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答高考政治主觀題(2)
時間:
未知2
政治備考
(特別提示:突出關鍵詞,突出得分點)
總之,要想提高主觀題的得分率,答案必須做到“外在美”與“內在美”的統一。“外在美”就是表述清晰整潔、層次分明、格式規范、美觀大方;“內在美”就是政治術語表述準確、完整、嚴謹、思路清晰、符合邏輯,做到知識性與邏輯性、思想性的統一。
根據以上理論下面是我對09年高考文科綜合全國卷38題的解析
38.(32分)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我國北方有大面積的缺水地區,干旱災害時常威脅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2008年冬到2009年春,我國北方冬小麥主產區的8個省市遭遇50年來的特大旱災,受面積達1.57億畝。
在中央統一部署下,遭遇旱災地區的各級政府迅速啟動抗旱救災應急預案,緊急調撥資金、物資,組織干部群眾和解放軍官兵,全力抗旱救災,取得了顯著成果。
材料二2009年3月,國務院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抗旱條例》。按照《條例》,在緊急抗旱時期,有關地方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揮機構應當組織動員本行政區內各有關單位和個人投入抗旱工作,所有單位和個人必須服從指揮,承擔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揮機構分配的抗旱工作任務。
材料三以往,有些干旱地區每逢大旱即靠抽取地下水和引河水浸灌抗旱,加劇了地下水的枯竭和河水的斷流;有些干旱地區卻發展諸如高爾夫球場、造紙廠等高耗水型產業,造成雪上加霜;有些地區采取人工增雨作業,但受雨云條件限制難以及時解決干旱問題;有些地方因資金困難,農田水利設施嚴重缺位,只能靠天吃飯。
(1)結合材料分析應如何運用經濟手段推動抗旱工作。(6分)(2)運用相關經濟知識,說明如何協調水資源利用與三大產業的可持續發展。(6分)(3)政府為什么必須承擔抗旱救災的職責?結合材料二分析我國政府在抗旱救災中履行了怎樣的國家職能。(12分)(4)結合材料,說明在抗旱問題上應堅持辯證唯物主義的哪些觀點。(8分)
【答案要點】(1)加大財政支農投入,建設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加大技術推廣力度,改革灌溉方式;運用價格杠桿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促使人們節約用水。(2)在水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首先要保證農業生產用水,確保糧食安全;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強水資源開發與循環利用,大力發展節水型產業;合理分配用水,保證三次產業協調發展。(3)我國政府的宗旨是為人民服務,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則是對人民負責;農民遇上嚴重旱害,需要國家幫助救災,國家組織抗旱救災是建設服務型政府的必然要求;是政府依法履行職責、依法行政的必然要求。為了抗旱救災,政府調動公共資源保證糧食生產,主要履行的是組織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職能;各級政府組織力量幫助農村抗旱救災,體現的是提供社會公共服務的職能。(4)堅持實事求是觀點,發揮主觀能動性努力認識抗旱的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堅持實踐觀點,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改進工作;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認識矛盾的特殊性,因地制宜,采取適合當地情況的抗旱措施;堅持聯系和發展的觀點,把抗旱當作一個系統工程來對待,并考慮抗旱活動對自然較近的和較遠的影響。
【解析】本題以2008年冬到2009年春北方大旱為背景,考查了“三農”問題和(水)資源問題這兩個長效熱點。事實上,本題也可以看作是08年湖北卷第38題糧食安全問題的延續,亦即08年關注的是糧食安全的市場風險(因各種市場因素導致糧價上漲),09年關注的是糧食安全的自然風險。
第(1)題是應用分析題,考查考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考生運用宏觀調控經濟手段的相關知識談如何推動抗旱工作。考生要從微觀上弄清“經濟手段”包括哪些,并以此為依據,結合材料提供的信息,提出具體措施,這就要求考生具備良好的歸納與演繹相結合的思維品質。經濟手段包括三個層次:經濟計劃;經濟政策,包括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產業政策等;經濟杠桿,亦即政策工具,包括稅收、利率、信貸、物價等。材料一中“緊急調撥資金、物資”,屬于財政投入。從材料三中,可以找到經濟手段運用的方向:“有些地方因資金困難,農田水利設施嚴重缺位”,說明要加大財政支農的投入力度,建設農田基礎設施(財政手段);“每逢大旱即靠抽取地下水和引河水浸灌抗旱”,說明要加大技術推廣力度,改革灌溉方式,發展節水型農業(科技手段,產業政策);一些地方發展高耗水型產業,由此可以引出要運用價格杠桿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促使人們節約用水(價格杠桿)。
第(2)題是對第(1)的拓展,要求說明如何協調水資源利用與三大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從實質上看,本題也考查了經濟學的核心問題——資源配置問題。這是體現學科價值的一道好題。從材料中可以看出,我國水資源是有限的,難以滿足三大產業的發展需要(農業屬于第一產業,造紙廠屬于第二產業,高爾夫球場屬于第三產業)。實現三大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實現水資源的合理與優化配置。回答這一問題,可以從兩個方面思考:一是實現水資源在三大產業之間的合理分配;二是實現水資源在三大產業內的有效利用。對第一個方面,依據兩點與重點相統一的原則,首先要保證農業生產用水,確保糧食安全(要點一);在此基礎上,要兼顧三大產業,即合理分配用水,保證三次產業協調發展(要點三)。對第二個方面,則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強水資源開發與循環利用,大力發展節水型產業(要點二)。
第(3)題有兩問,分別從政府為什么要承擔抗旱職責的角度考查了考生對政府的宗旨、工作原則的理解,從在抗旱工作中怎樣履行政府職能角度考查了考生對國家職能的理解,設問都很好地體現了教材知識點與熱點材料的緊密結合,有利于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有效信息,調動和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的能力。第一問,根據材料一中“干旱災害時常威脅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這一信息,可調用“對人民負責原則”進行分析(即要點一和要點二,要注意這兩個要點構成明顯的三段論推理);根據材料二中國務院頒布《抗旱條例》,可調用“依法治國原則”進行分析(要點三)。第二問,基于抗旱工作這一具體情境考查政府職能的知識,要求考生具備一定的歸納與演繹相結合的能力。
第(4)題設問范圍較寬,著重考查學生的歸納能力。考生必須仔細研讀材料,對材料層層解析,并進行合理歸納。本題得分并不難,難的是得高分。解題時要注意“辯證唯物主義”這一范圍限制,即要求從唯物論、辯證法、認識論三個知識板塊中尋找理論觀點。答題所需要的信息在材料一、二、三中都有。從材料一中,可提煉出要發揮主觀能動性,結合材料三中的相關信息,可得出要點一。從材料二中《抗旱條例》的出臺,可概括出實踐的觀點(要點二)。從材料三中,可概括出要點三(干旱地區發展耗水產業等)、要點四(靠抽取地下水和引河水浸灌抗旱,加劇了地下水的枯竭和河水的斷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