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高考文言文閱讀試題及答案
寧夏高考文言文閱讀原文
今徇南夷,朝夜郎,降羌僰,深入匈奴,燔其龍城,議者美之。此人臣之利,非天下之長策也。今中國外累于遠方之備,靡敝國家,非所以子民也。行無窮之欲,甘心快意,結怨于匈奴,非所以安邊也。禍挐③而不解,兵休而復起,近者愁苦,遠者驚取,非所以持久也。今天下鍛甲摩劍,矯箭控弦,轉輸軍糧,未見休時,此天下所共憂也。夫兵久而變起,事煩而慮生。上觀齊晉所以亡。公室卑削,六卿大盛也。今郡守之權非特六卿之重也,地幾千里非特閭巷之資也,甲兵器械非特棘矜之用也,以逢萬世之變,則不可勝諱也。
(節選自《漢書·嚴宣傳》,有刪改)
【注】①方丈:指方丈之食,極言肴饌之豐盛。②虡:jù,占代懸掛鐘或磐的架子兩旁的柱子。③挐:rù,紛亂。
寧夏高考文言文閱讀題目
9.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侈而無節,則不可贍 贍:充裕,足夠。
B飛芻挽粟以隨其后 挽:拉,牽引。
C.秦禍北構于胡,南掛于越 構:結,結怨。
D.今徇南夷,朝夜郎 徇:順從。曲從。
10.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是教民以侈也 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
B.自經于道樹,死者相望 州司臨門,急于星 火
C.夫兵久而變起,事煩而慮生 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D.今郡守之權非特六卿之重也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
11.以下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能體現嚴安深有遠慮的一項是
①故守一而不變者,未睹治之至也
②侈而無節,則不可贍,民離本而徼末 矣
③臣愿為民制度以防其淫,使貧富不相耀以和其心
④元元黎民得免于戰國,逢明天子,人人自以為更生
⑤此人臣之利,非天下之長策也
⑥近者愁苦,遠者驚駭,非所以持久也
A.①③④ B. ②⑤⑥ C.②④⑥ D.①③⑤
12.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嚴安開篇引用鄒子的話闡明政令教化應當順應時代發展,繼而批評了當下奢侈無度的 不良風氣,表達了自己匡正時弊的政治抱負。
B.嚴安認為強大的秦國不知變通,窮兵黷武,在北方討伐匈奴,在南方攻打百越,戰爭曠日持久,生靈涂炭,最終導致了秦王朝的滅亡。
C.嚴安認為朝廷頻繁對外用兵,雖然得到贊譽,卻只是滿足了當政者的欲望,讓臣子 獲得了名利,不會使邊防安定,不會使國家長治久安。
D.嚴安認為漢朝的郡守位高勢大,權傾一方,一旦天下發生變亂,就會出現無法控制 的局面,因此提出削弱郡守權力的建議,以加強中央集權。
13.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加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臣愿為民制度以防其淫,使貧富不相耀以和其心。 (3分)
(2)鄉使秦緩刑罰,簿賦斂,貴仁義,賤權利,化于海內,則世世必安矣。(4分)
(3)今中國外累于遠方之備,靡敞國家,非所以子民也。(3分)
寧夏高考文言文閱讀答案
9.答案:D
【解析】徇:使……順從。
10.答案:D
【解析】D、均為結構助詞,相當于“的”。A、①介詞,用;②連詞,相當于“而”。B、①介詞,在;②介詞,比。C、①連詞,表順承;②連詞,表修飾。
11.答案:B
【解析】在解答時,先要準確理解題干文句的含意,再推敲各選項文句所表達的內容是否與題干文句契合。一般要關注以下幾點①人物:誰,一個還是幾個;事件:什么事。觀點:主張什么;事理:說明什么。②指向:是思想性格還是行為特點。③角度:是全部表現(說明)還是沒有表現(說明)④范圍:是整個選文還是某個片段。
12.答案:D
【解析】“因此提出削弱郡太守權力的建議,以加強中央集權”與文意不符。
13.(1)答案:我希望給百姓制定法令制度來防止他們奢侈,使貧富差距不再顯現(或“使富人不再夸耀”),以此來使人們內心平和。
【解析】重點注意“制度”“淫”“和”的翻譯。注意:①關鍵詞與“大意”不重復扣分;②關鍵詞譯成近義詞也可;③“關鍵詞”翻譯從嚴,“大意”翻譯從寬。
(2)答案:假使秦朝放寬刑罰,減輕賦稅,崇尚仁義,輕視權勢和利益,在天下推行教化,那么秦朝的天下就一定世世代代安定。
【解析】重點注意“鄉”“薄”“賤”“化”的翻譯。注意:①關鍵詞與“大意”不重復扣分;②關鍵詞譯成近義詞也可;③“關鍵詞”翻譯從嚴,“大意”翻譯從寬。
(3)答案:現在國家在外被遠方的軍事防御牽累,使國家凋敝衰敗,這不是視民如子(或“愛護人民”)的做法啊。
【解析】重點注意“累”“靡敝”“子”的翻譯。注意:①關鍵詞與“大意”不重復扣分;②關鍵詞譯成近義詞也可;③“關鍵詞”翻譯從嚴,“大意”翻譯從寬。
寧夏高考文言文閱讀試題及答案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