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傳-林語堂閱讀練習及答案
蘇東坡傳-林語堂閱讀原文
在八月二十一日,蘇東坡到任三個月之后,洪水到了徐州。王安石以前曾設法疏浚過黃河水道,但是空花了五百萬緡,工程竟歸失敗,負責工程的人畏罪自盡。黃河現在是在徐州以北約五十里處向東方決口,水勢開始蔓延,淹沒了幾百方里。水到徐州城邊時,被城南的高山所阻,于是繼續高漲,到了九月,水深達到兩丈九尺。水高一度超過了徐州城內的街道。蘇東坡奮不顧身,搶救城池。有幾十天不回家過夜,住在城墻上的棚子里,監督加強外圈的城墻。富有之家紛紛逃難,蘇東坡在城門口勸阻他們,以免引起人心驚惶。他說:“我不走,你們最好也不要走。”這樣把大家勸回去。此處不是細談蘇東坡建筑工程天才之所,不過也得說他是親自參與了防堵工程的數字計算。在盤旋滾轉的洪水勢將越過東南外城墻時,他正在忙于加強城基和增加城高。防水工程長九千八百四十尺,十尺高,二十尺厚。完成這項工程,需要數千人之眾。蘇軾親身趟水到武衛營,喚來了卒長,向他尋求幫助。因為禁衛軍直接受皇帝命令,蘇東坡懇求他們協助。指揮官欣然應允,他說:“大人都親自監工,我們自然應當盡力。”同時在徐州北方也正在準備把洪水引入以前的黃河舊水道,黃河在中國歷史上曾改道多次。洪水威脅徐州城四十五天。在十月初五,黃河又回到舊水道,往東在靠近海州處入海,洪水才開始撤退。
百姓歡天喜地,感謝全城得救。但是蘇東坡對臨時的堤防感到不滿,附以詳細數字說明,修表呈奏朝廷,請求撥款,重建石頭城墻,以防患于將來。空等好久之后,蘇東坡修改了原定的計劃,建議改用堅強的木材加強堤防,不再用石頭。皇帝對他的成就特頒圣旨嘉許,在次年二月,朝廷撥予蘇東坡三萬貫,一千八百石米糧,七千二百個員工,在城東南建筑了一條木壩。在外圍城墻上,由于蘇東坡喜愛建筑,他興工建筑了一座樓,一百尺高,名之為黃樓。后來黃樓一詞成了蘇東坡在徐州所作詩歌總集的名稱,正如他在密州建筑的超然臺,成了他在密州所寫詩集的名稱一樣。
黃樓之所以如此命名,緣于蘇東坡對古老中國的宇宙論的信念。根據中國的宇宙論,宇宙中萬物由金木水火土五行所構成。五行中每一行都代表一種性質,如同堅硬、生長、流動、熱、重等等,這些性質都具有一種宇宙的意義,不但用以指物質的宇宙,也用以指生命的功能與人的個性行為,也可以用于男女的婚配。生命離不開五行的交互作用,比如相生相克。每一行皆有其顏色,正好象征那種元素的性質。說也奇怪,黃代表土,黑代表水,黃土因具有吸水力量,所以可以克服水。黃樓之命名即含有防水之意。
(摘自林語堂《蘇東坡傳》第十三章)
蘇東坡傳-林語堂閱讀題目
19.第一段劃線句有何作用?(4分)
20.文章在刻畫人物方面多處運用側面描寫的手法,請找出相關內容并分別說明其具體作用。(5分)
21.蘇東坡治水有哪些突出表現,這些表現的思想根源是什么?對此你有什么認識?(6分)
蘇東坡傳-林語堂答案解析
19.答案:文第一段劃線句交代了徐州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2分)為下文寫黃河決口,洪災產生,蘇東坡苦心治理水患做了鋪墊。(2分)
20.答案:(1)寫王安石曾設法疏浚黃河水道,付出昂貴代價,工程竟歸失敗,反襯蘇東坡治水方面的突出才能。
(2)寫富有之家紛紛逃難被他勸回,用以突出蘇東坡在當地的影響力。
(3)禁衛軍在他的懇求下欣然相助,說明他的行為富有感召力。(4)皇帝對他的成就特頒圣旨嘉許,表明他的治水卓有成效。(答對1點得2分,2點4分,3點5分。)
21.答案:表現:奮不顧身,不顧個人安危;有高度的責任心與使命感;有超人的智慧與才能(2分)。思想根源:關注民生疾苦,為國家分憂解難。(2分)認識:(2分,答案略。學生只要扣住思想根源的某一個方面,表達出自己對這種思想根源的正確認識,語言通順即可)。
關于作者林語堂
1895年,林語堂出生于福建龍溪(今漳州平和坂仔)一個__家庭,父親為教會牧師。
1912年,林語堂考入上海圣約翰大學,畢業后在清華大學任教。[9]
1919年秋,林語堂赴美哈佛大學文學系,讀了一年,助學金卻被停了,林語堂只好前往法國打工,后來到了德國。先在耶拿大學攻讀,后又到萊比錫大學攻讀比較語言學。[1]
1925年,林語堂任教育部所屬“國語羅馬字拼音研究委員會”委員,并出版《末筆檢字法》 。
1933年3月1日,林語堂抓住蕭伯納逗留上海的時機,推出《論語》專號,刊登介紹蕭伯納的文章,為社會上的“幽默熱”推波助瀾。
1947年,《蘇東坡傳》費時三年完成,是先生最偏愛的作品 。
1954年,林語堂赴新加坡籌建南洋大學,任校長,因林語堂與南洋大學校董發生分歧,僅上任半年。
1966年,林語堂定居臺灣,出版《平心論高鶚》,討論《紅樓夢》后四十回真偽問題,引發紅學辯論 。
1972年10月,《林語堂當代漢英詞典》編竣出版,林語堂視此為寫作生涯巔峰之作 。
1975年,林語堂被推舉為國際筆會副會長;出版《京華煙云》,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 。
1976年3月26日,林語堂在香港去世,四月移靈臺北,長眠于故居后園中,享年八十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