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考一模朝陽區語文試卷帶答案(2)
北京高考一模朝陽區語文試卷答案
一、
1.【參考答案】B
【思路點撥】B選項,原文“拉上來量繩子長度”和“測量其長度”不符。
2.【參考答案】“驚人的巧合”指的是考古出土的宋代椗子和金箍棒描寫極為相像。(1分)①金箍棒長度為兩丈,即約6到7米,宋代椗子長度為7.57米,長度相若;金箍棒粗細如斗,宋代椗子兩頭寬37厘米和32厘米,和古代斗大小相當。(1分)②出土的宋代椗子上有鐵箍的銹跡,和金箍棒兩頭的兩個金箍是相似的。(1分)③金箍棒兩個金箍中間是烏鐵,重量大,宋代椗子材料是鐵力木,質地堅密似鐵。(1分)
【思路點撥】驚人的巧合需要比對第一段和第三段關于金箍棒和宋代椗子的信息,發現相似之處。兩段都提到了長度、粗細、鐵箍和材質等信息。
3.【參考答案】D
【思路點撥】材料一全篇講解金箍棒原型“椗子”,故選擇D。
4.【參考答案】B
【思路點撥】A選項,文中提到孫悟空失去金箍棒“難免赤手空拳之憂”,是一種可能而不是必然,選項中孫悟空本領“全都”在金箍棒上是錯誤的。C選項,金箍棒到底有沒有箍,作者只是是懷疑,沒有下判斷:“這就出現疑問了:那么厲害的一個棒還得靠箍,這個棒還結實么”。D選項,文中“通靈寶玉”和“金箍棒”是一個老祖宗分下來的,并不是金箍棒演變為通靈寶玉。
5.【參考答案】A
【思路點撥】A選項,一旦都是“如果有一天”的意思,作假設使用。B選項,嗒然若喪tàránruòsàng。C選項,辟邪bìxié,辟謠pìyáo。D選項,中性詞,指做事得心應手,怎樣進行都很順利。也形容辦事圓滑。也可用作貶義詞,指為人圓滑老到,精明。沒有誤用。
6.【參考答案】C
【思路點撥】猴子耍棒子。
7.【參考答案】B
【思路點撥】A選項,不應該是“武器”,而應為“金箍棒”;C選項,反映的是作者對自由的思考,而不是孫悟空的。D選項,“既生瑜,何生亮”表現的是周瑜對自己才華被諸葛亮壓制的憤慨,“既有棒,何有咒?”表現的是作者對個人自由和適度節制的理性思考,因此“表達了相同的情感”有誤。
8.【答案示例】金箍棒的原型,材料一認為是椗子,材料二認為是“荊觚棒”,我認為材料一/二說得好。從材料三中可以看到,這是一個具有多重象征意義的文化符碼。
贊同材料一。金箍棒源于“椗子”。從外形上看出土文物和文學描寫極為相近;從民間傳說來看,金箍棒“定海神針”和椗子功能相同;文化上因為金箍棒的定海神針原型,源于大禹治水,本質上蘊含著安定天下的能力,體現了人們消災、安居的愿望。所以贊同材料一。
贊同材料二。金箍棒源于“荊觚棒”。讀音上二者相近,可能是流傳中的誤寫;功能上,二者都是武器,能夠彰顯孫悟空的本領非凡,出神入化。文化上,桃木制成的“荊觚棒”,在古代是辟邪的象征,體現了人們祈福,消災的愿望。
二、
9.【參考答案】舉三者授之賢者 /非為賢賜也 /欲其事之成 /故當是時 /以德就列 /以官服事 /以勞定賞 /量功而分祿 /故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 /人人思賢也
【思路點撥】第一句是“……者……也”的形式,表原因。第二句以后,根據常出現在句首的連詞“故”(故當是時、故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和對稱句式(①“以德就列”、“以官服事”和“以勞定賞”,②“量功”和“分祿”、“官無常貴”和“民無終賤”),可全部斷開。可能的易錯點在第一句的“授之”之后。正如上文所述,這里涉及對“……者……也”句式的理解,此外還涉及對授予類動詞常接雙賓語的敏感性。
10.
①【參考答案】D
【思路點撥】“有能則舉之”的“舉”,是“推舉、任用”的意思,D項“唯才是舉”與此相同。A項“一舉成名”的“舉”,本指“科舉考中”;B項“舉一反三”的“舉”,意為“提出,列舉”;C項“舉國同慶”的“舉”,是“全”的意思。
②【參考答案】C
【思路點撥】“事則不與”的“與”,是“給予,交付”的意思。這里所謂“與事”,其實就是上文所說“分人以事”,即把政事給予別人、交付別人。C項“欲取先與”的“與”意思相同。A項“患難與共”的“與”是“和”的意思;B項“與人為善”的“與”是“贊助”的意思;D項“與時俱進”的“與”是“和,跟”的意思。
11.【參考答案】B
【思路點撥】不義【甲】不富,高爵【乙】無祿,需要兩個連詞。根據答案,前者須從“則”和“且”中選擇,后者須從“則”和“而”中選擇。這道題的本質是在考查①判斷前后兩個結構的語義關系;②具體連詞的用法。
“且”作連詞時,常表遞進關系,此外還可表讓步(“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或并列(“四體康且直”)等關系。“則”作連詞時,常表順承、因果關系,此外還可對舉以表示分句的并列等關系。“而”作連詞時,可表示并列、遞進、轉折、順承、修飾、因果、假設等多種關系。
根據語義,“不義”和“不富”應為因果關系,“不義就不富”,所以甲處不能用“且”,應當用“則”;“高爵”和“無祿”應為轉折關系,“高爵但是無祿”,所以乙處不能用“則”,應當用“而”。
12.【參考答案】C
【思路點撥】原文說“若賢者不至乎大人之側,則不肖者左右也”,屬假設。C項過于絕對。
13.【參考答案】如果獎賞不與賢者相配,處罰不能施及惡徒,那么賢者就不被勉勵,為惡的人就不被阻止。因此,讓(不賢的人)治理官府就會監守自盜,守城就會背叛,君王有難時他就不能死節,君王外出流亡就不肯跟隨。
【思路點撥】注意關鍵語詞:當,與……相稱,相配。勸,(被)勉勵。是以,因此。倍,通“背”,背叛。死,為(君王)而死(或稱為“死節)。亡:流亡。
14.【參考答案】重用賢能的人,可以使國家安定,民心凝聚,刑罰有度,國富民豐,可以使普通人明道義、尚賢能,使有才干的普通人有機會得到重用。
【思路點撥】從全文中概括,注意關鍵詞句。第一段從反面切入,所以“得富”、“得眾”、“得治”其實都是“尚賢”的作用。第二段首句還是強調國家“得治”。中間強調君王尚賢可使普通人明道義、尚賢能。最后一句“國家治”、“刑法正”、“官府實”、“萬民富”,還是“尚賢”的作用。第三段第二句講“尚賢”可以使有才干的普通人有機會得到重用。最后一段講不任用賢人則賞罰不當,也從反面體現了“尚賢”會使 “刑法正”。將上述要點歸納概括,就可以得到最終答案。
三、
15.【參考答案】B
【思路點撥】B選項,“破強敵”一句主要強調謝安的從容,“頤指”指從容不迫,進退自如,并非“頤指氣使”的意思,選項中后半句錯誤。
16.【參考答案】B
【思路點撥】“夜聞數聲鳴鶴”一句暗含典故“風聲鶴唳”,淝水之戰中,晉軍大敗秦軍,秦軍在逃亡過程中,聽到風聲和鶴鳴,誤以為晉軍的追擊,于是拼命逃亡,晉軍取得了淝水之戰的勝利。形容驚慌失措或自相驚擾。A選項中,鶴喻指的是隱士;B選項中,聞鶴唳而心驚形容聽到鶴鳴而驚慌,與題目詩句意境相同;C選項中,黃鶴指昔日仙人的坐騎;D選項的鶴與猿一起,表現孤寂和凄涼的心境。
17.【參考答案】這是一首詠史懷古詩,作者借用“淝水之戰”這個典故是為了借古諷今。(1分)詞的上片主要寫戰爭,有利的地勢和出色的將士,地利與人和兼備,最終以少勝多取得了戰爭的勝利,(2分)同時勸諫統治者,不要滿足于目前的戰功,而要繼續抵抗,以此勸諫統治者要力主抗金,憑借南宋的地理優勢、抗金勇士和歷史經驗,一定可以擊退侵略者。(2分)
【思路點撥】做此題要注意參考注釋,其一:李綱為兩宋之交的愛國將領,力主抗金;其二:《周雅》為贊頌戰功的詩篇,并結合詞中“何曾專美”一句,表現對戰功的贊美但同時希望統治者不要專美于目前的功勞。
18.【參考答案】
①南陽諸葛廬; ②西蜀子云亭
③商女不知亡國恨;④隔江猶唱《后庭花》
⑤出師一表真名世;⑥千載誰堪伯仲間
四、
19.【參考答案】C
【思路點撥】A選項,作者不是對故鄉產生了懷疑,而是“我對自己產生了懷疑”。B選項,作者兒時因聽不懂鄉音,覺得“怪腔怪調”。現在覺得“有種親切感”與題意略有不符。C選項,看見了故鄉的景致想起了祖父,又因為想起了祖父,“故鄉已悄然走進我的心中”,正確。D選項,作者并不是隨意杜撰見聞,是“說不出更多見聞,隨意扯些街道的名稱、舊樓的樣式……”。
20.【參考答案】D
【思路點撥】A選項出自唐朝宋之問的《渡漢江》,大意是說距離家鄉越近,內心就越加恐慌,即使碰見家鄉的來人,也不敢詢問。明顯與文章內容不符。B選項出自李白的《渡荊門送別》,大意是說我仍然眷戀故鄉的水,陪伴著行舟萬里。聯系前后文,并沒有提到故鄉的水,與文章內容不符。C選項出自文天祥的《過零丁洋》,大意是在感慨國家危在旦夕入飄落的柳絮,自己的身世如同大雨中的浮萍。與文章內容不符。D選項大意是說現在我客居異鄉,看見了故鄉的人,想起來往日的事情,與文章內容相符。
21.【參考答案】B
【思路點撥】A、C、D三個選項中的加點字(腸、肚、肝膽、血脈)都是運用了比喻義來表達詞義,B選項不是。
22.【參考答案】“回”是指曾經在故鄉生活過,而“來”指的是第一次到故鄉。“來”體現出了作者對故鄉的陌生和毫無感應,為下文描寫對故鄉的感情的轉變深化埋下了伏筆。
【思路點撥】作者來到故鄉,對故鄉的景色毫無感應。“第一次”點出作者第一次來故鄉,“毫無感應”、“只是我的一個符號”點出了作者對故鄉的陌生。“渴望與故鄉擁抱和共鳴”體現了作者想要對故鄉多些了解,才有了第二、第三部分情感的轉變。
23.【參考答案】首先詳細描寫了老法師的寧波口音,與前文回憶童年聽寧波話相照應;第二描寫了老法師的外貌,和祖父相似,引出了下文對祖父的思念。回憶和思念表現出了作者對故鄉的感情從最開始的空白到認同、真摯的轉變。為下文作者對故鄉的深刻熱愛做了鋪墊。
【思路點撥】本文分別描寫了老法師的口音、外貌。這兩點又讓作者聯想起了幼年對鄉音的回憶和對祖父的思念。從這兩個方面著手即可。
24.【參考答案】“源頭”指的是民族、故鄉;“共同源頭”就是相同的民族;而“共同的生命密碼”則是共同的文化也就是民族文化。所以這句話的含義是有共同的民族的人,有著共同的民族文化,內心涌動著同樣的民族情感,而這份情感讓人們彼此相互聯系,血脈相通。
【思路點撥】這句話呼應了上文素不相識的寧波老鄉見到了家鄉來人時的親切。雖然是陌生人,但是很親切,原因是有著共同的故鄉。“同種同族,同鄉同姓,有一種血脈相通的源頭感”點出了這個源頭是民族,血脈相通,點出了同民族的聯系。
五、
25. 【思路點撥】
朝陽的微寫作題目可以說毫無新意,完全抄襲了2015年北京高考真題,而去年考過的題今年是不會再考的,所以除了題目本身的分析之外,我們還要看到命題人的命題指向。
2015年北京市微寫作真題如下:
從下面三個三個題目中任選一題,按要求作答。不超過150字。
①語文老師請同學們推薦名著中的章節或片段供課上研讀。范圍《三國演義》《巴黎圣母院》《四世同堂》和《平凡的世界》。你選擇哪部著作中的哪個章節或片段?請用一句話表述推薦內容,并簡要陳述理由。
②亂涂亂貼、違禁吸煙、賽場京罵等不文明的現象,與首都形象極不相稱。請針對社會上的某一種不文明現象,擬一條勸說短信。要求態度友善,語言幽默。文體不限。
③請以“圓”為題,寫一首小詩或一段抒情文字。
這次的朝陽一模的第一題“建議、勸說類”類似于高考真題的第二題。由于是“勸說”、幫助小李決定專業命運這一人生大事,所以在語言語氣上一定要得體,不能太強硬,也不能太隨便。而在思路上題目給的很明確。語文是成績不好但有熱愛,英語是成績很好但興趣不足。因此基本要圍繞“成績與興趣”這一話題展開敘述,向長遠看,這便是“現實與理想”這組關系的變體。如果想讓小李要在年輕時追逐夢想,學習不愛的專業會非常痛苦,則選擇文學專業。如果想讓小李也要擔心現實,可以將文學作為自己的愛好,則選擇英語專業。選擇沒有對錯,關鍵在于作者的敘述。
而這次朝陽一模的第二題類似去年高考的第一題,也是與名著有關。只是考的更扎實,沒有充當字數的推薦語,而規定了人物與性格的關系。因此考生必須非常熟識人物,換句話來說,非常熟悉作品,這一點而言沒有特別的技巧可言,只有熟悉作品、用典型事例勾連人物、完成作文。這道題更大的意義是提醒學生,名著閱讀不是停留在粗淺的情節故事層面了,我們已經深入人物,還可能深入環境、深入歷史語境、深入人物之間的關系……真正閱讀名著,刻不容緩!
這次的第三題和去年高考真題的第三題像得不能再像。規定了一個開頭,考生實際需要思考的是一種情境,花兒在哪里開?它可以在人們日夜夢想、遠離都市喧囂的草原上開,可以在漆黑一片、旁邊有等待救援礦工的礦井里開,也可以在家中堆滿了參考書的書桌旁邊的花盆里開。花兒開了不是關鍵,關鍵是在哪兒開。情境決定氛圍,氛圍暗示主題,這句開頭,給了考生無限的創作空間。只要立意新、文采不錯,相信能得到不錯的分數。
高考中,拼文采(寫詩)、拼名著、拼實用(勸說建議)等文體都還是比較常見的。高考來臨之際,重新閱讀名著或許有些困難,但要做到讀過的一定要清晰,否則等于白看。同時如果能進行一定的文采(主要是詩意情境)訓練和實用類的訓練(其實考的就是基本的與人交際的禮貌和語境),微寫作不該是丟很多分的難題。
26. 【評分標準】
說明:
作文沒有題目,扣2分;每3個錯別字減1分,重復的不計;字數不足,每少50字減1分。
【思路點撥】
作為馬上奔赴疆場高三考生,模擬題的作文,一定不能只看成一篇檢驗水平、看看分數的測驗。測驗只具有“保證下限”的功能,但不能提高上限。那么如何提高上限呢?我們要將目光放長遠,看到命題人選的是什么類型的材料、材料背后暗含怎樣的社會心態甚至政治導向,還要關注題目在題表背后那個帶有象征意義的“核”,或是精神。
第一個題目,命題人在導語部分直接指出點出核心“工匠精神”,而材料中列舉的三個人物,在社會身份上都是高級工匠的地位。他們一絲不茍、幾十年如一日、“反復”鉆研、“精密”十分。三個人物使得工匠精神的核心闡釋的比較清晰完整。考生應當馬上聯想到這與近些年出現的一系列與成年人的工作態度、工作精神相關的題目,印象最深可的莫過于2012年北京高考真題的“老計”。進而可以明確給出對這種工作精神的判斷,一定是積極向上的。如果有考生還要將之前背的材料中如“我們不要工匠精神,要有藝術家的創造力”為由反面立意,則勢必得分慘不忍睹。
為什么我們對工匠精神一定要是積極的判斷?因為高考作文深深植根在社會語境當中,它是命題人對青年思想、情感的某種指引和導向,一定意義上代表主流價值觀對青年的規訓和要求。因此,接著主流價值去判斷此類作文的立意方向,是考生務必清楚的。
接下來問題進入第二層,導語要求考生有自己的思考和感悟,那考生如何才能不落窠臼,不陷入“工匠精神好-A工匠很好-B工匠也好-C工匠不好,需要改進-工匠精神真好!”的平淡作文的行列呢?這時考生會發現,只談工匠精神或許是不夠的,它需要另一個語詞和它配對,在關系重構成論述。工匠精神可以和什么相連?這還要讓我們回到作文語境。這三個工匠都已經創造出自己崗位的奇跡,如沒有次品、手工勝過現代機械、沒有絲毫誤差……這難道不是一種創造嗎?于是“工匠精神”便與某種精神上的創造聯系起來,工匠精神不是讓人放棄夢想,日夜操勞在流水線上,而是以這種扎實勤懇的態度工作,工匠們也能有自己的創新!進一步思考,在日夜堅守的同時,這些工匠同樣實現了自己的人生追求與抱負。于是“工匠精神”又和追求、夢想、抱負能語詞聯系起來。工匠不是沒有追求,“工匠精神”不是卓別林電影中異化的人,而是在夢想光芒的照耀下人們主觀投身其中,身體力行地堅守與實踐!順著這樣的思維,“工匠精神”與堅守、“工匠精神”與學業精神、工匠精神與當下浮躁喧囂的社會文化氛圍,都可建構出合理的聯系。在更普遍的語境下考量,“工匠精神”使得普通人鑄造出奇跡,它和我們一直以來崇拜的“天才最大”相反,卻更貼近生活、更可靠、可追尋,因而應當是我們人生前行道路上的一種旗幟與追求。在上述話題中,考生可著力選一個分析,也可層層推進,選兩到三個話題遞進分析。但無論哪一種,都不能忽略在開頭對材料內部準確適當的解讀。
高考中,還很可能出現這種類似新聞聯播式的取材,我們一方面要關注新聞,明白國家談論這些問題的導向。另一方面,也要時刻銘記,談“工匠精神”不是讓考生滿篇談工匠和國家工業,談商業創新也不是讓考生滿篇創業素材和商業模式。高考作文,一定是考量學生的遷移能力,無論什么樣的話題,在對話題內部適當的分析后,要能合理地遷移、聯想,用某種精神上的類比和近似性,將材料涉及的領域與文學、歷史、人生、學業等主題合理地嫁接,豐富文章的文學與思想內涵。而如何嫁接、如何聯想、如何用話語去敘述其中的內在關聯性,就是考生需要進行大量訓練的地方。
第二個題目,對于短材料,考生應當將他作為某種隱喻(或比喻)的方式看待。無論材料講的是誰的故事,我們都應將它講述的故事(起因、經過、結果、主體的選擇、主體的行動、外在的環境)與人生、歷史、自然、文學等領域進行類比,這也是對所有作文處理一以貫之的意識。但是在談論問題的時候,不能只談你界定的領域,要先將材料的故事講透,再和你界定的領域進行內在關聯的敘述。金箍棒是 “增添無窮威力”的“法寶”、讓孫悟空“掃平阻礙”。而命題人問“你的生活中,是否也有這樣有形無形的金箍棒”,就是將你類別成孫悟空,問你生活中那些幫你掃平障礙、增添威力的法寶。其間“有形無形”也是關鍵,有形,便是看得見摸得著的,考生要尋找生活中確定的物體意象去承載你的故事;無形,便是某種無形的、精神上的關系,簡直是2009年北京卷《隱形的翅膀》的翻版。然而無論有形無形,關鍵不是具體講述你的“金箍棒”在哪幾次時間點上保護了你,而是要點出金箍棒背后的深層內涵,它讓你學會、領悟了什么得其一言而終生行之的大道理。“學好這一句話,就能過好這一生”。金箍棒背后的,應當是考生前18年的某一條成長之路。
總而言之,材料作文三點最重要,一為細讀材料,尋找命題人的命題意圖和三觀導向;二為解讀材料,而且不是為解讀而解讀,而是為了你接下來要敘述的感悟以及內在精神做鋪墊;三是敘述深層內涵。
作文的本質是一場對話,就像和命題老師的訪談錄,所以一方面要體悟深刻、感情真摯、思考有理。另一方面要考慮訪談者的要求,要聽清訪談的問題,在關鍵節點上“加粗”、“加大字號”讓對方明白“我沒有不懂你的問題”,再有那么一兩點讓對方覺得“我想的其實還蠻真切深刻的”,分數自然不會低,而且每一場作文寫下來,都是自己人生的一程總結,都是個體成長的一面鏡子。
【文言文參考譯文】
子墨子說:“如今治理國家的王公大人,都希望長久保持而不失去(自己的國家)。但是(他們卻)不能使(國家)富足而是使(國家)貧窮,不能使(人口)眾多而是使(人口)稀少,不能使(社會)安定而是使(社會)動蕩,這是什么原因呢?這是(因為)治理國家的王公大人,不能用重用賢能之士的方法來治理國家。”
賢良的人多,那么國家治理(的政績)就多;賢良的人少,那么國家治理(的政績)就少。現在王公大人的緊要事務就是使賢人增多。問:“(既然)這樣,那么使賢人增多的方法是怎么做的呢?”子墨子說:“想要使自己國家中賢良的人增多,一定要讓賢人富有,讓他們地位尊貴,尊敬他們,贊美他們,這樣做之后國家的賢人就可以得到并且增多了。”古代的圣賢君主治理國家的(方法),說是:“(人如果)不仁義就不讓(他)富有,(如果)不仁義就不讓(他)尊貴,(如果)不仁義就不讓(他與我)親好,(如果)不仁義就不讓(他與我)接近。”因此國家中(原本)富貴(與君主)親近的人聽到這個政令,都因為失去了自己(原本)所倚仗的東西(只能)行仁義之事,國家中(原本與君主)疏遠的人聽到這個政令,都因為君主能不回避關系疏遠重用仁義之人而行仁義之事。直到邊遠偏僻的郊外的臣子、宮庭的戍衛人員(注,原文“庶”通“戍”)、都城中的民眾、四方邊境的百姓聽到這個政令,都爭相行仁義之事,那么國中賢人就多了。賢人治理國家,(就能使)國家安定,刑法公正,府庫充實,百姓富足。
古時的圣賢君主治理國家,重用有德行的賢人。即使是從事農業和手工業、經商的人,有能力就任用他。國中的賢人,給他很高的官位,給他豐厚的俸祿,給他很大的權力。(如果賢人的)官位不高,百姓就會不敬重(他);俸祿不豐厚,百姓就會不信任(他);權力不大,百姓就會不敬畏(他)。拿(官位、俸祿、權力)這三種東西給賢人,不是對賢人予以賞賜,(而是)想要使(治理國家的)事情成功。所以在那個時代,根據德行任官,根據官職授權,根據付出確定獎賞,衡量功勞來分予祿位。所以為官者不會永遠富貴,百姓不會永遠貧賤,人人都想要成為賢人。
現在的王公大人也想效法古人,用重用賢能之士的方法來治理國家,卻(只)給賢人很高的官位,但俸祿卻不隨著(增加)。官位高(卻)沒有(相應的)俸祿,百姓就不信任(君王)了。百姓不信任,怎么能親附他的君王呢?所以先王說:“貪于權位的,不能把政事分給別人;重視財貨的,不能把俸祿分給別人。”政事的權力不交給別人,俸祿不分給別人,天下的賢人怎么會自己到王公大人的身邊來呢?如果賢人不到王公大人的身邊,不賢的人就在(王公大人的)身邊了。王公大人使這些人得到尊位,用(這種方法)治理國家,那么獎賞一定不會落到賢人身上,處罰一定不會落到惡人身上。如果獎賞不能落到賢人身上,處罰不能落到惡人身上,那么賢能的人就不會被勉勵,作惡的人就不會被阻止。因此讓(不賢的人)治理官府就會監守自盜,(讓他)守城就會背叛,君王有難時(他)就不肯獻身,(君王)外出流亡(他)就不肯跟隨。所以圣賢君主用重用賢能之士的方法來治理國家。重用賢人,是治理國家的根本,是對百姓有好處的事。
猜你感興趣:
1.2016年北京市朝陽區語文高考模擬試卷及答案
2.2015年北京高考語文試題及參考答案
3.2017北京高考語文模擬試題及答案
4.2016初三昌平一模語文試卷
5.大興一模語文初三試卷題目及答案
6.2016朝陽高三一模化學試卷及答案
7.北京房山區高考二模語文試題及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