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路“漫漫”還是路“曼曼”
迷茫的不僅僅是她,“是路漫漫還是路曼曼”這一話題登上熱搜之后,網友們各抒己見。有的網友據理力爭:遙想當年,我學的就是“漫漫”。
有的網友采用“以A證B”法:我記得非常清楚,安能辨我是雄雌,路“曼曼”其修遠兮!
記者就此采訪了楚辭學研究專家、浙江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林家驪。林教授表示,“古漢語中,字通用的現象很普遍,不需要糾結,‘曼’和‘漫’都可以用?!?/p>
這場“筆墨官司”讓人想到了前段時間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之爭:到底是“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還是“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就此爭議,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編輯部的工作人員發聲,稱該出版社從1961年收錄孟子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課文以來,歷套教材文章一直是“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從未有過“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這一權威回應也讓話題#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還是斯人#迅速登頂熱搜。
不過即使人教社給出回應,部分網友依舊堅決表示,“就是孟子本人來,我學的也是‘斯人’”!
“斯人”走了,“曼曼”又來了。估計孟子和屈原也沒想到,千年之后自己的著作還能在華夏大地掀起如此之大的“百家爭鳴”。其實,“漫漫”和“曼曼”之爭,并不是個例。在各種出版物上,古詩詞和文言文的讀音、字句甚至作者都存在版本不一的問題。
為何會有曼曼之爭
“漫漫”和“曼曼”,反映了曾讓莘莘學子靈魂顫抖的知識點——“通假字”。
“通假”即“通用、借代”,即用讀音或字形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如《論語》中,“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這里的“說”同“悅”,意思是喜悅、愉快。
東漢編撰《說文解字》的許慎對“假借”的解釋是:“本無其字,依聲托事?!焙唵蝸碚f,就是時代發展了,社會繁盛了,人民富裕了,古人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一時興起要用到某個字的時候,這個字還沒來得及造出來,那怎么辦呢?那就只能先借其他的字來用用了!
有一則經典的文言文翻譯笑話。孔子在河邊登高望遠,抒發感嘆,“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有人把這句話翻譯成“死去的那個人像我的丈夫,不管白天黑夜都像?!?/p>
這里的語氣詞“夫”,就假借了“丈夫”之夫,正確的譯文應該是“時間像流水飛逝啊,一去不復返”。
古文文學家裘錫圭在《文字學概要》中分析,“通假字”分為無本字的假借、本有本字的假借、本字后造的假借。如“艸”是“草”的本字,現在“艸”反而成為異體字;“憂戚”之“戚”,原來假借自斧類兵器,后來造了“慼”和“慽”字,“小人常慼慼”簡化為了“戚”。
網友調侃,“憑什么古人寫錯字叫通假字,而現代人寫錯字只能得到一個叉?”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賞析
《離騷》是一首宏偉壯麗的抒情詩,它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這篇名作寫于屈原放逐江南之時,是詩人充滿愛國激情的抒憂發憤之作。屈原痛感自己的治國之道不能為楚王所接受,他只好悲憤地走開了,去尋求那理想中的人生之道。他在此詩中運用了浪漫主義手法,作了一番抒情的描述:早晨從蒼梧啟程了,晚上到達了懸圃。一天的奔波,該是多么地疲勞啊!本想在宮門之外少休息一會,但是不能啊!時間緊迫,天已快黑了。我請求羲和,不要再驅車前進了,崦嵫已在眼前,不要靠近它吧!擺在我們面前的路程是那樣的長,那樣的遠,我已經立志,要百折不撓的去尋找那理想中的人生之道。
對于在屈原《離騷》中的這句詩,已經成為很多人用以自勵的千古名句。有流行解釋為:“在追尋真理方面,前方的道路還很漫長,但我將百折不撓,不遺余力地去追求和探索”。實際上,這已經不是此句在原詩中的本來意思了,這是在未看懂全詩時僅對這一句的一種望詞生義、自行發揮的理解,雖然豪氣,很能啟發人的上進之心,但失去了原有的藝術魅力,顯得蒼白、單調、教條。而且聽來會令人感覺到有一股“但求目的,不擇手段”的意味。若把本句放回到原詩中,與前后文一起貫通理解,不作斷章取義、語錄式的隨意發揮,便可接觸到屈原要向后人表達的完美的藝術內涵,見到一個豐滿生動、合情合理的藝術形象。其得益將遠遠大于僅把它當做一句標語口號來叫喊,也可除去先前解釋上的暴戾、固執之氣。
路漫漫其修遠兮基本信息
原文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出處
屈原《離騷》
釋義
在追尋真理方面,前方的道路還很漫長,但我將百折不撓,不遺余力地去追求和探索。
名句賞析
此句出自屈原的長詩《離騷》。這句話意思是:前面的路又長又遠啊,我還要不斷地追求探索。這里的“漫漫”“修”“遠”都是形容路途漫長遙遠的,其中“修”是長的意思,類似于“鄒忌修八尺有余”中的修,身長,身高。
《離騷》乃屈原的代表作。屈原疾楚懷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離騷》是一首宏偉壯麗的政治抒情詩,在中國文學史上有崇高的地位。它作于屈原放逐江南之時,是詩人充滿愛國激情的抒憂發憤之作。
路漫漫其修遠兮作者簡介
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則,字靈均。屈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被譽為“中華詩祖”、“辭賦之祖”。他是“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者,開辟了“香草美人”的傳統。屈原的出現,標志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的新時代。他被后人稱為“詩魂"。
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會通過決議,確定屈原為當年紀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主要作品有《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他創作的《楚辭》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與《詩經》并稱“風騷”,對后世詩歌產生了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