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政法干警申論熱點時評
陜西政法干警申論熱點(一)
建立符合國情的分級診療制度,是解除看病難、看病貴的突破口。世界上任何醫療衛生制度,如果沒有分級診療的支撐,都會不堪重負,甚至無法運轉。引導醫療衛生工作重心下移、資源下沉,是滿足人民群眾看病就醫需求的治本之策,也是一條重要國際經驗。這項制度是對現有醫療衛生服務模式、就醫理念、就醫秩序的深刻調整,是一項基礎性、長遠性、系統性的制度設計。建立分級診療制度,核心是推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患者和醫生簽了約,患病后就有了“靠山”,第一時間求助自己的“健康管家”,而不是“有病亂投醫”,盲目撲奔大醫院。隨著“健康守門人”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大醫院告別“戰時狀態”,合理的就醫秩序形成,“小病在基層、大病到醫院、康復回社區”有了制度安排,看病難、看病貴就有望妥善解決。
事業成敗,關鍵在人。廣大醫務人員是醫改的主力軍。只有從提升薪酬待遇、發展空間、執業環境、社會地位等方面入手,調動廣大醫務人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讓醫務人員“有里有面”,醫改才能成功。醫務人員是生命的“守護神”,其培養周期長、執業風險高、技術難度大、責任擔當重,應該得到合理的薪酬。如果一味要求醫務人員付出,而缺乏對他們的關懷,必然使其士氣受挫。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建立符合醫療行業特點的人事薪酬制度。尊重醫生,就是要尊重醫務人員的勞動成果和辛苦付出,提高醫務人員薪酬水平,體現多勞多得、優勞優酬。“人命至重,有貴千金。”尊重醫生,就是尊重生命。醫務人員有尊嚴,生命才有尊嚴。近年來,暴力傷醫事件時有發生,給醫務人員的身心造成很大傷害。因此,必須嚴厲打擊涉醫犯罪行為,維護正常醫療秩序,保護醫務人員安全,營造全社會尊醫重衛的良好風氣。
打造健康中國,醫改是一場“重頭戲”.眼下,大幕已經開啟,好戲還在后頭。面對這道世界性難題,信心比黃金更可貴。醫改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惟有拿出敢啃硬骨頭的勇氣,不畏艱險,觸碰難點,醫改才能乘風破浪駛向彼岸,人民群眾才會有更多獲得感。
陜西政法干警申論熱點(二)
“70后不愿種地,80后不會種地,90后不談種地。”這是在農村時常聽到的一句口頭禪。如今這一狀況有望得到改觀。2016年6月, 陜西省富平縣20名職業農民收到了楊凌職業技術學院的錄取通知書,將接受為期三年的全日制高職教育。陜西高校首次招錄職業農民,為中央“培養新型職業農民”精神寫下新的注腳。
農業從業人員數量銳減、老齡化趨勢嚴重,農業生產后繼乏人的格局正在加劇,“無人種地”,已經是當下無法回避的逼仄現實。
在利益主體多元化、價值觀念多樣化的今天,傳統農民在社會分工上不可避免會出現“分流”.一方面,大量農民工遷徙到城市,鄉村“空心化”成為一種無奈、尷尬的現實;另一方面,一些堅守鄉土的農民通過“滾雪球”的方式成為種糧大戶或規模經營戶,即使留守在農村,依然可以“錢袋滿當當”.但是這些農民的身份色彩在淡化、職業色彩在強化,和傳統農民已經有了顯著區別。“農民上大學”既圓了這些農民的“大學夢”,也為他們提供了一個學習知識和技能的平臺。
美國人類學家沃爾夫認為,傳統農民主要追求維持生計,是身份有別于市民的群體;職業農民則充分進入市場,將農業作為產業,并利用理性選擇使利益最大化。如果說傳統農民是被動地適應市場,職業農民則是主動地擁抱市場,在市場經濟的浪潮中尋求更大的發展空間。
著勞動分工細化、專業化程度日益提高,職業農民隊伍的打造,正在促使“農民”由身份向職業轉變。來自陜西的探索,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啟示:與過去“零敲碎打”式的農技培訓下鄉等做法相比,以打造新型現代化農業經營主體、重構農村勞動力結構為指向的職業農民培育,提供了農民培訓的一種“升級版”.專業化、系統化的培養環境,將有助于孵化出高素質的職業精英。
高等職業院校成功牽手職業農民,也是職業教育更好適應經濟社會需求的有益嘗試。長期以來,困擾職業教育工作的一個問題是:一方面,個別專業設置與社會需求脫節,學生難以“學以致用”;另一方面,相關從業者“嗷嗷待哺”,卻找不到提升的門路。而此次“職業教育+職業農民”的模式,將教育資源配置與國家政策導向、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有效銜接,既符合職業教育本身的指向,也為農業現代化建設和農業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人力保障,打通了供需兩端,溢出的是人才紅利。
發展現代農業職業教育,需要推進農民繼續教育工程,創新農學結合模式,提升面向現代農業等領域的人才培養能力。現代農業經營是一門系統性工程,除了種植技術,宏觀政策把握、市場營銷管理等知識缺一不可。
職業農民上大學,除了“微生物應用、植物組織培養”等現代專業技術的教習外,不可“偏科”,教與學都應有更廣闊的視野。
陜西政法干警申論熱點(三)
中國師道傳統,千百年來源遠流長。在現代教育理念逐步普及的今天,越來越多的人在探討和嘗試構建“新型師生關系”,然而,尊師重教的優秀傳統內核不能丟。
師道之本真,至少包括兩方面要義:“師者模范”和“師道尊嚴”。西漢文學家、哲學家楊雄曾有言:“師者,人之模范也。”千百年來,這句話成為鞭策廣大教師立德修身、規范言行的警句。《荀子·大略》中有言:“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中國自古就有尊師重教的傳統,足見教育被千家萬戶擺在極高的地位。
然而,在社會環境日趨復雜的今天,為人師者道德失范的案例雖是個案,卻屢有發生。與此同時,在追求平等自由的教育環境下,無論是在教學還是管理方面,老師的權威性也受到挑戰,學生毆打教師、家長辱罵教師也時有發生,社會上甚至出現了“教師是高危職業”的論調。
強調師德與尊師,二者不可偏廢。合格的教師,首先應是道德上的楷模,以德施教、以德立身。那些甘于奉獻、勇于創新、嚴謹治學的教師,不啻為學生道德修養的鏡子。呼吁尊師,并非呼吁照搬封建社會的一切規矩形式,而是對知識予以肯定與尊重,對傳道授業解惑者報以信任與感激。師道尊嚴,不只一味要求有畢恭畢敬的尊師之姿,更應從制度上給予教師充分的資源、待遇和保障。
一個人遇到好老師是人生的幸運,一個學校擁有好老師是學校的光榮,一個民族源源不斷涌現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師則是民族的希望。只有尊師重教在全社會蔚然成風,教師隊伍恪守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的準則,才能推動教育發展,助力民族振興、國家繁榮。
陜西政法干警申論熱點時評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