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政法干警考試申論熱點分析
語、數、英、音樂、美術和品社等學科考題出現在小學五年級的同一張試卷上,光是這種新穎的形式都可以勾起小學生們興趣了,如果再加上各種鮮活、有趣味、接地氣不呆板的考題就更加有意思了,當初我們讀小學為何就沒碰到這么有意思的試卷呢?
我們知道,在唯成績論應試教育指揮棒下,很多地方學校“小升初”只看“語數英”成績,“語數英”成了學生必修課。而除了“語數英”外,像音樂、美術和品社等其他學科,有些學校即便有開課也是形同虛設、可有可無,這些課程老師授課沒有任務要求、不用考核,上課也只是走走過場,敷衍了事;反觀“語數英”,學生各種備戰拼命學習、老師傾囊相授只為了考試拿高分,正是在這種畸形的教育理念之下,導致很多學生只對分數趨之若鶩,對音樂、美術興趣愛好只能默默放棄。
正是在這種教育現狀之下,南京這所小學推出的“全科試卷”,背后包含的教育理念才顯得尤為可貴。首先當然體現了學校重視小學生的全面發展。小學生學習不能唯成績論,要健康成長,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很重要,只重視成績不重視德智體美勞的應試教育不正是我們一直要反對的教育觀嗎?
另外,小學生教育,興趣更重要。想想看,如果學生從小就是一部學習考試機器,每天就只會埋頭做題考試,都是按照老師家長的指令行事,沒什么興趣愛好可言,那長大后還談什么創新發展。而從小就開始接觸學習各種學科,發掘自己的興趣愛好,可以為以后人生道路選擇有重要的指導作用,科學家、音樂家都不是靠做題做出來的。
所以說,南京這所小學推出的“全科試卷”是一次不錯的嘗試,不但關注孩子全面發展,還可鼓勵孩子興趣特長的發展。對這種“全科試卷”式的教育我們不妨多點鼓勵,讓這種全面、接地氣、鮮活、有趣味的試卷更多地出現在學生面前。
政法干警考試申論熱點分析:“農民權利”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深化農村改革綜合性實施方案》。方案要求,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深化農村改革要聚焦農村集體產權制度等五大領域。專家指出,明晰的產權是市場經濟的核心,如何讓農村“沉睡的資產”活起來,讓農民享有更多財產權利,成為下一步農村改革繞不開的問題。
在市場化改革向縱深推進的今天,這一方案的出臺十分及時,為我國農村改革確定了頂層設計的思路。緊緊牽住產權制度這一市場經濟的“牛鼻子”,也抓住了農村改革的關鍵,有著極強的針對性。
從改革開放之初的“大包干”開始,中國農村經歷了一個朝氣蓬勃的發展時期:農村的生產力得到解放,國家的根基得以穩固,廣大農民也獲得了實在利益。然而,隨著近些年經濟社會的發展,特別是市場化改革的推進,農村也面臨著一些嚴峻的問題。
其中最主要的就在于,集體資產歸屬不清、權責不明、保護不嚴、流轉不暢等。在這種情形下,廣大農民的權利受到極大損害,無法公平地分享改革成果,明晰產權已經是一個不能再回避的關鍵問題。
具體而言,時下損害農民權利的力量主要有兩方面:城市化過程中政府對農地的強勢征用,還有農村集體對于農民個體權益的盤剝。城市化是大勢所趨,只有堅定不移地推進城市化,中國才有可能實現跨越式發展,縮小城鄉乃至各個社會群體間的貧富差距。但在這個過程中,一些地方政府以行政強力剝奪農民的土地收益權,趕農民上樓;倒手將廉價征用的農地轉賣,獲取巨額利差,將城市化的成本轉嫁給農民,這樣做顯然有問題。
此番中央明確表示,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并探索宅基地有償使用制度和自愿有償退出機制,探索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擔保、轉讓的有效途徑,應該說是符合市場經濟制度、符合農民權益的。
此外,農村集體組織隨意出讓農地的問題也十分嚴重。盡管國家一直強調,應該強化對農村基層組織的引導和監管,但效果并不明顯。很多農村集體的負責人仍然游離于監管之外,“小官巨貪”的現象十分嚴重?!吨袊o檢監察》雜志10月的一篇文章披露,去年西安市雁塔區紀委在辦理中央巡視組移交的信訪件時,發現雁塔區丈八街道東灘社區原主任于凡,私下出讓集體土地,單筆受賄5000萬元、涉案總金額高達1.2億元。
這些問題表面上是個別村官的素質問題,但根源仍在于農村集體在土地等問題上權重過大。因此,如何進一步強化約束農村集體,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值得深入研究。最起碼,應該明確農民在土地上的具體利益,并切實推進集體資產確權到戶。唯其如此,才有可能避免屢屢出現的梗阻行為。
農村是國家的根基,農民的權利真正到位,才有可能抵御方方面面的侵蝕與盤剝,喚醒農村“沉睡的活力”。
申論熱點時評:小學探索“不上數學課”
【背景鏈接】
據報道,在山東聊城市嘉明經濟開發區第一實驗小學,一二年級學生開設了書法、英語、朗讀、國學課,唯獨少了數學課。校長告訴記者,學校于2013年起嘗試取消一二年級的數學課程,至今已有24個班取消了數學課。
對于該校的做法,有人認為是噱頭。因為該校在二年級時,開設有數學活動課和數學展示課,雖然校長稱之為“玩數學”,但網友覺得這其實還是“數學課”,只是教學方式不同而已。還有人認為,這樣的改革價值不大,到了三年級不還是要上數學?
【深度解析】
[辯證分析]
支持觀點:不可否認一二年級的學生里,有對數學特別感興趣并且具有同齡孩子所不具備的邏輯推理和演繹能力的,但總體來講,這一年齡段學生的共性特征 還是明顯的,那就是記憶力好,邏輯性差。同樣的數學題,6歲的孩子可能要一天才能弄明白,而8歲的孩子也許不到一個小時就掌握了。
反對觀點:小學是打基礎階段,一二年級開設數學課,是國家課程計劃的統一要求,取消數學課既違反規定,又背離教學規律,誤人子弟。
[綜合分析]
中公教育專 家認為,事實上,一二年級學生在學習數學過程中,確實存在死記硬背、不知其所以然的現象。從個人成長的角度看,這種不知其所以然會讓學生在沒完沒了的“難 題”陪伴下,把學習當成是一種痛苦和負擔,漸漸失去對事物探究的興趣和創造力。嘉明一小因材施教,把學生從“痛苦”中解放出來,比以犧牲孩子天性為代價讓 他們不能為而為之更有意義。
早在1999年,上海市靜安區教育學院附屬學校就取消了一年級數學必修課,只上數學活動課,直到二年級才上數學必修課。幾年后,上海市愛國學校也將 一年級的數學課全部取消。“實驗”的結果是,試點班的學生小學畢業時,數學成績在全區名列前茅。在英國、西班牙一些歐美國家,小學生到三四年級才開始逐步 接觸正規的數學課,他們更看重的是學生的天性和創造力。
[參考對策]
一方面,并非完全取消,而是轉換形式。無論取消還是保留,最終考量的還是如何在教學實踐中找到更適合這個年齡段學生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讓我們的 教學內容變得更生動,更有趣,孩子們更樂于接受。實際上,這些取消了數學必修課的學校,并不是不讓學生學習數學,而是把必修課改成了生動有趣的數學活動課 和數學展示課,通過游戲的形式讓孩子們了解數學的奧妙,逐漸培養興趣。
另一方面,改革不能一刀切,取得家長支持共同參與。一些學校在推進改革時,由于只有某個校領導的一腔熱情,導致家長反對改革,或者校領導一換,改革就不再繼續。要讓改革長期推進,形成學校的自身特色,就要改變由個別領導主導改革的模式,形成教師、家長共同參與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