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甘肅省公務員面試預測題及答案
2017甘肅省公務員面試預測題一
學校給學生舉辦成人禮,把家長召集過來見證孩子成長,本來是一件歡天喜地的事情,卻被所謂的收“辛苦費”潑了冷水。突如其來的收費不僅讓家長們一頭霧水,滋生不滿情緒,也讓學校“教育亂收費”的底褲暴露無遺。
學校這豈不是在公然的為自身謀私利?還自認為把“收費”的板子打在學生和家長身上是順利成章的事情,令人咋舌,更讓人生疑,學校方面敢公開露出如此嘴臉,哪來的自信?哪來的膽量?顯然,學校方面已迷失本心,而隱藏在其背后并支配其“教育亂收費”行為的混賬邏輯則更讓人擔憂。
據了解,學校向家長收“辛苦費”是為了補償老師,收取的金額都是按照老師補課的時長來計算的。補償老師是可以的,但問題在于為什么要讓學生家長出這份錢?我國教育部門有嚴格的規定,無論義務教育階段還是非義務教育階段,超時給學生補課或滯留學生在校,學校都不應該額外收費。
其實大多數學生補課,都是學校方面強制的,與其說是為了學生的成績更好,不如說是為了保證學校的升學率。還有,如果學校方面是在按照規定正常安排補課,那其帶來的財政虧空也應該跟教育部門反映,協商,尋求適當的補貼。可現實卻把矛頭指向了學生和家長。這種情況下,“收辛苦費”實質上就是一種強收費,無憑無據,過分無理。
而面對家長的交錢疑問,學校老師竟以“家長應該慶幸能靠上綏德中學這棵大樹”的說法來回應,如果家長不愿意交錢,老師則認為,你不搭理我,我為什么要搭理你。其背后自以為是并略帶脅迫的意味已經表達出來。顯然,在該校老師潛意識里,金錢竟成了教師自身決定教育質量高低的衡量標準,學校向學生家長收取“辛苦費”理所應當,教育的所謂“過度付出”就應該讓錢來補償。
談到這,學校收“辛苦費”背后的混賬邏輯已經顯現出來。其實質上就是“挾教育要錢”,并把教育這一高尚的事業當作脅迫學生家長,為自身謀私利的資本。其實,當教育可笑到用錢來衡量時,一切基本的價值觀和理念都會被打臉,迎來的只會是自毀和傷害教育。
在這一邏輯下,學校方面“抬升自身”的思維已經過分到了漠視規定、漠視現實的地步,而與其相對應的一方面,本質上也是在“貶低教育”“貶低學生”。他們的教育理念已然被利益侵染,“學生為本”的教育追求在利益面前顯得格外卑微,這讓人實際的感受到教育“過度利益化”的悲哀。這還談何教育的本真與初心?一個充滿著銅臭味的學校,社會的認可的信任又從何而來?這其中利害,學校方面需要好好掂量。
綏德中學作為一個省重點中學,教學質量和財政情況比大多數學校都要好,其尚且如此,走不出“挾教育謀私利”的混賬邏輯,教育的初心也會被利益圍困,陷入思維上的誤區。那其他學校又當如何?恐怕情況不容樂觀。因為“教育亂收費”行為也不會層出不窮,屢禁不止,就已經折射出這種邏輯在基層教育單位的隱患。而面對共性的困境,我們的教育部門不能一味的禁止,還是要正視這種現實邏輯狀況,堵疏結合,解其憂,正其心,才能去除惡疾。
2017甘肅省公務員面試預測題二
【材料】
2016年7月14日,《網絡食品安全違法行為查處辦法》正式公布,并將于今年10月1日起施行。無論是對網絡食品抽檢采取“神秘買家”的制度,還是強化第三方交易平臺的責任,抑或是突出社會共治在跨區監管中的作用,都將為保障網絡餐飲安全建起“制度屏障”。
【解析】
為了保障外賣食品安全,北京、上海多地紛紛出臺網絡餐飲相關監管規定,要求餐飲平臺嚴格審核入網食品經營者的經營許可資質,并在網上公示。有的地方還要求要標示食品加工制作時間和消費時限。然而,規定在現實中,卻屢遭尷尬。不少外賣工作人員,不僅因“不清楚”規定,而不在外賣包裝上標明食用時限,就連公示經營許可資質,都流于形式。如此種種,不禁令人反思:網絡餐飲時代,舌尖上的安全,該如何保障?
在外賣食品這個全新的領域,自律存在不少盲區,監管也有空缺。從第三方平臺審核流于形式,到屢屢曝光的“地溝油廚房”,再到頻頻出現的送餐員“無證上崗”,網絡餐飲,讓人歡喜讓人憂。
為了杜絕這種現象的發生,我們應該做到:
一、網絡餐飲因為是互聯網上的餐飲,在送達之前,看不見、摸不著。所以,從采購到生產再到配送,每一個環節,都有可能出現問題,都需要有監管的力量。
二、互聯網訂餐平臺要承擔連帶責任——“黑作坊”被查獲之后,受罰的不能只是店鋪經營者,在核查環節“放水”的網絡訂餐平臺也要被處罰并記錄在案。
三、網上訂餐務必索取消費票據,留存交易憑證,養成良好的消費習慣。如發現餐飲安全衛生問題,要做好證據留存,依法主動維權,并及時向有關部門投訴舉報。
2017甘肅省公務員面試預測題三
【材料】
“我們初步算了一下,與往年相比,今年全村辦酒席的場次減少了85%左右,為老百姓直接節約資金300余萬元。”天保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劉德明告訴記者,為村民節約如此之多份子錢的,是一份全體村民“簽字畫押”的“村規民約”。
【解析】
禮尚往來本是人與人之間正常的人情往來,對于鄰里和睦、鞏固人際關系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禮尚往來既是我們的文化傳統,也是我們的文化精髓。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物質條件的充裕,一些地區的禮尚往來也隨之變形變味變質,成為大肆斂財的絕佳時機,最直接的,就是辦“無事酒”。
國家的扶貧資金落到人頭,本可以解決貧困戶的生產生活之需,但是“無事酒”三天兩頭的辦,這些貧困資金自然就隨了份子錢,如此一來,不僅耽擱經濟生產,而且連國家資助的發展資金、生活資金都被花得一干二凈,用當地村民的話來說:“怎么脫貧呀!”可能到最后,不但貧困的帽子摘不掉,“辦酒風”帶來的惡性循環也將是一個“無底洞”,容易形成人人大肆斂財的惡風惡習,沒有積極健康、吃苦向上的民風民俗,就不能凝聚脫貧致富的強大民心。人心齊,泰山移,人心不齊,寸步難行。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村兩委和村干部要起到積極作用。對鄉村惡習蔚然成風時,不袖手旁觀,聽之任之,而是積極出擊、主動作為,集群眾之合理祛發展之弊病。
看過“2017甘肅省公務員面試預測題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