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管考試申論范文2篇
“小悅悅事件”是對人性的考驗。而這一事件中救助小悅悅的陳賢妹,她的義舉善心讓無數人感動。與其說我們贊美陳賢妹,倒不如說是我們對重拾傳統美德的強烈期盼,當每一個人有困難時,都有別人伸出熱情的雙手,讓你感受到社會溫暖。大文豪雨果說,物質的繁榮我們需要,意識的崇高我們堅持。“小悅悅事件”警示我們,現代社會建設必須實施“兩手硬”的發展戰略,在加快經濟建設的同時,必須重視精神文明建設,要加快培養現代的社會價值觀和道德規范,營造民主、法制、誠信的現代公民社會,為培養和提升公民意識提供社會的土壤。
構筑“精神家園”需要公眾自己的努力,也需要政府的引導。首先,要解放思想,從傳統的“唯GDP”觀念中解放出來,樹立科學GDP理念。其次,要構建有效GDP統計指標,更多地考慮居民接受文化教育狀況、居民收入增長及分配合理狀況、就業狀況、環境狀況等因素,將地方政府的關注點吸引到改善民生和保護環境上來,做到藏富于民,同時建立起符合科學發展觀的經濟社會綜合評價體系。第三,要加強對公眾價值觀的引導,充分利用媒體制造社會輿論,引導公眾破除“財富就是金錢”,“名望和金錢代表成功”的思想。
與物質發展相比,“精神家園”生長著情感、智慧和力量,寄托著人們對未來的希望,凝聚著社會發展的共識。構筑物質時代的“精神家園”,我們的國家才能擁有持久活力,我們的民族才能贏得世界尊重,我們的人民才能獲得安寧和祥和。
以守望文化擦亮城市名片
文化,是一個城市活的魂靈!一座城市是否偉大,要看她的歷史,而她的歷史,正是由文化所凝結;一座城市是否偉大,要看她的現在,而她的現在,正是由文化所滋養;一座城市是否偉大,要看她的未來,而她的未來,正是由文化所孕育!文化,賦予了城市與眾不同的氣質,賦予了城市不竭的發展動力,這樣的文化,需要我們去守望,因為優秀文化的完整傳承與積極創新,正是城市最好的名片。 (第一段,提出論點)
城市的文化,是在城市的發展中積淀而來的,每一種優秀的文化都有如一段美妙的記憶,不應被輕易抹殺。語言承載著文化,建筑承載著文化,當我們試圖借助政策去消滅一種方言時,當我們為眼前之利試圖去簡單拆毀一座有著百年歷史的監獄時,我們卻只把他們看作是“交流的障礙”或者“腐朽的遺留”;我們忘記了語言和建筑的文化意義,忘記了完整傳承優秀的責任,并可能永遠失去創新的可能。守望文化,意味著以傳承來保障創新,以創新來促進傳承。 (第二段,揭示問題,然后通過解構守望來過渡到對策的論證)
以傳承來保障創新,因為創新之種的生長離不開城市文化的厚實土壤。在中國城鎮化高速發展的今天,一線城市向紐約看齊,二、三線城市向北上廣看齊,很多城市無論大小都在追求用“新、奇、怪”的建筑,用高層的、超高層的建筑來裝點城市的臉面,似乎那些就是創新,就是名片,但在這個過程中卻反而出現了“千城一面”,反而出現了大量的“山寨景觀”,原因就在于那些所謂的創新離開了城市自己的文化特色。“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如今很多城市的大拆大建,由于缺少對歷史文化的保護,缺少科學的規劃和長遠的眼光,一邊將古建筑變成一片瓦礫,一邊卻讓仿古建筑遍地開花,然后美其名曰保護性拆除,甚至在一些地方存在著趁夜違法拆除已經列入文物保護單位的名人故居。如果沒有了城市文化的“厚積”,創新的“薄發”將更多的變成一輪新的同質化。(分論點一,也是對策之一)
以創新來促進傳承,因為傳承之花的盛開離不開城市文化的創新肥料。建筑大師吳良鏞先生曾提出了“積極保護,整體創造”的觀點,認為需要將文化遺產保護與城市建設發展統一起來,做到既能保持和發展城市建筑群原有的文化風范,又使新建筑賦有時代風貌,實現有機更新。北京的菊兒胡同原本已經破敗,其蘊含的老北京特色文化的傳承面臨危機,但在運用現代先進工程技術和設計理念進行改造之后,既最大程度地保存了原貌,又使其成為了新的旅游資源。上海新天地重新對石庫門的功能進行定位,將石庫門從居住空間轉變成了商業空間,這本身就是一種大膽的創新,而在這種創新的過程中,石庫門這種有著深厚老上海文化底蘊的特色建筑反而得到了更好的保護,文化的傳承有了保證并且煥發出新的生命活力。 (分論點二,也是對策之二)
守望文化,便是傳承與創新城市的文化,這是身在城市中每一個人的責任。誠想,當中國所有城市的街道上不再有各具特色的方言,戲院里不再上演千腔百調的地方戲曲,北京的胡同、上海的石庫門都只能在博物館中出現;當我們只能在別扭的仿古街道中尋覓明清樣式,只能在圖畫中感受十里洋場的輝煌歷史,只能在用特效來還原蘇州的名園古塔,我們是否會想起城市文化急需要傳承和創新的今天?我們又如何面向世界亮出一張張本該閃耀的城市名片? (結尾,先總結論點,再引起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