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國考申論難易分析
國考申論難易分析
與2016年地市級讓考生撰寫“簡報”、“歸納流程和要求”,“概括爭議原因和理由”相比,17年國考申論的難度仍存在問法上的創新,如讓考生概括功能,撰寫報道,特點、可行性分析,這些問法上的創新存在一定的迷惑性;但另一方面,無論是客觀題,還是主觀題,結構上的清晰讓學生的邏輯分、結構分更容易得到,作答思路更容易形成。
如第三題中,讓大家“打造水清,水活,水美的活力水域”為題撰寫一篇報道,考生在形成作答思路簡單的就可以將“水清”“水活”“水美”作為三個部分依次展開,當然這同樣需要在文中進行驗證,但無論如何,給定的思路仍比較清晰;第四題的領導參考的提綱,更是給定了“特點”和“可行性”兩個方面進行整理;而作文給定的“只要我們靜下心來向水學習,我們的智慧和情操就一定能得到提高”,可以按照題干點睛法的方式,將“向水學習”作為立意,而“提升智慧”“陶冶情操”作為關鍵詞作為分論點。這種拆分的方法和16年的“從某種意義上說,好的政策不僅僅是對公民意愿的滿足,更是對公民理性乃至德行的滋養”中,和14年“要慢下來,因為自在有為的生活急不得”具有異曲同工之妙,看來模仿前者是考官相對比較容易的出題方式。
三、寫作深度難,文章成文易
文章最后運用比喻的方式,將話題引向深刻,甚至有的考生感覺全文“城市水系”的主題與“向水學習”的立意之間難以建立聯系,從而只選擇了“城市水系”進行成文,這顯然脫離了題干。
事實上如果我們關注文章的最后一則材料,“柔則能克剛,靜則能映物,動則能變化”的表述就是我們需要學習的品質,而題干中“提升智慧”,“陶冶情操”的分論點與全文“水的功能”,“水的特點”,以及材料3中“水清、水活、水美”的目標,材料4中如何構建生態水系規劃的保障措施中提到的“協作精神”“科學決策”“形成合力”都可以是我們分論點展開的邏輯要點。當然,我們在展開論證的過程中,要努力將這些要點升華成社會層面、人文層面,而不是“就城市水系談城市水系”的微觀表述。這樣必然會影響文章的高度。
申論綜合分析題考場搶分思路
公務員考試過程中,側重考察綜合分析能力的綜合分析題型一直是廣大考生復習備考的重點、難點所在。專家通過研究發現,綜合分析題分數差距大的根本原因在于考生的答案呈現觀點不明確,分析不深入,邏輯不清晰!而這三個層面又恰恰是綜合分析作答思路的內在體現:是什么——觀點要明確;為什么——分析要深刻,怎么辦——提出對策,確保邏輯完整。因此,專家嘗試從以上三個方面突破,為廣大考生提升綜合分析能力提供借鑒參考!
第一,觀點一定要明確。考試大綱中對綜合分析的能力要求中有“對給定資料……作出合理的推斷或評價”,意味著觀點一定要清晰,明確,不能模棱兩可。這其中的含義有層:一是觀點要直接體現在答案的首段甚至首句;二是觀點是“合理的”——要是符合材料要求,符合社會基本主流思想的,也即要保證正確。如何實現?觀點的得來不是自己簡單的發揮,而是要通過對材料中“高頻詞匯、高檔詞匯”的梳理推導出來。而在答案呈現形式上,觀點明確意味著或者針對詞、句進行概念解釋,下定義;或者針對社會現象,公共政策點明本質、內涵。
第二,分析務必要深刻。考試大綱中能力要求中談到“對給定資料……進行分析和歸納,多角度地思考資料內容……”。其中的“歸納”是指現對材料的部分內容進行提煉,然后再綜合運用多種方法進行分析;其中的“分析……多角度”則是考官重點考察所在,意味著至少要從“深度和廣度”兩個方面分析:深度——透過現象看本質,深度挖掘作答對象表象背后的原因,影響,背景等;廣度——與作答對象相關的要素信息:多樣的問題表現;多主體、多范疇的原因分析。除了把握以上幾點,分析層面還需要綜合考慮題目信息確定是否要全面客觀還是體現辯證有重點,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分析深刻又符合題目要求。
第三,邏輯千萬要完整。綜合分析答題思路為“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其中解決問題其實側重的是解決問題能力,而考試大綱中對綜合分析的能力界定中并沒有關于此的表述。研究專家在此提醒廣大考生,此處的“解決問題”部分是為了確保答題邏輯完整而存在的,雖然不是重點但必須存在!而對策的提出可以從宏觀角度表明解決問題的態度也可以從微觀角度談如何具體解決問題。
看過“2017國考申論難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