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墟之美閱讀題答案
廢墟之美閱讀原文:
廢墟的美學價值及品位的提升,另一個重要進程是18世紀末、19世紀初的浪漫主義運動。這一歷史時期,歐洲工業化運動的弊端已開始顯現出來,加上啟蒙運動中提出的“返歸自然”的主張,這些都在浪漫主義運動中引起強烈的反響。一些浪漫派作家厭惡工業化的喧囂,緬懷中世紀的田園生活和情調,創作中喜好遠古的題材,追求神奇和神秘,愛好廢墟的景象。歐洲常見的古堡遺址很符合他們的審美理想。
第三股推動力量是1820年愛琴海米羅島上的女性雕塑阿弗洛狄忒,即“斷臂維納斯”的發現。這尊被認為世界上最美的女性雕塑,多少人想復原她的雙臂姿勢都以失敗告終。“斷臂維納斯”也由此作為殘缺美的經典永遠定格,為廢墟的殘缺美進入美學殿堂提供了有力的依據,使保護廢墟遺址成為一種文化行為。
有位外國作家在觀賞希臘衛城廢墟的時候,發出這樣的驚嘆:“那種想象的喜悅,不是所謂的空想的詩,而是悟性的陶醉。”我國有作家旅歐時也興發類似的驚嘆:“看到一座古堡廢墟聳立在多瑙河畔,就像看到了600年前塞爾維亞人的智慧和力量。”美學家朱光潛說:“年代的久遠常常使一種最尋常的物體也具有一種美。”那些遙遠年代創造的宏偉的宮殿、陵寢、廟宇、城墻、古橋、古塔等,包含著前人非凡的智慧和巨大的辛勞,不管它毀于兵燹還是天災,都會引起人們的痛惜,撫殘體以思整體,產生心靈的震撼和共鳴,而這種震撼和共鳴就是一個審美的過程。
一見殘破的廢墟就覺得礙眼,不惜工本修葺一新,這在某種意義上是缺乏文化素養的表現。重修偉大的長城廢墟這一“石頭的史詩”,修了一段又一段,然后把這些新長城當作旅游點,吸引游人來看這假古董,這是對國民文物意識的嚴重誤導!殊不知這種以假亂真的做法,對那些稍有文物意識的游客來說是倒胃口的。筆者曾多次陪同來自各地的朋友游覽長城,人家往往事先就提出要求:“可不要領我們去看新的長城哦!”一次我陪兩對外國夫婦游覽司馬臺長城,起初我也不知道它是“修舊如舊”過的,以為是被歲月特赦了的。直到走完最后一個完好的崗樓時,眼前突然出現亂石滿地的殘破的長城遺跡。大家不約而同喊了起來:“長城在這里呢!”不顧一切地攀爬了起來。不難理解,人家要瞻仰和領悟的是那盡管殘破,卻帶著歲月滄桑,因而能喚起“悟性的陶醉”的偉大長城廢墟,而不是任何用錢就能換來的嶄新建筑。
聯系近年來重修圓明園的呼聲,特別是上世紀90年代以來無數大拆大建事件,不難看出,關于廢墟美的意識在有些人那里還是“○”!
廢墟之美閱讀題目:
1.下列對文章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兩項是(4分)
A.作者寫作本文的目的之一是糾正《現代漢語詞典》中對“廢墟”這一語詞的錯誤理解。
B.中國的長城廢墟中凝聚歲月滄桑,如同希臘衛城廢墟一樣,給人一種“悟性的陶醉”。
C.廢墟遺存往往透露著前人的非凡智慧和巨大辛勞,從而帶給后人以心靈的震撼和共鳴。
D.對廢墟的認知事關國人審美意識的改進,也有利于“修舊如舊”文物保護觀念的普及。
E.文章既蘊含著歷史感興,也滲透了現實關懷,表達了作者對提升民族文化素質的熱望。
2.通讀全文,用一句話簡要表述作者所理解的“廢墟”。(3分)
3.文章勾勒了歐洲自近代以來理解“廢墟”過程中的三個重要歷史節點,請分別概括三個節點中人們對“廢墟”的不同審美感悟。(6分)
4.本文認為,已成廢墟的圓明園遺址不應重修。你是否同意這種意見,說明你的理由。(5分)
廢墟之美閱讀答案:
1.(4分)A D
2.(3分)
指含有歷史文化信息、具有文物價值和美學內涵的建筑遺存。
3.(6分)
(文藝復興時期)人們從廢墟中引發了思古的幽情和創造的熱情,生成了殘缺美意識。
(浪漫主義運動階段)人們在廢墟中寄托了緬懷田園,喜好遠古,追求神奇和神秘的審美理想。
(1820年“斷臂維納斯”的發現)使人們深化了對廢墟殘缺美的認識。
看完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