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公務員面試試題帶答案
深圳公務員面試試題(一)
由于校園欺凌現象多發生在學校內外,并且涉及到的都是青少年,從法律方面缺少有效的制約,涉及校外人員的欺凌事件中,校外人員也多是未成年人,無論是治安處罰還是其他強制手段,都在青少年違法面前顯得有些無力。
屢屢發生的校園欺凌事件,暴露出學校、老師、家長、孩子等各方面的應對和處理能力依然嚴重不足。在人們的印象中,校園欺凌就是發生在校園內的事,屬于不成熟的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付出的陣痛。有些學校認識認為是“開過分了的玩笑”,可見當前面對校園欺凌,還分不清界限在哪里。而家長面對這個問題的普遍觀點是以暴制暴,“打回去”.文明社會倡導叢林法則,反映出的恰恰是面對這一問題的束手無策。學校也普遍不知道“怎么辦”,傳統教育方式的“批評”、“教育”、“處罰”、“找家長”……,在面對復雜局面時顯然已經失效。
在校園欺凌事件中,各方都是受害者。如果長期生活在暴力的陰影下,受欺凌者會遭遇嚴重的心理創傷,而這種傷害如果不能得到及時的心理治療和干預,往往會延續至成年后,影響當事者一生的性格發展和身心健康。受害者還包括那些施暴者以及看起來與事件不直接相關的學生。規則和秩序對于社會組織的構建,對于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至關重要。如果沒有良好的規則與秩序,施暴者會變本加厲,本無意施暴的人也可能最終滑向另一端。換言之,校園欺凌事件中,其實沒有旁觀者,在自覺和不自覺中,每個人都會成為秩序構建的一部分。
校園欺凌事件之所以成為頻發的“世界性”社會問題,有其復雜的成因,干預的尺度也不易把握。這就更需要學校、家庭、社會各界以更為積極的態度承擔起預防校園欺凌的責任。學校作為教育主體,一方面,從根本上認識到欺凌事件的深層次危害,及時干預任何欺凌和暴力行為,尤其不能縱容甚至包庇。另一方面,應該以讓每一個孩子都成為更好的人為出發點,堅持寬容而不縱容的教育方向,給施暴者以改正的機會,特別防止“貼標簽”的行為。同時,當事方的反應、媒體的事后報道,也要格外注意尺度和方式,避免校園暴力擴散成網絡欺凌,給受害者帶來二次傷害。
教育的實質,就是用心靈影響心靈。老師、家長與學生之間,從內心深處尊重彼此、珍視彼此,校園才會真正成為被美好和希望浸潤的地方。面對校園欺凌,需要各方事前預防,事情發生時即使妥善處理,時候懲戒和科學教育,這樣,才能讓我們的孩子少一些成長的煩惱。
深圳公務員面試試題(二)
國務院《關于激發重點群體活力帶動城鄉居民增收的實施意見》要求,進一步減輕中等以下收入者稅收負擔,發揮收入調節功能,適當加大對高收入者的稅收調節力度。然而互聯網上“年收入12萬以上的所謂‘高收入者’將要成為下一步個稅改革中被重點調節的對象,簡單說就是加稅”。對此,你怎么看?
【答題思路】
本是優化稅收調節收入職能的惠民之策,卻在網絡輿論場中成為引起眾聲喧嘩的爭議之舉,高收入被替換為了年薪12萬以上,稅收調節被替換為了加稅,反映了當前在網絡輿論中培育公共理性的重要性。
國家健全包括個人所得稅在內的稅收體系,以進一步減輕中等以下收入者稅收負擔,發揮收入調節功能,適當加大對高收入者的稅收調節力度,值得點贊。然而一條對政策誤讀的的消息卻引爆網絡輿論場,這雖然體現出公眾表達權的真實進步,但卻揭示出我國網絡輿論空間公共理性的欠缺。一方面,在公民納稅人權利意識覺醒背景下,個稅改革由于其涉及納稅人之間稅收負擔的合理分配而引萬眾矚目,在改革具體操作環節未明確的背景下,眾多網民通過網絡輿論傾吐自己的利益訴求,切實展示了我國公民表達權的進步。另一方面,網民利用網絡媒體這個“麥克風”充分表達雖是情理之中,但值得我們關注的是在缺乏公共理性的輿論中由于信息的失真、對象的錯位而造成表達的失效。我國網絡輿論發展方興未艾,但缺乏“審慎表達、充分質證、有效反饋”的公共理性,因此源頭信息的發布者和傳播者,才會不經核實將高收入者替換為年薪12萬以上,將稅收調節替換為加稅,一場“沒有敵人的戰爭”就此開打。
針對上述問題,一方面我們應堅持綜合和分類相結合的個稅改革路徑應,對現行11項分類所得中的勞動所得進行適當歸并為綜合所得,逐步建立“基本扣除+專項扣除”的稅前扣除制度,包括子女教育、職業教育、首套住宅按揭貸款利息等逐漸被納入專項扣除項目。另一方面要對網絡輿論的參與主體——媒體和網民加強公眾理性的培育。對媒體,進一步細化信息發布和傳播的制度規范、操作指南,完善對敏感信息的政策指引;對網民,進一步嚴格落實《文明上網公約》和有序表達倡導,拓寬合理訴求的制度化表達渠道。
深圳公務員面試試題(三)
在一次向貧困地區捐衣服的活動中,由于捐衣服的大都是年輕人,衣物運到該地區后,出現了太多流行時尚的衣服,但該地區的農村里大都是老人和孩童,故基本上很少有人領取衣物,造成了此種尷尬的局面。后續無人領取衣物處理中又出現了無人管理與組織的問題。對于捐贈慈善事業,有的人認同捐物,有的人說直接捐錢較合適,你怎么看?
【解析】
古人云,“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明有所不明”.天下萬事萬物,都沒有十全十美,在擁有優勢的同時必然存在一定的缺陷,我們必須要辯證的看待。
就捐物而言,益處很多,就捐贈者來說是愛心的傳遞也解決了家里舊物閑置誤用的煩惱;就被捐助者來說,如果能夠直接使用就可以免去再次購買的麻煩并且有些物品可能在偏遠地區也不易買到;就整個社會而言,社會上生產的物資在一定時期是固定的,物品的捐助可以使這些物資等到更合理有效的使用,并且,愛心物資作為有形之物在傳遞過程中更容易激發大家的善良。但捐物也有不便的地方,捐助物品的運輸、管理以及分配都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如果處理不好,容易傷害愛心人士的愛心。
捐錢也有捐錢的益處,我們今天處在一個商品經濟時代,如果被捐助者領到的是現金,他們可以去購買自己需要的物品,這樣省去了公益活動捐物時要首先去了解捐助地區實際需求的環節。并且,捐錢也不用考慮運輸及保管的問題,因為錢可以直接通過銀行轉到需要者的賬戶中。但捐錢也有不利的一面,現在大多數愛心資金都是通過公益組織發放的,如紅十字會等等,那么在資金的使用發放方面,必須要流程公開、完善、透明,要制定科學合理的制度,否則,一旦出現一些丑聞,那么對整個社會的愛心氛圍傷害是相當大的。
既然捐錢和捐物都是既有理由有弊,那么我們就沒有必須在那種方式更優這個問題上起爭執了。我們要做到的是如何力爭使每種方法都盡量發揮其優勢,較少其缺點所造成的不利影響。在這一方面,我們要做的工作是很多的,比如捐物時做好物品的收集、管理、和發放工作,事前做好調研工作,將貧困群眾真正的需求及時正確地傳遞到愛心人士手中,在比如,捐款時對資金的使用一定要公開、透明、科學、合理,政府也要引導或者說培養更多的專業公益組織和公益人才,使公益事業蓬勃發展。
互幫互愛一直以來都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只要我們都懷著一顆真誠之心,身體力行慈善的本意,無論是捐款也好,還是捐物也好,都將會使我們的社會到處洋溢著人性最光輝的一面——愛他人。
看過“深圳公務員面試試題帶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