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語文期中考試練習題(2)
第二卷(非選擇題 共114分)
四、古詩文閱讀(25分)
13.文言翻譯(9分)
將下面的文言文翻譯成現代漢語。(共9分)
①嫗,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撫之甚厚。 (3分)
譯文:
②吾兒,久不見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3分)
譯文:
③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3分)
譯文:
14.補寫出下面各句的空缺部分。(共8分,每空1分)
①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 ,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勸學》)
②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 , ,如是而已。(《師說》)
③彼童子之師, ,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師說》)
④____________,______;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左傳·燭之武退秦師》)⑤ ,鳥倦飛而知還。(陶潛《歸去來兮辭》)
⑥三人行,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
⑦木欣欣以向榮, 《歸去來兮辭》
⑧ ,熟讀深思子自知。東坡《送安敦落第詩》
15.閱讀下面這首明代詩歌,回答問題。(8分)
又寄升庵①
黃峨
懶把音書寄日邊, 別離經歲又經年。
郎君自是②無歸計,何處青山不杜鵑。
[注]①升庵:詩人黃峨的丈夫楊慎,他因直言進諫,被遣戍云南永昌縣。在兩地分居期間,黃蛾經常寫詩作詞,寄慰丈夫。②自是:自然是,應該是。
(1)本詩題為“又寄升庵”,開頭卻是一個“懶”字,這樣寫是否矛盾?為什么?(4分)
答:
(2)結合詩歌第三、四句分析:這首詩表達了女詩人怎樣的內心世界?(4分)
答:
梁祝傳說在千百年的流傳過程中,被作為真實的事件附會于多個不同的地區,而梁祝也便兼有了多種不同的戶籍。就目前來看,全國至少有梁祝墓9座,梁祝讀書處6個。不久前浙江、河南、江蘇、山東等四省六市的梁祝申遺代表共同簽署了《梁祝申遺寧波共識》。梁祝傳說已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選自2006年3月23日《人民日報•海外版》,有刪改)
7.下列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概念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非物質文化遺產相對于可傳承的物質遺產而言,是一種無形遺產。
B.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那些能代表民族文化認同,且瀕于失傳或正在失傳的文化表現形式。
C.非物質文化遺產必須是指各民族獨特的傳統杰出工藝及非文字形式的藝術等文化表現形式。
D.我國擁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由于受到越來越大的沖擊,故而急需保護。
8.對于“梁祝文化”,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初唐梁載言的《十道四蕃志》完整地記載了梁祝同冢、死后化蝶的故事情節,是記載梁祝傳說的最早文獻。
B.梁祝傳說的柔美的藝術形式反映了江南百姓的審美心理特點。
C.梁祝傳說在民間廣為流傳,產生了鼓詞、故事、歌謠、傳奇、木魚書、戲劇、曲藝、音樂等藝術形式。
D.梁祝傳說情節奇麗,梁祝“化蝶”運用浪漫主義手法表現了當地百姓對于忠貞愛情的追求。
9.根據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斷正確的一項是
A.非物質文化遺產由于受現代化的沖擊,那些依靠口授和行為傳承的文化遺產正在不斷消失。
B.梁山伯實有其人,原為浙江省寧波鄞縣縣令,因辛勞過度而病死,終年21歲,并未婚配,這些記載還有待于專家進一步考證。
C.梁祝兼有多種不同的戶籍,但本文作者認為從現存較早也較完整的《義忠王廟記》來看,梁山伯的立廟應源于鄞州。
D.梁祝傳說是中國最具輻射力的口頭和非物質文化藝術,已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三、文言文閱讀 (9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10~12小題
項脊軒,舊南閣子也。室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塵泥滲漉,雨澤下注;每移案,顧視無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過午已昏。余稍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墻__,以當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雜植蘭桂竹木于庭,舊時欄楯,亦遂增勝。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簌有聲;而庭階寂寂,小鳥時來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墻,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先是,庭中通南北為一。迨諸父異爨,內外多置小門,墻往往而是。東犬 西吠,客逾庖而宴,雞棲于廳。庭中始為籬,已為墻,凡再變矣。家有老嫗, 嘗居于此。嫗,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撫之甚厚。室西連于中閨,先妣嘗 一至,嫗每謂余曰:“某所,而母立于茲。”嫗又曰:“汝姊在吾懷,呱呱而 泣;娘以指叩門扉曰:‘兒寒乎?欲食乎?’吾從板外相為應答。”語未畢, 余泣,嫗亦泣。余自束發讀書軒中,一日,大母過余曰:“吾兒,久不見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比去,以手闔門,自語曰:“吾家讀書 久不效,兒之成,則可待乎!”頃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 間執此以朝,他日汝當用之!”瞻顧遺跡,如在昨日,令人長號不自禁。
10.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項脊軒,舊南閣子也 舊:原來的
B.庭中始為籬,已為墻,凡再變矣 再:第二次
C.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洞然 :明亮的樣子
D.嫗每謂余曰 每:時常
11.以下六句話分為四組,全都表現“多可喜”之情的一組是( )
①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②又雜植蘭桂竹木于庭,舊時欄楯,亦遂增勝。
③室僅方丈,可容一人居。
④每移案,顧視無可置者。
⑤庭階寂寂,小鳥時來啄食,人至不去。
⑥瞻顧遺跡,如在昨日
A.②⑤⑥ B.①④⑤ C.①②⑤ D.③④⑥
12. 下列對文章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第一段文字敘述了項脊軒修葺前后的不同變化,以寫景為主,字里行間傾注著作者的深情。
B.“小鳥時來啄食”與“三五之夜”的描寫,表現了作者年輕時在這里讀書生活怡然自得的情趣。
C.第一段運用了描寫、敘述、議論、抒情相結合的手法。
D.第三段作者回憶母親和祖母的往事,于回憶中隱含著作者的懷念以及對光陰易逝懷才不遇、有負親所望的感慨,是“悲”的深化。
第二卷(非選擇題 共114分)
四、古詩文閱讀(25分)
13.文言翻譯(9分)
將下面的文言文翻譯成現代漢語。(共9分)
①嫗,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撫之甚厚。 (3分)
譯文:
②吾兒,久不見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3分)
譯文:
③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3分)
譯文:
14.補寫出下面各句的空缺部分。(共8分,每空1分)
①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 ,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勸學》)
②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 , ,如是而已。(《師說》)
③彼童子之師, ,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師說》)
④____________,______;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左傳·燭之武退秦師》)⑤ ,鳥倦飛而知還。(陶潛《歸去來兮辭》)
⑥三人行,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
⑦木欣欣以向榮, 《歸去來兮辭》
⑧ ,熟讀深思子自知。東坡《送安敦落第詩》
15.閱讀下面這首明代詩歌,回答問題。(8分)
又寄升庵①
黃峨
懶把音書寄日邊, 別離經歲又經年。
郎君自是②無歸計,何處青山不杜鵑。
[注]①升庵:詩人黃峨的丈夫楊慎,他因直言進諫,被遣戍云南永昌縣。在兩地分居期間,黃蛾經常寫詩作詞,寄慰丈夫。②自是:自然是,應該是。
(1)本詩題為“又寄升庵”,開頭卻是一個“懶”字,這樣寫是否矛盾?為什么?(4分)
答:
(2)結合詩歌第三、四句分析:這首詩表達了女詩人怎樣的內心世界?(4分)
答:
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及答案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