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高考文言文閱讀真題答案
四川高考文言文閱讀原文:
初,履祥既見王柏,首問為學之方,柏告以必先立志,且舉先儒之言:居敬以持其志,立志以定其本,志立乎事物之表,敬行乎事物之內,此為學之大方也。及見何基,基謂之曰:“會之屢言賢者之賢,理欲之分,便當自今始。”會之,蓋柏字也。當時議者以為基之清介純實似尹和靜,柏之高明剛正似謝上蔡,履祥則親得之二氏,而并充于己者也。
履祥居仁山之下,學者因稱為仁山先生。大德中卒。元統初,里人吳師道為國子博士,移書學官,祠履祥于鄉學。至正中,賜謚文安。
四川高考文言文閱讀題目: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知向濂洛之學 向:崇尚
B.造詣益遂 遂:精深
C.履祥傾貲營購 貲:錢財
D.勒為一書 勒:鐫刻
2.下列各句中,加點詞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項是
A.然負其經濟之略 余嘉其能行古道
B.歷歷可據以行 使工以藥淬之
C.且舉先儒之言 且貳于楚也
D.履祥則親得之二氏 徒慕君之高義也
3.把文言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1)平居獨處,終日儼然;至與物接,則盎然和懌。(4分)
(2)凡所引書,輒加訓釋,以裁正其義,多儒先所未發。(4分)
4.文言文中,傳主金履祥是怎樣為學與為人的?請簡要概括。(5分)
5.用斜線(/)給下面的短文斷句。(限劃9處)(4分)
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論語•堯曰》)
四川高考文言文閱讀題答案:
1.【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的能力,能力層級為B(理解)。文言實詞最好根據上下文,代入原文解讀。D.應為“編撰”。此句寫金履祥編撰《通鑒前編》的情況,因此“鐫刻”的解釋不當。
2.【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層級為B(理解)。四個對照句分別出自高中教材《師說》《荊軻刺秦王》《燭之武退秦師》《廉頗藺相如列傳》。可用代入法判定每組中加點字詞的意義和用法是否相同。C且:連詞,并且。A.其:代詞,這些/代詞,他。B.以:介詞,憑借/介詞,用,拿。D.之:代詞,這些,指何基、王柏的品性/助詞,的。
3.(8分)(1)(他)平時單獨居處,整天嚴肅莊重;至于待人接物,和人交往,則(熱情)洋溢和樂喜悅。(4分)
(2)凡是引用的書籍,總是加上注解,用來裁定訂正他們的意義,有許多先儒所沒有闡發的(內容)。(4分)
【解析】本題考查“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層級為B(理解)。翻譯一定要直譯為主,要有得分點意識,即抓住句子中的通假字、活用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特殊句式等知識點。得分點:(1)儼然:嚴肅莊重的樣子;物接:待人接物,和人交往;和懌:和樂喜悅。(2)訓釋:注釋,解釋;裁正:裁定、訂正;發:闡發。
4.(5分)
敏而好學,誨人不倦;嚴謹治學,敢于創新;憂國而獻良策;助人而不居功;立志為本,知行合一。
【解析】本題考查“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層級為C(分析綜合)。題目要求從“為學”與“為人”兩個層面回答。第①④段集中寫金履祥“為學”,關鍵字詞有“敏睿”“益自策勵”“講貫益密,造詣益邃”“諄切無倦”“不足以傳信”“多儒先所未發”等。他的“為人”集中在第③⑤段,關鍵字詞有“尤篤于分義”“志立乎事物之表,敬行乎事物之內”等。
5.(4分)
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理解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層級為B級。
【解析】斷句的前提是讀懂大意。標志詞“乎”是句末語氣詞,后面要斷開;“利之”“勞之”后面要斷開;三個“無……”構成排比,要斷開。“可……而……之又……”反復了兩次,屬于對舉,可根據上下文意思斷開。
原文標點: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君子無眾寡,無大小,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
原文翻譯:讓百姓們去做對他們有利的事,這不就是對百姓有利而不掏自己的腰包嘛!選擇可以讓百姓勞作的時間和事情讓百姓去做。這又有誰會怨恨呢?自己要追求仁德便得到了仁,又還有什么可貪的呢?君子對人,無論多少,勢力大小,都不怠慢他們,這不就是莊重而不傲慢嗎?君子衣冠整齊,目不斜視,使人見了就讓人生敬畏之心,這不也是威嚴而不兇猛嗎?
四川高考文言文閱讀真題答案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