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語文高考前模擬檢測題含答案
高三語文高考前模擬檢測題含答案一、現代文閱讀(9分,每 小題3分)
中國傳統文化視野下的絢麗之美
魏家駿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樸素為美是一種基本的生活觀念,也是一種基本的美學觀念。樸實無華,清新自然,成為美的最高形態。這一美學觀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在強調“文以載道”的前提下,提倡文學藝術表現手段的質樸與簡潔,更能體現文學的實用價值。
從上古時代到春秋時代,由于生產力水平的低下,一般觀念上都強調滿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對追求華麗的奢侈,不但老百姓不可能有超越生產力發展水平和自身的社會地位的享受,就是貴為天子的君主,也不應該一味地貪圖享樂。《尚書•五子之歌》:“訓有之:內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彫墻。有一于此,未或不亡。”把華麗的美與奢侈的生活欲望簡單地等同起來,甚至認為追求華麗的美就是一個國家衰敗和滅亡的根本原因。《國語•楚語上》:“夫美也者,上下、內外、大小、遠近皆無害焉,故曰美。若于目觀則美,縮于財用則匱,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為?”這是倡導樸實之美的最基本的經濟的和政治的原因,與此同時,傳統美學觀也 就把對美的鑒賞和崇尚納入了政治風格和道德評價領域,成為一種帶有普遍意義的超美學的標準。
樸素,作為一種美的形態,就是在這樣一種前提下提出來的。老子在時代的變革面前,希望回到“小國寡民”的上古社會去,因此提出了把“見素抱樸,少私寡欲”作為一種治國的原則。老子極端反對文學藝術的精巧與美麗,他認為,那種美麗的色彩不但對人的心理是一種摧殘,而且對整個社會都是很可怕的腐蝕劑。在美與真的關系上,老子認為“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既然如此,藝術創作就只能對客觀存在的現實作簡單的描摩與再現,而無須作藝術的修飾,這正是老子的“無為”的政治理想、“大巧若拙”的社會理想在藝術創作領域的推廣與貫徹,也正是樸素為美的美學觀念的源頭。莊子的美學理想從整體上看是追求宏大之美,其中的《逍遙游》、《秋水》等篇都表現出壯美的氣勢,但在對美的形態作論述的時候,他卻更多地強調樸素、自然、平淡的美,這使他與老子的美學思想有著明顯的一致性。
崇尚自然、平淡、樸素、簡約,本來是老莊美學思想的精髓,但在先秦時期,其他派別的許多思想家也加入了對華麗之美的尖銳批判,這就很容易形成一種比較穩定的美學思想傳統。墨家從下層人民的立場出發,提出“非樂”的主張,曰:“為樂非也。”法家對華麗之美的批判態度更加尖銳,認為文飾的目的就是為了掩蓋丑的本質:“其質至美,物不足以飾之。夫物之待飾而后行者,其質不美也。”不但把絢爛華麗作為“丑”的外表裝飾,而且還同老子、莊子、墨子一樣,把追求華麗之美同國運、民心聯系起來,而且,儒家美學思想中本來就包含著“節用”的觀念和“辭達而已矣”的主張。這樣,不但是儒與道,而且又加上了墨與法,這四家的美學思想在樸素、自然、平淡、簡約、實用這諸多方面形成了合流,更強化了樸素為美在中國美學傳統中的地位,華麗之美也就成為眾矢之的了。
(節選自《華夏文明》,有刪節)
1.下面有關“樸素為美”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樸素為美是一種基本的生活觀念,也是一種基本的美學觀念,提倡文學藝術表現手段的質樸與簡潔,更能體現文學的實用價值。
B.從上古時代到春秋時代,因為生產力水平的低下,人們大都強調滿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對追求華麗的奢侈。
C.樸素為美不僅在中國美學傳統中占有重要位置,而且在政治風格和道德評價領域成為一種帶有普遍意義的超美學的標準。
D.藝術創作對客觀存在的現實無須作藝術的修飾,這是老子的政治理想、社會理想在藝術創作領域的推廣與貫徹,也正是樸素為美的美學觀念的源頭。
2.下列表述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3分)
A.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樸實無華,清新自然,成為美的最高形態,這一美學觀在特定的歷史時期有其合理性的一面。
B.《尚書•五子之歌》中旗幟鮮明地把華麗的美與奢侈的生活欲望簡單的等同起來,甚至認為追求華麗的美就是一個國家衰敗和滅亡的根本原因。
C.老子提出“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的美學思想,極端反對文學藝術的精巧與美麗,強調美麗的色彩不但對人的心理是一種摧殘,而且對整個社會都是很可怕的腐蝕劑。
D.法家認為文飾的目的就是為了掩蓋丑的本質,不但把絢爛華麗作為“丑”的外表裝飾,而且還把追求華麗之美同國運、民心聯系起來。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老子在時代的變革面前,希望回到“小國寡民”的上古社會去,因此,在美與真的關系問題上,他提出了“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主張。
B.莊子在對美的形態作論述時,更多地強調樸素、自然、平淡之美,但從整體上看是追求宏大之美的,這使他與老子的美學思想有著明顯的不同。
C.如果傳統美學觀把對美的鑒賞和崇尚納入政治風格和道德評價領域,它就將成為一種帶有普遍意義的超美學的標準。
D.在先秦時期,儒道墨法等思想家在美學思想上達成的共識很容易形成一種比較穩定的美學思想傳統,更強化了樸素為美在中國美學傳統中的地位。
【答案】
1.A
2.C
3.D
【解析】
1.
3.
試題分析:A項,強加因果,前后構不成因果關系。B項,曲解文意,文中重點強調莊子重視平淡之美。C項,將“已然”當“未然”,原為是 “成為了”一種帶有普遍意義的超美學的標準,選項中是“將成為”。
考點:歸納內容要點和概括作者在語言中的觀點態度的能力,能力層級為C級。
高三語文高考前模擬檢測題含答案二、古代詩文閱讀(36分)
(一)文言文閱讀(19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題。
郭琇,字華野,山東即墨人。康熙九年進士。十八年,授江南吳江知縣。材力強幹,善斷疑獄。征賦行版串法,胥吏不能為奸。居官七年,治行為江南最。
二十五年,時河督靳輔請停濬下河,筑高家堰重堤,清丈堤外田畝以為屯田,謂可增歲收百馀萬。巡撫于成龍議不合,上令尚書佛倫往勘,主輔議。二十七年,琇疏劾輔治河無功,偏聽幕客陳潢阻濬下河。上御乾清門,召諸大臣,下琇疏,令會同察議。尋輔入覲,復召諸大臣與議。琇申言屯田害民,輔坐罷,而擢琇僉都御史。大學士明珠柄政,與余國柱比,頗營賄賂,權傾一時,久之為上所覺。琇疏劾明珠與國柱結黨行私,詳列諸罪狀,并及佛倫、傅拉塔與輔等交通狀,于是明珠等降黜有差。琇直聲震天下。
二十八年御史張星法劾山東巡撫錢鈺貪黷鈺奏辨因及琇嘗致書囑薦即墨知縣高上達等卻之遂挾嫌使星法誣劾下法司訊。獄未具,琇疏言:“左都御史馬齊於會訊時多方鍛煉,必欲實以指使誣劾罪。”詔責琇疑揣。尋法司奏琇請讬事實,當奪官。上以琇平日鯁直敢言,改降五級調用。
三十八年,上南巡,琇迎駕德州。既還京師,諭大學士阿蘭泰等曰:“原任左都御史郭琇,前為吳江令,居官甚善,百姓感頌至今。其人有膽量,可授湖廣總督,令馳驛赴任。”琇上官,疏言:“黃州、武昌二府兵米二萬七千有奇,運給荊州、鄖陽汛地①,懸隔千里,輓輸②費不貲,請改折色③。江夏等十三州縣有故明藩產,田瘠賦重,數倍民糧,請一律減徵。江夏、嘉魚、漢陽三縣瀕江地,水齧土陊④,有賦無田者三百馀頃,請豁免。”皆允行。
四十年,以病乞休,上曰:“琇病甚,思一人代之不可得,能如琇者有幾人耶?”未幾,琇以病劇再疏求罷,仍慰留。五十四年,卒。
(節選自《清史稿•郭琇傳》)
【注】①汛地:軍隊駐防之地。在清代兵制中,凡千總、把總、外委所統率的綠營兵均稱“汛”,其駐防巡邏的地區稱“汛地”。②輓輸:運輸。輓:同“挽”。③折色:舊時指除米麥實物賦稅之外的其他實物或貨幣,也稱所征田糧等價的銀鈔布帛或其他物產,亦用以稱俸祿折發錢鈔。④水齧土陊:齧,同“嚙”,侵蝕。陊,同“墮”,山崩。
4.下列對文中劃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二十八年/御史張星法劾山東巡撫/錢鈺貪黷/鈺奏辨因及琇/嘗致書囑薦即墨知縣/高上達等卻之/遂挾嫌使星法誣劾/下法司訊/
B.二十八年/御史張星法劾山東巡撫錢鈺貪黷/鈺奏辨因及琇/嘗致書囑薦即墨知縣高上達等/卻之/遂挾嫌使星法誣劾/下法司訊/
C.二十八年/御史張星法劾山東巡撫錢鈺貪黷/鈺奏辨/因及琇嘗致書囑薦即墨知縣高上達等/卻之/遂挾嫌使星法誣劾/下法司訊/
D.二十八年/御史張星法劾山東巡撫/錢鈺貪黷/鈺奏辨/因及琇嘗致書囑薦即墨知縣/高上達等卻之/遂挾嫌使星法誣劾/下法司訊/
5.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進士是清代科舉的最高功名。經會試、復試和殿試取中后,方能稱進士。這三個階段的考試由皇帝圈題,欽定名次。
B.京師是中國古代對都城的稱謂。在中國古代,國家的首都通常稱為京師,近現代已不再沿用,直接稱為首都。
C.總督是清朝時統轄一省或數省行政、經濟及軍事的長官,又稱為“督憲”“制臺”,是清朝九位最高級的封疆大臣之一。
D.乞休,自請辭官退休。古代對此管退休有多種稱謂,如“掛冠”“乞骸骨”“乞身”“致仕”“解綬”“移病”“告老”等。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何督靳輔以屯田增收為由奏請停止疏通河道,修筑高家堰大堤。巡撫于成龍不贊成此議。皇上派尚書佛倫前去調查,佛倫贊同靳輔的建議。
B.郭琇為官鯁直敢言,曾彈劾何督靳輔治河無功、大學生明珠與余國柱朋黨、佛倫等與靳輔勾結串通。查實后,皇上罷免了明珠等大臣的官職。
C.郭琇受山東巡撫錢鈺貪污牽連,上疏辯解,皇上責怪他胡亂猜疑。后來,經法司查明,郭琇在貪污案中卻有不妥之責,皇他降官五級調用。
D.皇上南巡回京后,欽點郭琇擔任湖廣總督。郭琇上任后,上疏建議改變軍糧供給形式、或減免貧瘠土地的賦稅,皇上全都同意了。
7.把下列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大學士明珠柄政,與余國柱比,頗營賄賂,權傾一時,久之為上所覺。(5分)
(2)左都御史馬齊於會訊時多方鍛煉,必欲實以指使誣劾罪。(5分)
【答案】
4.C
5.A
6.B
7.(1)大學士明珠控政,與余國柱來往親密,大肆謀求賄賂,權傾一時,時間久了被皇上察覺。(“柄政”“比”“頗營”各1分,被動句式1分,大意1分)
(2)左都御史馬齊在朝臣會審時多方羅織罪名陷人于罪,必定想要把我指使誣陷彈劾朝臣的罪名坐實。(“會訊”“鍛煉”“實”各1分,倒裝句式1分,句意1分)
【解析】
4.
試題分析:二十八年,御史張星法彈劾山東巡撫錢玨貪污,錢玨上奏辯解,因為涉及郭琇曾給錢鈺來信囑托舉薦即墨知縣高上達等人,錢鈺拒絕了,于是郭琇心懷怨恨讓張星法捏造罪名彈劾,皇上下令法司審訊。給文言文斷句,了解文意,這是斷句的先決條件,如果想當然地斷下去,就容易發生錯斷。要注意文言文單音詞占多數的特點,抓住幾個關鍵的字詞翻譯以理解文段大意。如此題“二十八年”“御史張星法”“錢玨”“郭琇”注意這些名詞,不難斷句。
考點: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
5.
試題分析:殿試才由皇帝圈題,欽定名次。
考點:識記文學文化常識。能力層級為識記A。
6.
試題分析:“罷免”一詞不正確,原文為“降黜有差”,明珠等大臣或被降級或被廢黜。
考點:篩選文中的信息。能力層級為C。
7.
試題分析:古文翻譯要做到字字落實,把單音節詞變成雙音節詞,不能把古漢語兩個單音詞,理解成現代漢語的一個雙音合成詞。同時要注意補出省略成分,調整語序。
考點: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
【參考譯文】
郭琇,字華野,山東即墨人。康熙九年中進士。十八年,授官江南吳江知縣。機智能干精明干練(材力:才智與能力。強幹:精明干練),善長判定訴訟案件(斷:判定,判決。獄:案件)。征收賦稅推行版串法(版串法:明清時的一種賦稅制度),官吏不能夠狼狽為奸。做官七年,他的政績是江南一帶最好的(治行:為政的成績)。
二十五年,當時河督靳輔請求停止疏通下河(濬,同“浚”,開浚,疏通),修筑高家堰大堤,詳細地測量堤外的田地作為屯田(清丈:詳細地測量土地。屯田:將治理后的下河田地分給百姓耕種),說可以增加年收入幾百萬。巡撫于成龍意見不合(議:意見),皇上讓尚書佛倫前往調查(勘:調查,查探),佛倫贊同靳輔的提議(主:主張、贊同)。二十七年,郭琇上疏彈劾靳輔治河無功,聽信幕客陳潢的一面之詞阻止疏通下河(偏聽:聽信一面之詞)。皇上駕臨乾清門,召集諸大臣,頒布郭琇的奏疏(下:頒布),令諸大臣一起審察商議。不久靳輔入宮覲見,(皇上)又召諸大臣一起議事。郭琇再次言明屯田害民(申:再次),最終靳輔被判免官(坐:判處。罷:免職),郭琇被提升擔任僉都御史。大學士明珠控政(柄政:掌控政權),與余國柱來往親密(比:和、親),大肆謀求賄賂(頗:很,相當地。營:謀求),權傾一時,時間久了被皇上察覺。郭琇上疏彈劾明珠與國柱結黨營私,詳細地列出了各條罪狀,并且還有佛倫、傅拉塔與靳輔等勾結串通的罪狀(及:與“并”一個意思,和,并且。交通:勾結,串通),于是明珠等人相應地或被貶退或被廢黜(降黜:貶退廢黜。有差:有區別)。郭琇的耿直敢言名震天下。
二十八年,御史張星法彈劾山東巡撫錢玨貪污(黷:貪污),錢玨上奏辯解,因為涉及郭琇曾給錢鈺來信囑托舉薦即墨知縣高上達等人,(及:涉及、關聯)錢鈺拒絕了(卻:退還、不受),于是郭琇心懷怨恨讓張星法捏造罪名彈劾(挾嫌:心懷怨恨。誣劾:捏造罪名加以彈劾),(皇上)下令法司審訊(訊:審訊)。判決還沒有下來,郭琇上疏說:“左都御史馬齊在朝臣會審時多方羅織罪名陷人于罪(鍛煉:羅織罪名,陷人于罪),必定想要把我指使誣陷彈劾朝臣的罪名坐實(實:坐實)。”詔書責怪郭琇懷疑揣測(疑揣:懷疑揣測)。不久法司上奏郭琇請求幫助舉薦的事實(請讬:即“請托”,幫助),判處他免官的刑罰(當:判罪,處以……刑罰)。皇上因為郭琇平日耿直敢言(鯁:同“耿”),改為將他降官五級調用。
三十八年,皇上南巡,郭琇在德州迎駕。回到京城以后,(皇上)下令大學士阿蘭泰等說:“原任左都御史郭琇,之前是吳江縣令,官做得很好,百姓感念歌頌至今。這個人有膽量,可以授予湖廣總督的職位,令他駕乘驛馬疾行赴任(馳驛:駕乘驛馬疾行)。”郭琇受命上任(上官:受命上任),上疏說:“黃州、武昌兩府軍糧二萬七千有余(有奇:有余,有零頭),運給荊州、鄖陽汛地(汛地:中國清代兵制,凡千總、把總、外委所統率的綠營兵均稱“汛”,其駐防巡邏的地區稱“汛地”),相隔千里(懸隔:相隔很遠),運輸費用不可計量(挽輸:運輸。輓:同“挽”。貲zī:計量),請求改用錢鈔(折色:舊時謂所征田糧折價征銀鈔布帛或其他物產。)。江夏等十三州縣有已亡明朝的藩王的產業(籓:同“藩”。),這些地方土地貧瘠賦稅繁重,是百姓產糧的數倍,請求全部減少征收。江夏、嘉魚、漢陽三縣瀕臨長江的地方,洪水侵蝕,土地崩塌(齧:同“嚙”,侵蝕。陊:同“墮”,山崩),有賦稅卻無法耕種的土地有三百多頃(田:名詞作動詞),請求免除這些田地的賦稅(豁免:免除)。”(皇上)都答應推行(郭琇的奏請)。
四十年,因為生病(郭琇)請求辭官,皇上說:“郭琇病得很嚴重,想要找一個能代替的他的人都不可得到,能和郭琇一樣的人有幾個呢?”不久,郭琇因為病重再次上疏請求辭官,(皇上)仍然勸慰挽留他(慰留:勸慰挽留)。五十四年,郭琇去世。
(二)古代詩歌閱讀(11分)
閱讀下面這首元詩,完成后面各題。
清明呈館中諸公
高啟
新煙著柳禁垣斜,杏酪①分香②俗共夸。
白下③有山皆繞郭,清明無客不思家。
卞侯墓④下迷芳草,盧女⑤門前映落花。
喜得故人同待詔,擬沽春酒醉京華。
【注】①杏酪:傳統習俗,在寒食三日作醴酪,又煮粳米及麥為酪,搗杏仁作粥。②分香:宮廷按例分給宮女香粉、香囊等飾品。③白下:金陵。④卞侯墓:卞侯即晉朝的卞壸,,他曾任尚書令,忠恪勤事,后來在討伐蘇峻的叛亂中戰死,被埋葬于白下。⑤盧女:即莫愁,古代善歌貌美的女子。
8.與杜牧《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一詩相比,本詩所描寫的清明景物有何不同?請簡要分析。(5分)
9.這首詩脈絡明接暗轉,將詩人的情感變化和內心活動表現得淋漓盡致。這首詩抒發了作者哪些情感?請結合詩句簡析。(6分)
【答案】
8.高詩開篇描寫了一幅生氣蓬勃、吉祥如意的清明圖景:御柳籠煙,禁垣垂楊,被軟軟的春風,吹得柳枝橫斜,拂水依水,青山白水環繞金陵;官人們都搗了杏仁,做了醴酪;宮女們都分得名香,佩上香囊,在祥和的氣氛中迎接清明。(2分)杜詩開篇描寫一幅凄迷哀傷的清明圖景:春寒料峭,細雨紛飛,綿綿不絕,行人冒雨趕路,雨濕衣衫,心情凄哀。(2分)兩首詩所描寫的景物及景物的特征均不同,渲染的氛圍也不相同,所蘊含的情感也截然不同(1分)。
9.第一聯以歡快的筆調,描寫了清明時節禁垣生氣蓬勃、吉祥如意的景象,作者身處其中,愉悅歡欣(2分)。第二聯以“清明無客不思家”一句回歸清明的主題,不言己情而言眾情,含蓄地表達了作者在清明時節的悼亡之情和身在異地的思鄉之情(2分)。第三聯運用卞侯和莫愁的典故,即使忠如卞侯,美如莫愁,也只留一堆芳草,供人憑吊,陡然生發“人生如朝露”的慨嘆,悲從中來(2分)。第四聯“待詔”“酒醉京華”,將仕途如意的喜悅和渴望成就功名的豪情顯露無遺(2分)。(每點2分,答出其中任意三點給滿分)
【解析】
8.
試題分析:解答此題,要抓住詩歌中的意象進行分析,“境由象生”不同的意象組合在一起,營造出不同的意境,或幽冷、清幽、寧靜、靜謐、閑適、恬靜,或蒼涼、雄渾、蒼茫、遼闊、高遠、壯闊,或蕭瑟、凄涼、暗淡、蕭條、荒涼、冷寂。意境不同,詩人的情感也迥然不同。
考點: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9.
試題分析:題干中“哪些情感”不止一種,要一聯一聯分析,要抓住的意象每一聯的意象進行分析,注意用典的作用。
考點: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三)名篇名句默寫(6分)
10.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屈原《離騷》中“ , ”兩句,抨擊了違背規則、茍合取容、投機取巧的社會風氣,表明自己寧肯犧牲也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情志。
(2)白居易《錢塘湖春行》中“ , ”一聯,采用擬人化描寫,表達對充滿生機的小生命由衷的喜愛,使得全詩洋溢著春的活力與生機。
(3)蘇軾《赤壁賦》中“ , ”兩句,通過側面描寫表現簫聲的幽怨,其悲咽低回的音調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由歡樂轉入悲涼。
【答案】
(1)寧溘死以流亡兮 余不忍為此態也
(2)幾處早鶯爭暖樹 誰家新燕啄春泥
(3)舞幽壑之潛蛟 泣孤舟之嫠婦
(共6分,每句1分 。有錯字、漏字、多字、錯序的,該句均不得分)
試題分析:名句默寫要注意審題,認真閱讀題干所給的情境,回憶相關語句,同時注意通假字和同音異形字的寫法,如:“溘”、“啄”“幽壑”“嫠婦”等。每句1分,句中有誤該句不得分。
考點:默寫常見的名句名篇。能力層級為識記A。
乙 選考題
請考生在第三、四兩大題中選定其中一大題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選定題目內的小題,不得選做另一題目內的小題。如果多做,按所答的第一大題評分。
高三語文高考前模擬檢測題含答案三、文學類文本閱讀(25分)
1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題。
牛黃
孫萬友
牛黃,中藥名,黃牛或水牛的膽囊結石。性涼,味甘苦。功能清熱、解毒、定驚。牛黃分多種,有葡萄黃、米磣黃、雞心黃。最寶貴的為“人頭黃”,黃大如人頭,價值昂貴。瘋癲如狂的患者沏上一杯牛黃茶灌了,當即就可清醒。“人頭黃”為稀世珍寶,一般人極少見到。
陳州解三,就曾得到一顆“人頭黃"。
解三以宰牛為生,也靠牛黃發財。平常買牛,多買瘦牛。牛膽結石,是永遠吃不肥的。有一日,解三購得一頭老牛,剝開一看,臟內如黃花盛開,解三第一次目睹“人頭黃”,簡直有點兒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不禁失聲叫道:“人頭黃!”
不料隔墻有耳,被鄰家夏二聽了去。夏家與解家只一墻之隔,墻上爬滿絲瓜秧。夏二搬梯爬墻,把臉匿在絲瓜秧里,一下子看了個清楚。
夏二是個皮貨商,往常 解三晾曬的牛皮牛鞭,多由他購去再到南陽倒賣。夏二自然知道“人頭黃”的價值,回到屋里,怔怔然許久,決定要盜得解三的人頭黃。
半夜時分,夏二登梯爬上墻頭,用系牢的繩索溜到解家院里。他先靜耳聽了聽動靜,然后用尖刀撥門。不料門沒栓,他深感不妙,心想可能解三有防,便急忙藏了尖刀,匆匆順原路而回,躺在床上,心中還在“撲騰”。他很是懊悔自己見財眼開干了愚事,為此翻來覆去折騰了一夜,直到黎明前才迷糊過去。不料剛想沉睡,突然聽得解三來借梯子。
夏二一聽借梯子,大驚失色,心想這解三大概是故意來試探虛實!更可悔的是昨夜只顧害怕,竟忘記把梯子從墻邊挪開!為不讓解三看出破綻,他急忙披衣穿鞋,想把解三穩在屋里,然后悄悄把梯子挪開,以除解三的疑心。不料他還未下床,卻被解三攔住了,說:“二哥你睡你睡!進門時我就看到了梯子,在墻上搭著呢!”
夏二一聽此言,如傻了一般,直等解三走了,他還未醒過神來。這一天,夏二如得了重病,心郁如鉛,腦際里全是解三的影子。那墻上被繩索勒的痕跡他是否看到了……一連幾天,這等問題在夏二腦子里來回翻騰,吃不香睡不寧,雙目開始癡呆,偶爾還自言自語,時間一長,夏二失去了理智,開始在滿街瘋跑。
夏家人很著急,以為夏二患了什么邪癥,又求神又燒香,均不濟事,最后請來了一名老郎中。老郎中進門并不急于給夏二看病,而細心觀察。幾天過后,他才對夏家人說:“你們當家的病是心疾所至,一般藥 物只能顧表而不能治里,眼下只能用人頭黃可以根除!只是這人頭黃為稀世珍物,一般藥店是買不到的!”
不想在一旁自言自語的夏二一聽到“人頭黃”三字,突然瞪大了眼睛,下意識地接道:“解三家有人頭黃!解三家有人頭黃……”
夏二的妻子為治夫疾,就以試探的心理去解家求要人頭黃。誰知解三一聽臉色懼白,連連地說:“我沒有人頭黃!我沒有人頭黃……”
夏妻失望而歸,對老郎中說:“解三說他沒有人頭黃!”夏二一聽怔然如癡,許久了,突然倒頭睡去。夏二一睡三天三夜,像達到了某種心理平衡,竟奇跡般地好了。
可是,沒過幾日,解三竟也瘋了,而且比夏二瘋得還厲害,到處嚎叫:“我沒有人頭黃!我沒有人頭黃……”
解家人急忙請來那老郎中給解三瞧病,老郎中望著解三,讓人請來夏二,暗地安排了一番,然后讓夏二對懈三說:“你沒有人頭黃!”
不料解三一聽此言,更是驚恐,“忽”地掙脫了老郎中的手,邊跑邊喊:“我不是不給夏二治病,我壓根兒就沒人頭黃呀!”
老郎中望著瘋跑的解三,痛苦地搖搖頭,對解家人說:“解師傅的病沒救了,沒救了!”夏二覺得很惋惜,想想自己的所為,很是有點兒后怕!
幾年以后,解三被凍死野 外。解三死后,其子承父業,數年后翻蓋新房,扒舊屋的時候,扒出了那個人頭黃。解三之子只認得一般牛黃,卻不認得人頭黃為何物,便求夏二指教。夏二望著那人頭黃,面色冰冷,許久了才說:“是一塊普通的藥草,你留它沒用,放我這兒吧!”
解三之子把人頭黃送給了夏二。夏二后來用人頭黃救了許多人,分文不取,有求必應。這樣過了三十余年,夏二已年近八旬。臨終的時候,他喚過家人,從懷里取出那顆人頭黃,安排說:“這塊藥物,只可施舍,不可貪利!”
不料夏二死后,其子夏仲不守諾言,將人頭黃賣了,成了方圓幾十里的富戶。家中子女都因家中富有而不行正道,夏仲最后也因此懸梁自盡。
(有刪改)
(1)下列對小說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 )(5分)
A.解三比較聰明,知道瘦牛有牛黃,因此,平常買牛時不買肥牛,靠摘取牛黃出售發財,后來也因牛黃而瘋。
B.夏二聽到解三來借梯子,以為解三已知道自己到他家行竊,一連數日都心郁如鉛。良心的不安使他失智發瘋。
C.小說采用第三人稱的口吻敘述情節,融神態、動作、心理、語言描寫于一體,將人物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
D.小說構思巧妙,以“牛黃”為線索,通過人物對待人頭黃的不同態度,集中呈現了對社會不良現象的批判。
E.解三不肯拿人頭黃治夏二,一是不想泄露自己有寶的秘密,招來災禍;二是知道夏二到自己家偷過人頭黃。
(2)開頭一段在文中起到什么樣的作用?請簡要分析。(6分)
(3)小說中夏二這一形象有哪些特點?請簡要分析。(6分)
(4)這篇小說以“牛黃“為題,用意很深。請從主題思想、人物塑造方面選擇其一,結合全文,陳述你的觀點并分析。(8分)
【答案】
(1)DC(答D給3分,答C給2分,答E給1分,A.B不給分。)
(2)①介紹牛黃的相關知識,讓讀者對牛黃有個了解,(1分)又照應了標題;(1分)②突出了牛黃的功效、價值,暗示情節的發展與牛黃這一事物密切相關;(2分)③總起下文,為下文夏二見寶起歹意和解三怕人家知道自己有寶(或解三見病不救和最終不治)做鋪墊。(2分)
(3)①見寶起意,居心不良,看見解三有寶就想據為己有。②作繭自縛,自食苦果,因擔心解三知道自己企圖偷竊而終日不安,以致失智發瘋。③良心未泯,擔心解三之子識得人頭黃之價而不知其“害”,后來利用寶物為民治病,救贖靈魂。(每點2分)
(4)觀點一:使主題更加集中、深刻。(2分)小說通過敘述解、夏二家為一己之私害人害己的故事,(2分)以小見大,批判了社會上因財而迷失真與善的社會現象;(2分)揭示出行不義者終將自食其果的道理。(2分)
觀點二:使人物形象更加鮮明、突出。(2分)通過人物對待人頭黃這一稀世之珍的表現,刻畫了人物因貪財而迷失真與善的性格;(2分)通過解三不肯拿出人頭黃給夏二治病等情節,揭示了人物的自私;(2分)通過人物因人頭黃而最后導致的結果,表現了作者對世人貪財的批判。(2分)
【解析】
(1)試題分析:A項,不是每一頭瘦牛都有牛黃,解三也不是不買肥牛,只是多買瘦牛而已;B項,夏二發瘋不是因為良心的不安,而是以為解三知道自己到解三家偷竊而背上了沉重的心理負擔;E項,“知道夏二到自己家偷過人頭黃”不夠準確,解三未必知道 夏二到過自己家行竊。
考點: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2)試題分析:文章段落的作用要從內容和結構兩方面做答。結構上的作用,一般看段落所處的位置,如在開頭可考慮總領全文、引出下文、點題、引出話題、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調,設置懸念,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在中間可考慮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在結尾可考慮總結全文、首尾呼應、照應題目。
考點:把握文章結構。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3)試題分析:分析小說中的人物形象,人物形象的特點得從人物的言行概括,即注意描寫“夏二”的語言、動作、行為、心理的句子,從中概括答案。分析人物形象要防止戴高帽,任意拔高。再有分析不可單一化,人物性格是復雜的、多側面的,因此,不要只抓一點,不計其余,應多角度多側面地分析、概括。 最后要分條寫出 ,做到準確、簡潔、有條理。
考點:欣賞作品的形象。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4)試題分析:以“牛黃“為題的用意,其實就是以“牛黃為題的好處”,“主題思想、人物塑造方面”限定了答題的方向,注意答題思路,解答要規范,分條作答。
考點:賞析作品的內涵,領悟作品的藝術魅力。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