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心理健康不容忽視:面臨兩大“壓力源”
在沈友軍看來,公務員心理健康是公務員素質健全和全面發(fā)展的重要標志之一。“公務員心理問題不但是其個人健康問題,而且是一個執(zhí)政能力建設問題,宜把公務員心理危機干預納入執(zhí)政視野。”
公務員“心病”難題
最近一段時間以來,中國各地時有公務員上吊、跳樓等非正常死亡現象發(fā)生。據官方公布的鑒定結果顯示,除少數“畏罪自殺”外,大多數卻源于“勞累過度致死”、“工作壓力大”、“抑郁癥困擾”等。
2014年7月26日,湖北省國資委國有企業(yè)第三監(jiān)事會主席王運清跳樓自殺,他在遺書中寫道:“我很抑郁,抑郁難忍,先走了。”此前2014年7月8日,河南省信陽市平橋區(qū)衛(wèi)生局局長張柏成跳樓自殺,他同樣留有遺書:“我在醫(yī)院檢查有嚴重抑郁癥,非常痛苦,不能吃睡,生不如死。”
據不完全統(tǒng)計,僅2014年,就至少有30余名官員非正常死亡。其中,又至少有20余人被官方認定為自殺。
在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教授許燕看來,因為抑郁癥而自殺的案例代表了某種極端的狀態(tài),而其大背景是心理健康危機在整個公務員群體中的日益凸顯。
據《人民日報》報道,中國公務員中29.3%的人存在心理問題。在所有心理疾病患者中,有10%是公務員,遠高于其他群體。在某省的一次職場心理健康調查中,公務員的生活狀態(tài)評估排名在所有職業(yè)中倒數第一。
早在2012年,中央國家機關職工心理健康咨詢中心對20個中央部委共2500名職工進行的一項調研結果顯示,有63.3%的職工認為自己承受著中等以上程度的壓力,13.5%的職工選擇了重度或極重的選項。
在云南某縣機關任職的一位公務員朋友與本刊記者談心時說:“我經常加班,而且還不像公司那樣有加班費。每次連續(xù)熬夜加班后,調節(jié)三四天都緩不過來。感覺都快崩潰了,但這種郁悶又不知向誰訴說。”
“公務員心理健康狀況堪憂,卻并沒有引起足夠重視。即使個別地方政府或部門重視,也缺乏有效的措施和手段。”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李成言教授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認為。
面臨兩大“壓力源”
目前,中國公務員主要面臨工作繁忙導致心理疲勞、“本領恐慌”引發(fā)心理焦慮等兩大“壓力源”。基層一線公務員是主要受困擾群體。
一方面,工作繁忙導致心理疲勞。在當前公務員隊伍中,心理疲勞是一種較為普遍的狀態(tài)。尤其是基層公務員,他們與各種瑣碎、矛盾、糾紛打交道,工作節(jié)奏快,加班加點是常態(tài),而且工作中還常存在害怕犯錯的焦慮心態(tài)。
本刊記者調查發(fā)現,有些基層公務員面對上訪、突發(fā)事件等問題,經常會倍感挫折和無助,對工作滋生厭倦感。在拆遷、信訪、司法崗位上的公務員,更容易出現情感壓抑、工作失控、言語暴躁等狀況。
由于超負荷的工作任務,不少基層公務員不得不把大量時間及精力投入到工作中,無暇照顧老人及子女教育,從而引發(fā)家庭矛盾。這種來自家庭的壓力,給一些公務員的心理健康也造成負面影響。
另一方面,“本領恐慌”引發(fā)心理焦慮。由于公眾對政府工作要求越來越高,公務員壓力倍增,包括知識社會對執(zhí)政能力提出的挑戰(zhàn)、行政問責對依法行政能力提出的考驗、以人為本對科學執(zhí)政能力提出的考驗等。本文來源:瞭望觀察網
“隨著年歲增長,有些公務員職業(yè)倦怠感產生,職業(yè)認同感下降,專業(yè)技術能力也有退化,以致無所適從;現在中央對腐敗零容忍,懲治腐敗力度大,持續(xù)性強,互聯(lián)網新媒體每日報道‘老虎’、‘蒼蠅’被打被拍,也會導致一批曾經腐敗過的公務員擔心問題暴露被查,于是終日誠惶誠恐,如履薄冰,心理壓力如影隨形。”沈友軍說。
在沈友軍看來,有些公務員發(fā)生心理危機,除外界因素以外,還與自身心理承受能力有關。“有些公務員畢業(yè)就到機關,缺少基層艱苦環(huán)境的鍛煉,一旦遇到棘手問題,就往往因難以處理而無法解開心結。”
“人格沖突是公務員特殊的職業(yè)心理問題之一。”沈友軍認為,“每個人都希望展現自己的個性,但公務員工作特點是要具有高度的服從性與規(guī)范性,這會使一些個性突出的公務員倍感壓抑。這種‘內心世界’與‘外部行為’的不一致導致的人格沖突,也會嚴重影響公務員的心理健康。”
南開大學教授齊善鴻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認為:“黨的以來,中央對公務員有了高標準、高要求。一些習慣于舊體制的公務員,其原有的工作模式、思維方式受到極大沖擊,而問責機制日臻完善,‘為官不為’難以為繼,也會導致公務員心理壓力增大。”
“在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當下,中央對公務員約束越來越多、管理越來越嚴、要求越來越高,而以往的隱形福利卻在減少。這也會使公務員中的一些人失去心理平衡。”齊善鴻說。
緩釋出現“中梗阻”
多位受訪專家認為,公務員心理健康出現問題,相關部門應及時進行心理危機干預,但現實卻并不那么令人樂觀。
從個人角度分析,受傳統(tǒng)思維影響,不少公務員對心理問題認識存在偏差。“心理健康問題,不能等同于思想問題,但也不能完全分割開來。在現實中,有些公務員認為心理問題就是思想問題,說了就會影響仕途,于是不敢說不想說,死扛著,以致心理健康隱患越積越重。”齊善鴻說。
齊善鴻曾給一些地方政府公務員開過心理健康講座。“這類講座很受公務員歡迎。但令人驚訝的是,每次講座結束后,極少有人當場咨詢。但一段時間后,會有人用街邊公用電話,或以幫家人或同事的名義咨詢。”
“后來我才明白,這些公務員不想當著同事的面,暴露自己的心理問題,更不會承認自己心理不健康。”齊善鴻說。
類似現象,北京大學精神衛(wèi)生研究所博士李恒的臨床經驗同樣遇到過。“公務員前來咨詢、問診和治療的比例很低。即使有,也基本都是全自費,不走醫(yī)保,為的就是不留檔案,怕會影響仕途”。
“去年年底,本來我可晉升副處,但不知何故,最后上去的卻是別人。”北京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公務員曾對本刊記者說,“那段時間,我郁悶極了,還常感覺身體不舒服,但去醫(yī)院檢查后,醫(yī)生說,可能是心理壓力大所致。可我又不愿意去看心理醫(yī)生,只好把自己內心包裹很緊。”
而從社會大環(huán)境來說,在很長一段時期,中國的公務員培訓,往往側重在業(yè)務水平和政治思想上,缺乏對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科學化的足夠訓練,以致公務員心理壓力難以找到緩釋渠道。
而事實上,很多地方政府或部門對公務員心理問題的認知還處于初級階段。對于一些已經存在心理問題的公務員,大多數解決方式還是由負責黨工團的書記、工會主席、婦女主任等按“思想問題”進行辦理。
由于心疾難以消除,一旦工作中遇到挑戰(zhàn),如果公務員能力欠佳,缺乏危機處理經驗,就極容易陷入能力和心理的雙重危機。
建立心理援助制度
多位受訪專家認為,應把公務員心理健康當成一個重點工作來抓,構建完善的公務員心理援助制度。
“應定期對公務員進行心理健康咨詢或測試,及時收集公務員心理信息,準確評估公務員心理健康狀況、性格特點等。”沈友軍建議,“建立一套公務員心理健康狀況的跟蹤調查研究系統(tǒng),為公務員建立心理健康檔案,對公務員身心健康問題,要盡量做到早發(fā)現、早預防、早治療。”
“以往各級政府和部門提拔官員,更多看重學歷、年齡和政績,而對其身心健康,則沒有更多關注。”沈友軍說,“選拔官員時應過‘心理健康’這一關,對于明顯存在心理缺陷的公務員,不宜提拔重用。”
同時,沈友軍還建議,可將公務員心理健康服務“外包”。由于專業(yè)人員來自工作單位之外,這樣可降低公務員對心理健康問題的敏感度,打消他們的顧慮,以便把心理援助的作用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出來。本文來源:瞭望觀察網
“要完善公務員談話談心制度。”齊善鴻建議,“公務員的焦慮和抑郁情緒,多數容易出現在矛盾集中、崗位調整等時期,此時要注意對公務員進行積極引導,及時疏導好思想情緒,以有效地解除心理問題。”
“可設立心理咨詢機構或開設心理健康咨詢熱線,配備專業(yè)咨詢人員,為公務員提供心理輔導。”李成言建議,“對那些已出現心理疾病的公務員,宜安排心理咨詢師對其提供個別、保密安全的心理健康輔導和疏導。”
“中央黨校、公務員專門培訓機構應設立心理學科,將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公務員教育培訓的重要內容。針對壓力較大、承擔特殊工作的公務員群體,比如公、檢、法和各安全部門等,應進行專項的心理輔導。”李成言說。
“加強對公務員的心理健康教育,強化公務員心理健康意識。”在李成言看來,公務員自身平時也應多學些心理學知識,學會自我調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