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語堂傳高考語文閱讀題及答案
《林語堂傳》高考閱讀原文
“中國向來無國語,因國語尚未統一。經五十年來國語統一會諸公的高瞻遠矚,不斷地討論,始定北平話為國語。1932年《國音常用字匯》,1947年《中華新韻》頒布出版,而后讀音始有統一的標準。又跟著1918年頒布的注音字母各處推行,始有今日普遍承認之國語注音法。又自從文學革命以來,以白話為文學工具,教育部乃成立中國大辭典編纂處,經三十年之搜集材料始由汪怡主編《國語辭典》,在抗戰期間由1937年出版第一冊,至1945年出版第四冊,而后我們可以說中國國語有一部詳盡準確的詞書。對于已往的白話文學及現代北平國音所有的材料都已有系統的紀錄。這是開山的工作,前人篳路藍縷之功,我們后學乃受其賜。所以我才敢夢想做一本更合時代的漢英詞典。”
父親編纂《當代漢英詞典》是由香港中文大學贊助的。當時只有兩種漢英詞典在國際間流行通用。一是1892年翟理斯編的《漢英詞典》,以及1932年麥氏編的《麥氏漢英大辭典》。這兩部字典已經不足以應付當代的需要。1967年春,父親受聘為中文大學的研究教授,主持詞典的編纂工作。
在雙城街的辦公室工作人員馬驥伸、黃肇珩,他們擔任收集資料、查核,后來添了陳石孚,他在英文方面有所貢獻。北外還有秘書、抄寫陳守荊和施佩英。
父親認為編詞典的工作“如牛羊在山坡上遨游覓食,尋發真理,自有其樂”。事實上,這份工作龐大艱難,也許連他自己都沒有料到。
他擬了詞典的藍圖,即編輯體例的概念,與馬驥伸、黃肇珩商量,要他們仔細研究,提出意見。最初六個月,大概都花在體例問題上,父親不憚繁瑣,一再提出修正意見,經過討論,最后決定了“大樣”。這時,編輯小組開始試稿。他們幫助父親選擇單字和詞句,加以注釋,寫在單張的稿紙上面,并依國語注音符號的次序排列起來。這一切做好之后,把稿子交給父親,由他審定,再譯成英文。凡在草稿中有疑問,他必反復問明出處、用法。偶爾觸發靈感,想到佳妙詞語,他便拔電話問辦公室的同仁,是否已采錄。譯到得心應手,他會將紙片交司機送到雙城街,供大家共賞。所有原稿自始至終他都一一過目、修改,并且一校再校。
這部被父親認為是他寫作生涯的巔峰之作《當代漢英詞典》,于1972年10月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全書約1800頁。詞典用的檢字法是根據父親發明“明快打字機”時所發明的“上下形檢字法”再修訂的。所采用的拼音法(簡化國語羅馬字)也是將他當年參與制定的國語注音法簡化而成的,他首創的五十部首則成為這本詞典的另一特色。
相關鏈接
①在汪怡的《國語辭典》之前,《國音常用字匯》也是推廣北京語音為標淮的國音的,但由于只收單字,作用受到很大局限。《國語辭典》著眼于詞,除為單字注音外,凡立為條目的詞或短語都按北京話的實際讀音注出,這在以前的詞典中是沒有過的。(韋冰《槐市云煙錄》)
②林語堂的“上下形檢字法”,將取字之左旁最高筆形及右旁最低筆形,將漢字分門別類,以便索檢。他發明“明快中文打字機”,根據這個檢字法設計鍵盤,只需三鍵便可以打出一個字。著名的語言學家趙元任寫信對林語堂說,“這是個了不起的發明”,它的“好處是這鍵盤不用學便可打。”(施建偉《林語堂傳》)
《林語堂傳》高考閱讀題目
(1)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5分)
A.林語堂編一部好詞典的心愿,是源于他認為當時還沒有一部根據現代語言學觀點的編成國語詞典。《當代漢英詞典》出版圓了他的心愿。
B.林語堂認為,英文、法文的“字典”不是詞書但對他的詞典編寫有啟發,《詞源》、《辭海》雖是詞書但對他的詞典編寫沒有借鑒價值。
C.林語堂對詞典編寫體例的創設十分重視,為此花了大量時間。林語堂《當代漢英詞典》的詞語條目是依漢字的筆畫筆順來分類排列的。,
D.“上下形檢字法”是林語堂在漢字索檢法上的主要貢獻,其原理是依漢字特j的形狀將漢字分門別類,優點是索檢較為快捷。
E.本文列舉《當代英漢詞典》的編寫人員及其分工,意在表現團隊力量在編寫中作用,也體現了傳記的真實性、客觀性。
(2)“對于編纂漢英詞典”,林語堂從現代語言學的角度提出了哪幾個方面的看法?請簡要回答并舉例說明。,(6分)
(3)本文對傳記材料的選擇側重在哪些方面?其用意是什么?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6分)
(4)林語堂說,汪怡主編《國語辭典》,“我們后學乃受其賜”。請結合材料,談談林語堂從哪些方面對汪怡主編的《國語辭典》有所繼承和創新。(8分)
《林語堂傳》高考閱讀答案
(1)D E
(2)①應體現語言發展的實際情況,如收入詞典的詞條以詞為主;②應融入現代語言學的研究成果,如詞語“在句中之文法地位及變化”等;③應符合科學性、標準化的要求,如使用統一后(或“以北平話為標準”)的國語注音方法。(共6分。每一小點2分,其中看法和舉例各1分。意思對即可。
(3))第一問:①側重于傳主對詞典編寫理論的探索和對中外詞典編寫成就的借鑒;②側重于傳主在編寫工作中的艱辛和自得其樂。第二問:①前者是為了表現傳主在詞典編寫上的貢獻;②后者是為了表現他對詞典編寫工作的熱愛和嚴謹、勤奮的精神。(共6分。第一問:理念探索1分,成就借鑒1分;艱苦和自得其樂1分。第二問:貢獻1分;熱愛1分,嚴謹、勤奮1分。意思對即可。)
(4)繼承:①收入的條目不僅限于單音字,收入當代漢語的多音詞;②采用以北京音為標準的國語注音法。創新:①汪怡主編的《國語辭典》是一部漢語詞典,林語堂將其運用到漢英詞典的編寫中;②林語堂在《當代漢英詞典》中增加了與詞語語法功能相關的內容,是汪怡主編的《國語辭典》所沒有的。(共8分。每一小點各2分。言之成理即可。)
(1)
試題分析:D項“上下形檢字法”是林語堂發明的,拼音法是由他參與制定的國語注音法簡化而來的,五十部首則是對已有的部首法的改進,貢獻大小有別。“較為快捷”是就當時而言,趙元任給林語堂的信中對“明快中文打字機”的稱贊可議間接佐證其快捷。該項正確。E項“意在表現團隊力量在編寫中的作用”不盡恰當。作者更主要的是交代團體協作的情況和編寫過程。A項“是源于”所表達的因果關聯缺乏充分的文本依據。是否也可以這樣說:林語堂的心愿由來已久,他先是覺得當時的詞書不合時代需要而產生編一部好詞典的心愿,然后在編詞典的過程中又進一步認識到現代語言學的指導意義。沒有文本依據不宜下斷語。B項“沒有借鑒價值”的判斷錯誤。“沒有借鑒價值”是全面的否定。其實,《詞源》、《辭海》雖不是語言類工具書,它的編寫體例和對詞語的釋義等方面,還是可以作為編寫語言類工具書的參考的。C項“依漢字的筆畫筆順來分類排列”的推斷錯誤。原文的相應文字是:編輯時“選擇單字和詞句……并依國語注音符號的次序排列起來”。由此推斷應是“依國語注音符號的次序排列”。
考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2)
試題分析:此題要找到相應信息,注意第二段開頭一句“對于編纂漢英詞典,父親說”,因此,信息鎖定在下面兩段。 按照要求看法和舉例兩方面不可。
考點: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3)
試題分析:本題首先要了解文本信息,看主要選材,然后判斷選擇的側重點。相應地分析這樣選材的原因。
一是突出貢獻,而是表現人格。
考點:對文本的某種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斷。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4)
試題分析:結合相關鏈接的內容及原文第三段信息,“經三十年之搜集材料始由汪怡主編《國語辭典》.....而后我們可以說中國國語有一部詳盡準確的詞書。對于已往的白話文學及現代北平國音所有的材料都已有系統的紀錄”。“在汪怡的《國語辭典》之前,《國音常用字匯》也是推廣北京語音為標淮的國音的,但由于只收單字,作用受到很大局限。《國語辭典》著眼于詞,除為單字注音外,凡立為條目的詞或短語都按北京話的實際讀音注出,這在以前的詞典中是沒有過的”。把以上信息概括出來即可。
考點: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林語堂傳高考語文閱讀題及答案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