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政法干警申論熱點兩篇
走下講臺,放下教鞭,換上制服,當起保安。從秋季新學期開始,在沙洋縣職業技術教育中心教書30余年的陳冬(化名)生活軌跡悄然改變。今年53歲的陳冬,擁有本科學歷和中學高級教師職稱,之前是縣職業技術教育中心歷史任課老師。像陳冬一樣,沙洋縣今年在全縣70所中小學和36所幼兒園中共選擇172 名富余教師擔任專職保安,其中有幾名是中小學前任校長,平均教齡30年左右。
【深度解析】
[問題分析]
一方面,教師待遇和發展空間問題。
首先,工作缺乏成就感。比如在已有中級職稱,且在縣城學校工作的教師咸月海看來,按照自己的職稱和將來的發展,工資并不會比警察低,但警察相對小學老師而言,“有氣勢,是男人應該干的工作”,自己“在學校待久了,整天和孩子們在一起,感覺工作很平淡,沒有勁兒”。還有許多考警察的教師認為“校園里太封閉”、“教師工作辛苦、平淡”……“會寧學子滿天下”確實是會寧人的驕傲,可在會寧縣,“老師苦教、學生苦讀”,教師們能有什么成就感?
其次,缺乏向上發展的空間。教師晉升有職稱和職務兩條線。可是在西部的鄉鎮學校,教師在評職稱上不占優勢,很多人到退休只能是中級職稱,職務的話,當上鄉中心小學校長才是股級,可又有幾個人能當長呢?雖然當警察未必等于當官,但至少在會寧縣許多教師眼里,警察的地位要高于教師。
最后,教師們缺少流動的機會。古話說,“流水不腐,戶樞不蠹”;“樹挪死,人挪活”,很多人都需要工作有新鮮感,否則會產生職業倦怠。在會寧縣轉行當警察的教師中,很多人就是“想換換工作和生活方式”,“趁有機會去感受校園以外的生活也很好”。他們之所以會“扎堆”報考警察,并不是因為警察是最好的轉崗對象,而是根本就沒什么其他可選擇的機會。
另一方面,師資配置合理性與均衡性問題。
好的學校,教師“拉關系走后門”搶著進,一些生活環境或待遇相對較差的學校,教師紛紛想方設法調離,在一些偏遠的農村地區,就出現了一些小學急缺老師的情況;而一些生活環境較好、教師福利待遇相對較高的學校就出現了教師嚴重超編的現象。學校讓“富余教師”轉崗當保安,恰恰折射出了師資配置上的混亂。
[參考對策]
面對教師跳槽為題,政法干警專家提出如下對策:
教師自身應加強反思,為自己進行合理的職業定位,夯實基礎,堅持走自主、特色發展之路。具體而言,教師不妨根據“最近發展區”理論,對自己的教學狀態和專業發展前景進行認真審視和反思,看清自身的優勢和不足,進而根據自身特點和職業前景,制訂切實可行的專業發展中長期規劃,穩扎穩打,才能不斷前進。
面對學校的嚴格管理,教師不應怨天憂人,更不能自暴自棄。教師應做好自己的專業學習規劃,合理安排自己的研修時間和內容,充分利用自己能自由掌控的時間,提高學習效率。比如,雙休日、節假日的時間,可以讓給讀書和科研,在假期可以適當安排一些時間去外地參加學術活動。只有正確對待社會、學校的各種壓力,不回避、不退縮,調適好個人心態,大膽進行課堂教學探索,才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成果,走上個性化教學發展之路。
教師是需要終身學習的職業,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素養,才能保證自己的可持續發展。讀書、參與課題研究、參加學術會議,都是積累素材的機會,在此基礎上,多反思、多撰寫文章,才能為專業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教師應有主動拓展自己學習空間的意識,經常出去走走,和名師對話互動,請專家為自己的課堂教學 “把脈”,查找問題,明確前進路徑。同時不妨與校內同事多一些交流,相互取長補短,以期共同提高。部分處于專業發展高原期的教師,要有敢于自我揚棄、自我更新、自我提升的勇氣,努力追求專業發展的新境界。
引入退出機制,優化教師隊伍,其目的是要形成完善的流動體制。對于那些曾經對我國的基礎教育做出過貢獻、面臨退出的教師,各地還是應探索合理、有效的系統措施,以保障他們的權益。
申論熱點時評:電商借大數據 動“歪心思”要不得
如果問昨天什么話題最熱,上網“買買買”的“雙11”,當仁不讓成為全民聚焦熱點。不少人的見面問候語,直接從“你吃了嗎?”切換成“你秒了嗎?”。經過 4年不斷洗禮,電商已經將一個本來是“單身狗”黯然神傷的日子,徹底變成了一個全民瘋狂“買買買”的節日,而且是方便又有“著數”。
全國網購實力大比拼,說廣東人最“敗家”一點也不夸張,具體到廣州也是名列前茅。再說回“雙11”,2013、2014年廣東已連續兩年奪“雙11”敗家榜首位,據郵政管理部門預測,今年“雙11”期間(11日至16日)全國快遞量預計達7.6億件,而廣州地區在11日至21日之間處理的快件數量更將首次超過1億件,其中最高日處理量將突破2000萬件大關。如無意外,今年榜首位也將同樣花落廣東,期待廣東再登敗家榜首。作為一個資深的“剁手幫”,早在半個月前就已經對一些預購的商品交了訂金,各種零食、衣服、日用貨品還有家用電器,早已滿滿的塞滿了一整個購物車,10月10號晚上12點一過,全部埋單掃貨入庫。
當大家都在網購狂歡的時候,網上的一篇文章《大數據告訴你,電商會把假貨發給誰?》再次將網購的假冒偽劣產品問題擺在消費者面前,給沖動購物的消費者提了個醒,澆了盆冷水。其實每次大家在網上“血拼”的時候,假冒偽劣產品的問題經常讓消費者苦不堪言。對待假冒偽劣產品,我們一直在行動,國家三令五申出臺相關法律法規、有關部門三番五次的嚴加查處、再加上電商平臺的大力開展自查自糾,但由于利潤的驅使,電商平臺上面的假冒偽劣產品一直層出不窮。
在奸商與消費者所玩的這個斗智斗勇的游戲過程中,消費者也慢慢練就了一雙“火眼金睛”。但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在利益不斷驅使下,奸商的手段跟方式也在不斷升級,各種伎倆變得越來越高級,商家先提價后降價、刷信譽騙流量早已見怪不怪,對付這些爛招消費者還有招架之力;俗話說“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但如果奸商借助大數據等科技手段,逐個分析消費者習慣行為后再“行騙”的話,那就讓消費者“無處可逃” 了。就像《大數據告訴你,電商會把假貨發給誰?》里所描述的那樣,有些電商后臺會分析客戶平時的消費記錄、購買記錄、單價記錄、投訴率、退貨率等數據,并將這些作為發哪種貨品的參考。這些電商利用大數據不是為了提高產品服務跟質量,而是為了對付消費者:發真貨還是假貨,優質貨還是尾貨,消費者想想都覺得后怕。
全民狂歡的“雙11”盛典“來之不易”,我們“享受”著便捷服務跟低價商品。在這里要告誡個別商家,不要只盯著眼前蠅頭小利,與其耍小聰明、“撈偏門”動歪心思,還不如拿出誠意,借用大數據分析改善自己的服務和提高商品質量,誠信經營,這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