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公務員申論參考范文
遼寧公務員申論參考范文(一)
教育關乎個人命運,我國自古就有“鯉魚跳龍門”的說法,指的就是億萬國人期盼通過讀書改變命運。教育更關乎國家繁榮昌盛,承載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希望。教育公平,是孔子、柏拉圖等東西方仁人志士追求千百年的奮斗目標,是我國構建和諧社會和長遠發展的基石。
然而,現階段卻發現教育公平在現實生活中難以實現。區域、城鄉之間教育經費投入不均衡、教育資源分配不合理、教育成本高等問題叢生,招生政策的不合理甚至導致了腐敗現象的滋生。采取切實措施,大力促進教育公平,對于推進和諧社會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解決教育公平問題,需要改革資源配置模式。當前,我國城鄉、區域、階層等教育資源配置不均問題突出,貧困家庭的子女上學難,上好學更難。解決這些問題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將教育資源向遠郊地區、普通中小學和民辦中小學傾斜,對不同需求的個人和群體投入不同的教育資源。鼓勵各種社會力量和政府合作辦學,妥善解決外來人口子女入學問題。在城鄉間調配教師資源,為農村學校的優秀師資提供與城市同等的待遇,并對教學成果給予激勵,以實現教育資源的公正配置。
解決教育公平問題,需要制定科學政策。名校點“招”變點“鈔”成為當下熱議話題,這一現象加劇了亂收費現象,導致腐敗滋生,使受教育的機會更加不平等。為此,還要完善公正的教育制度,通過完善的法律保障教育公平的實現。強化對招生特權的約束與懲處。針對“特殊類型招生”腐敗重災區,加大教育領域的制度規范和執法監察力度。同時,打破重點學校與非重點學校的格局,對中小學實行平等的教育政策。
解決教育公平問題,需要增加政府教育投入。我國教育經費投入不足,尤其是農村教育經費的不足,加劇了城鄉教育的不平衡。政府應當均衡安排義務教育經費,支持和引導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增加對義務教育的投入。另外,完善扶貧助學機制,確保困難家庭子女就學。為縮小教育的城鄉差距和區域差距,可通過國家助學貸款、農村校舍改造、農村薄弱學校改造等措施,矯正此前農村教育投資嚴重短缺、城鄉教育差距嚴重等問題,保障貧困家庭的子女享有教育的機會。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是社會和諧發展的基礎工程之一,教育公平是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基石。曾經說過“教育是民生改善的來源,傳承文明的載體。”只有實現教育公平,才能實現社會的公平,只有教育公平的基石打牢了,才能為國家的強大、民族的復興書寫濃墨重彩的絢麗篇章。
遼寧公務員申論參考范文(二)
科技發展同時 還需提升人文素養
人類在千百年與自然的抗爭中,掙脫了自然的種種限制,利用自然搭建了我們的家園,利用自然征服了自然。然而,這一過程也使得人類的個性開始被故意忽略和遮蔽,陷入的是追求更高、更快、更強的單向度技術目標的誤區。人文與科學技術倫理關系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人類是掌控科學技術的主人,還是被科學技術所掌控的奴隸?
二者在發展的歷程中并不總是同步的、協調的,而是常常表現出斷裂、矛盾甚至互相沖突的關系。因為學科性質的差異,科學技術的發展往往領先于人文學科的發展,表現在人類從規律和技術上掌握自然界的能力,往往走在人類建立社會秩序和提升道德知識的能力之前。當兩者的差距不斷擴大時,人類就很難處理科學技術發展對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界“三大關系”的沖擊,就有可能面臨危機。但未來科技最關鍵的發展方向是走人性化之路。科技與人文的并重,讓人類不但可以探索真理的玄奧,更可以思考自身的命運和價值。它們將如同飛機的兩翼,推動人類飛向更高的文明形態。
科學的發展需要人文領航。沒有人文的科技是呆板的,是行尸走肉,沒有感知能力,沒有感情色彩,只是一臺重復又重復的機械。科技可以創造原子彈,然后燃起戰火,涂炭百姓,也可以用來發電,造福千萬家。科技可以制造生物武器瞬間殺死生靈,也可以制成救人的靈丹妙藥。科技可以讓人感受信息時代的便捷,也可以讓人陷入無法挽救的泥潭。從北京奧運會到上海世博會,我們看到了人文精神的召喚和回歸:綠色奧運、科技奧運和人文奧運三大理念,在北京奧運會中得到了完美的實踐;上海世博會的主題,直接定義為“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這一主題理念既包括發達的科學技術、富裕的物質生活,也包括對人類尊嚴和價值的維護、對人類教養和德行的提升,以及對人類情感的豐富和完整。
科技的發展需要人文的進步為基礎。一個沒有人文情懷的社會,只有高科技,也會摔得更狠。一個沒有人文情懷的社會又怎會看得遠,走得遠呢?一個沒有人文情懷的社會只是身體上的巨人,思想上的矮子。
在我們科技高速發展的時代,不要忘了提升人文素養,在科技取得巨大成就的時候,不要在精神上營養不良,在科技進步的時候,不要丟下我們心中的良知。注重科技,提升人文,全面發展,共同進步。要想撐起自己的天空,怎能拋棄人文素養呢?要想發展壯大自己,怎能丟下科技力量呢?要想立足世界,又怎會沒有科技和人文!
遼寧公務員申論參考范文(三)
科學發展同時更需保持安全理念
人類的歷史是一部與災難相伴、與災難抗爭的歷史。從2008年的中國汶川,到2011年的日本福島,大自然向我們展示了它的憤怒,也給人類造成了巨大的傷害。然而正如古羅馬哲學家塞內加所說,只要我們意識到未曾預料到的事件對我們的傷害最大,時時保持警惕,預想到所有的可能,并相應加強安全規劃與防護,牢固樹立憂患意識,按照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切實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天變”就不足畏,并且會成為經濟社會運行的更加安全的驅動力。
2010年S市的公寓火災,凸顯了現代城市運行中的脆弱性:一是城市規劃設計中的安全防護不足,片面追求建設速度和經濟效益,而對事故的防范考慮不周、投入不夠;二是法律和制度落實不到位,在工程建設和維修中存在違法違規問題,日常管理缺乏有效的規范化監督;三是技術保障欠缺,救援設施設備難以滿足需要,影響救援的速度和效率;四是公眾安全意識淡薄,市民自救互救、應急疏散能力不足。這一切都直接間接導致了事故的發生、擴大了事故的危害。
我國古訓有云:“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預防災難和事故應從“預”字著眼、“防”字抓起。如果龐培人對火山噴發有足夠的預見并有相應的防護設施和防范措施,也許一代名城龐培不至于被火山熔巖所吞沒;如果S市在高層建筑的規劃上科學謹慎,在安全防護上舍得投入,對市民有相應的應急訓練,也許公寓火災的后果不至于如此慘重。只有從思想上真正重視起來,并落實到行動上,才能真正從事故教訓中汲取前進的動力,推動經濟社會的安全前行。
自然災害和人為事故的教訓告訴我們:科學發展,必須把安全放在第一位,以人為本,首先要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首先,在發展理念上,必須把各級政府和全社會的思想認識轉移到科學發展的軌道上來,尊重客觀規律,把握當前國情,以安全為前提和保障,促進安全生產與經濟社會發展同步。其次,在安全文化上,要學習發達國家“生命至上”的觀念和做法,大力開展安全文化自律性、生命化、安全技能觀的宣傳教育,營造尊重生命、尊重法律的文化氛圍,普及安全知識,定期開展應急避險訓練,切實提高公眾自救能力;再次,在資源整合上,要將安全防護措施融入城鄉建設規劃,大力促進公共應急資源整合,構建綜合減災應急系統,建立協調有力、運作順暢的機制,打破條塊分割,把各個行業的專業救援力量整合起來,形成維護公共安全的強大合力;最后,在法律執行上,要加強執法和監管,確保法律制度的落實,規范人們的生產生活行為,嚴格依法操作,積極保護生態環境,從源頭上熄滅災難和事故的火星。
人的生命是最寶貴的,我們的發展不能以犧牲精神文明為代價,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更不能以犧牲人的生命為代價。把科學發展的理念貫穿到經濟社會發展的每一個環節,以安不忘危的思想統籌好、謀劃好安全發展,以只爭朝夕的精神做好維護安全的各項工作,讓人民生活在一個充滿憂患意識的環境里,我們一定能夠讓中國列車運行得更加平穩順利!
看過“遼寧公務員申論參考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