鱸,放射性元素銫若不能被及時排除,相當于每天都在做X光胸透。這種“核輻射海鮮”都敢走私售賣,真是膽大妄為!
有利可圖是暗度陳倉的根源,“有路可走”則讓走私持續了兩年。查看這批海鮮的走私路線圖,無論是從俄羅斯還是日本出發,繞道越南走陸路進入我國,無疑是舍近求遠。恰恰也是這種形跡可疑的非正常線路,引起了青島海關的注意,并最終導致了案件的破獲。
事實上,在2011年福島核事故后,我國對來自日本的農產品已經“慎之又慎”.2011年,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就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從日本進口食品農產品檢驗檢疫監管的公告》,禁止從福島等12個都縣進口食品、食用農產品及飼料,即使是進口日本其他地區食品、飼料,也面臨雙重關卡。報檢時要提供日本政府出具的放射性物質檢測合格的證明與原產地證明;各地檢驗檢疫機構要對進口的食品、食用農產品及飼料進行放射性物質檢測,合格后方可進口。這些“問題海鮮”,不惜花幾倍“快遞費”長途奔襲,算是應驗了馬克思說的:“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潤,它就敢犯任何罪行”.
“從善如登,從惡如崩”,食品安全的品牌信仰建設不易,毀掉卻可能是在一夜之間。雖然這批“核輻射”海鮮是輸入型,但依然引發了人們對食品安全的擔憂。幾年前,中國食品安全的信譽曾因問題奶粉跌入谷底,如今,國內奶粉雖早已“改過自新”,甚至已有品牌成為全球第一家獲得全球食品安全標準(BRC)A+認證的嬰幼兒奶粉企業,但要讓市場從白眼轉到青眼,從“打死也不信”到“無條件相信”,卻依然長路漫漫。
今年上半年,旨在打擊走私的聯合專項行動“國門利劍2016”的第一個靶子就是農產品走私。但我們也深知,靠突擊式的“出海打漁”,總有漏網之魚,只有將法治之網織起、織密,提高違法成本,才能提升對不法行為震懾力,提高食品安全的保證率。當一些利益熏心者千方百計突圍“良心”,只有全社會形成對危害行為的法治合圍,才能讓我們的子孫后代吃下“定心丸”.正如今年食品安全宣傳周的主題:“尚德守法,共治共享食品安全”,只有用法治手段管得到位,我們才能產得安全、吃得安全。而所謂“管到位”,很大程度上需要改變現在“農業部門負責生產環節,食藥監部門負責銷售環節,從田間到市場脫節”的部門監管各自為政的弊病。
而且還要看到,盡管此次走私海鮮是輸入型的食品安全風險,但這恰恰更加說明,在越來越國際化的環境中談食品安全,我們不僅要一如既往目光向內,也要更好地守住國門。
政法干警申論熱點(三)
“凱風自南,吹彼棘心”。朋友遠道而來,尚且不亦樂乎,何況父母。然而,現在卻有一些年輕人不歡迎父母來探望,讓人訝異。日前一項調查顯示,48.0%在外居住的受訪者表示,不愿父母來探望自己,其中,8.3%的受訪者直言“非常介意”,最大的原因,是沒時間和精力陪父母。
對個中緣由稍作思量,亦可釋然。這些年輕人并非拒絕親情,更非厭棄父母,只是愛得辛苦。無論是沒時間和精力陪父母,還是不想讓父母擔心,乃至不想讓父母辛苦,哪一點不是浸潤著濃濃的孝意?不愿父母來探望,不是因為家庭出了問題,而是說明出現了家庭問題。它與社會問題息息相關,折射出流動時代普遍的精神生活問題。
我們正處于“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一大特征是人口流動迅猛,前所未有。權威統計顯示,“十二五”時期,我國流動人口年均增長約800萬人,2014年年末達到2.53億人。據預測,到2020年,我國流動遷移人口將增至2.91億,這意味著,我們的身邊,將有越來越多的流動人口。某種程度上講,這一代人是毫無疑義的“漂一代”。只要出現人口流動,就可能出現父母、子女天各一方的狀態;只要一家人不能長相聚,思念便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父母探望子女、兒女常回家看看,也是必需。
哪個游子不想承歡膝下?哪位老人不盼天倫之樂?多年前,一曲《常回家看看》,風行大江南北,唱得游子潸然淚下,唱得老人熱淚盈眶,無非是撥動了人心中那根最柔軟的琴弦。可惜,時空距離讓親情拉得悠長,讓歡聚變得遙遠。于是很多時候,團聚似乎成了遙不可及的奢望。然而,年輕人出外打拼的決心,也是這個時代推動的。無論謀生還是看世界,越來越成為年輕人的自覺選擇——曾有統計稱,40歲以下的流動人口已占總流動人口的90%。在“悠然一暌阻,山疊虜云重”的現實中,我們剩下的選擇是,如何平衡事業與親情的“沖突”,又如何讓相聚變得簡單、讓親情流通更順暢些。
取舍之間,頗多苦惱。如何兼顧,橫亙不少障礙。既然沒時間和精力陪父母,所在單位能否真正落實員工享受“親情假”?既然租房居住不方便,城市廉租房的大門能否向流動人口更敞開一些?此外,父母無法陪伴孩子身邊,還與缺乏制度兜底有關,比如就醫報銷極其不便。有人就感嘆:“兒女在哪,父母在哪,父母在哪,家就在哪。但老人跟著孩子漂,一旦生病,就很麻煩。”當醫保異地結算難題這樣的痛點不斷消除,享受天倫之樂的路障也就少了。
城市化進程不可逆,對人的接納是這個轉型過程中最重要的考驗。“流動人口最初是勞動力的流動,接著是夫妻兩個帶著孩子流動,再往后是老人跟著流動。”這一遷移規律,包含著提升城市公共服務的方向。一座開放包容的城市,不應把流動人口視為不速之客,而會盡量幫他們無障礙地融入城市。當家庭團聚不再是奢望,報得三春暉自然會成為普遍選擇,而這正是人人都企望的時代進步。
政法干警申論熱點推薦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