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招警申論熱點時評
廣東招警申論熱點時評(一)
蒲縣的基層干部,面對的就是這樣一個棘手的難題。封山禁牧之下,羊群不減反增,破壞生態、禍害莊稼、引發山火,但同時不管圈養還是非圈養,甚至偷牧、亂牧的羊,也都是群眾的利益,甚至是最直接的脫貧手段。綠色發展是重要理念,脫貧攻堅也是當務之急,哪一樣都對接著復雜的治理情況,如果再加上簡單粗暴的“一刀切”要求,一線工作的人就難以做出太好的選擇,更顧不上思考更科學的決策。
其實,現實中存在著很多類似的矛盾:城里人反對焚燒秸稈,農村人愿意配合卻沒錢處理,降低處理成本的機制建立不起來,接受“硬任務”的村干部只好每年住在田間嚴防死守;小區居民想要菜市場,周邊的居民卻受不了嘈雜臟亂,找不到自我管理和成本分擔的辦法,只能不是你忍著就是我忍著。構建現代治理體系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隨著情況的變化靈活發揮治理的效能。全面深化改革推開之后,必然涉及現有規章制度的清理,更呼喚新政策推行的相應準備和配套。封山禁牧既然一定要做,就要擦掉牌子上的灰塵,讓老百姓把落實的信心看個清楚;同時,也要給老百姓留出時間,十日內不處理就要強制罰款、沒收、拘留,顯然不近人情;最后,更應該幫養羊戶找到出路——蒲縣正在引入構樹這種良好的禽畜飼料來源,如能成功,才是引導大家發展舍飼圈養、解決林牧矛盾的治本之策。
簡單源于對復雜的控制,管理就是把復雜的事情簡單化。管理學中的這句話,并不是讓人們都去學著當甩手掌柜,恰恰是想說,治理者所追求的局面越簡單,其背后往往越需要有一個完備的制度體系,有一些能夠用好制度的人。面對利益復雜的中國,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最需要我們摒棄簡單化思維。但有十分力,絕不用九分,把問題想足,把辦法窮盡,基層拿出來的政策才能經得起“鄉親們是哭還是笑”的檢驗。
廣東招警申論熱點時評(二)
打開美團、餓了么外賣首頁,你以為排名越靠前就是外賣平臺的優質商家,殊不知,有些商家是通過競價排名的方式,直接進入推薦靠前名次。專家稱,外賣平臺為無證餐館提供競價排名,剝奪消費者知情權并涉嫌違法。
競價排名被坊間視為一種作惡和為虎作倀的商業模式,特別在魏則西事件之后,競價排名更是臭名昭著。一些訂餐平臺會引入競價排名,這種做法看似不可理解,實則符合相關逐利企業的灰色邏輯。
以餓了么為例,它們推出的“星火計劃”稱可助商家提升排名,提高曝光率,前提是交納3%-5%的服務費。稍加分析便知,這所謂的服務費累積起來可能是天文數字。“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如果這服務費收得合法合規,倒也無妨,但餓了么奉行的是“綁架”思維,按報道所稱,如果商戶合作則排名上升,不合作,有可能被強制下線。
如此一來,后果很嚴重。有資質有骨氣的商家被踢出熱門區域,而無良黑商戶因為交了“保護費”便能占據光鮮位置,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劣幣驅逐良幣。出現這種狀況,受害最嚴重的無疑是消費者。正如有網友所說,“競價排名,看似是廣宣的一種方式,卻是在坑害消費者”“醫療競價排名,餐飲競價排名,一個接一個坑等著消費者”.
有個細節是,此前媒體曝光了北京像素“外賣村”102家餐館無照經營,其中就有kao烤肉飯,而在1個月前,kao烤肉飯老板正通過美團外賣的競價排名來提升訂單銷量。不難看出,銷量提升的背后,是消費者付出了沉重代價,而無照餐館也可能賺個盆滿缽滿,訂餐平臺則從中“分贓”.
就目前而言,必須依法規范競價排名這種惡劣的商業模式。問題是,一些企業為何迷戀競價排名,乃至形成了路徑依賴?說到底,這是最快也最輕松的變現方式,其中有深不見底的內幕和難以量化的畸形利益。
應該依法嚴懲無良商戶,也不能放過推波助瀾的幫兇——訂餐平臺。蹊蹺的是,一些訂餐平臺屢教不改,或改了又犯,且問題頻出。從3·15被央視曝光黑作坊入住,到前不久媒體披露黑作坊又上線,以及如今推出競價排名,訂餐平臺可謂丑聞頻仍,一次次成為眾矢之的,讓人不免要問,這些平臺究竟有沒有誠意整改?愿不愿意自我凈化?是不是拿法律法規不當回事?如果每次出事后不是刮骨療毒,而是渴望息事寧人,丑聞怎么能絕止?
我們并不缺少制度建設,食品安全法備受各方期待,但是為何管不住訂餐平臺?如果只是罰點款,商戶和平臺怎會長記性?目前看,單純的經濟處罰,已難讓相關責任人受到觸動。日前媒體曝光問題商戶后,百度外賣、餓了么、美團被立案調查,期待相關平臺被依法嚴懲,不敢也不能助紂為虐。
“辦網站的不能一味追求點擊率,開網店的要防范假冒偽劣,做社交平臺的不能成為謠言擴散器,做搜索的不能僅以給錢的多少作為排位的標準。”那些以斂財為工具而不講法的競價排名該消失了。但是,訂餐平臺不可能主動舍棄牟利沖動,這就需要監管部門依法重拳出擊,拿出洪荒之力,始終保持強有力的嚴管狀態,不讓訂餐平臺見利忘義,坑害消費者。
廣東招警申論熱點時評(三)
對“老同志下鄉”的關注,有助于我們開闊視野,形成人才資源與鄉村建設之間的良性循環。對改革發展中出現的新事物,決策者應該保持敏銳的嗅覺
一名副部級干部主動申請做駐村書記的事跡,近日受到媒體關注。這位老同志經中組部批準,下沉到村任“第一書記”,一年來盡心做事,帶領群眾努力脫貧,受到當地群眾好評。臨近或已退休的高級干部,如何到廣袤鄉村發光發熱,在當下是一個很有針對性的新課題。
隨著人口平均壽命提高,60歲左右或退居“二線”的干部,很多仍然年富力強,且經過多年歷練,有較寬的視野、豐富的閱歷。“退而難休”的背后,除了較強的成事能力,更有已經看透沉浮、靜下心做點具體事情的意愿。
另一方面,在當下中國的新農村建設與農村脫貧攻堅工作中,人的問題已成為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有能耐的年輕人紛紛進城,導致一些農村“空心化”;有些鄉村干部,身在農村,心和家庭卻在城里,很難與鄉村“同呼吸、共命運”.如果沒有人才的“潤澤”,將資源導入并結合實際盤活,只是簡單把錢和物投到農村,很難發揮可持續的造血功效。
上述兩方面的訴求匯流到一起,有理由對此賦予更多期待。實際上,中央充分認識到了離退休干部的意義。年初,中辦、國辦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離退休干部工作的意見》,強調要發揮離退休干部的獨特優勢,按照自覺自愿、量力而行的原則,組織引導廣大離退休干部在推進“四個全面”中作出新貢獻。在此之后,湖南、湖北、江西等地已有不少退休官員主動下鄉出力,成為奉獻鄉里的“新鄉賢”.
與此同時,也有老干部在媒體上反映:自己也有到鄉村做事出力的愿望和熱情,就是不知道人家接受不接受,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做好,怕“開始容易、成事兒難”.由此可見,“老同志下鄉”目前雖然還屬于自發的特例,但這種熱情有普遍意義,應該加強引導,逐步探索工作機制,以組織規范和程序引導。
離退休干部有一定特殊性,中國農村更有著復雜的特殊性,這兩方面的對接,并不如紙面上說起來那么容易,既可能兩相契合帶來積極可喜的變化,也可能出現各種各樣的新問題。越是這樣,越需要從一開始就要嚴謹、細致,邊探索、邊總結、邊規范、邊完善。對于新生事物,我們不能簡單盲目地叫好,而應該鼓勵嘗試、完善機制、因勢利導,讓更多有能力、有能量、有意愿的離退休干部,到農村大地“釋放激情”.如果簡單寄托于個別老同志的高境界、高覺悟,而一旦出現失敗案例,就又把這種現象一竿子打死,將兩方面需求與熱情簡單扼殺掉,顯然也是一種輕率。組織與群眾監督機制,不勝任工作的退出機制,與現有治理機構的溝通機制等,都是必不可少的。
對改革與發展中出現的新事物,決策者應該保持敏銳的嗅覺。對“老同志下鄉”的關注,有助于我們開闊視野,形成人才資源與鄉村建設之間的良性循環。一方面,可以出臺更多措施,鼓勵領導干部、知識分子、工商界人士等多種類型的“告老還鄉”,推動鄉村發展;另一方面,也急需加強鄉村的文化建設,營造開放格局避免局部封閉,以文化為底色,形成更有效的吸納社會能量的運行模式,讓見賢思齊蔚然成風,努力彌合當下農村在現代化進程中存在的差距。這是非常有價值的努力。
廣東招警申論熱點時評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