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人憂天》全文及翻譯
先秦:佚名
杞國有人憂天地崩墜,身亡所寄,廢寢食者。
又有憂彼之所憂者,因往曉之,曰:“天,積氣耳,亡處亡氣。若屈伸呼吸,終日在天中行止,奈何憂崩墜乎?”
其人曰:“天果積氣,日月星宿,不當墜邪?”
曉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積氣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墜,亦不能有所中傷。”
其人曰:“奈地壞何?”
曉者曰:“地積塊耳,充塞四虛,亡處亡塊。若躇步跐蹈,終日在地上行止,奈何憂其壞?”
其人舍然大喜,曉之者亦舍然大喜。
《杞人憂天》翻譯
杞國有個人擔憂天會塌地會陷,自己無處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覺,吃不下飯。
又有一個為他的憂愁而擔心的人,就去開導他,說:“天不過是積聚的氣體罷了,沒有哪個地方沒有空氣的。你一舉一動,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動,怎么還擔心天會塌下來呢?”
那個人說:“天如果是氣體,日月星辰不就會墜落下來了嗎?”
開導他的人說:“日月星辰也是空氣中發光的東西,即使掉下來,也不會傷害什么。”
那個人又說:“那地壞了又怎么辦呢?”
開導他的人說:“大地是土塊堆積成的罷了,填滿了四處,沒有什么地方是沒有土塊的。你行走跳躍,整天都在地上活動,怎么還擔心會陷下去呢?”
經過這個人一解釋,那個杞國人放下心來,很高興;開導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興。
客觀意義
這則寓言的客觀意義是值得重視的,它反映了當時自然科學在宇宙形成理論上的成果,所謂“積氣”、“積塊”、“日月星宿亦積氣中有光耀者”等見解,其辯證思維水平之高,是令人膺服的。
詞句注釋
⑴杞:春秋時期國名,在今河南杞縣。
⑵崩墜:崩塌,墜落。
⑶身亡(wú)所寄:沒有地方存身。亡,同“無”。寄,依附,依托。
⑷又有憂彼之所憂者:又有一個為他的憂愁而擔心的人。之,的。憂,憂愁、擔心。
⑸曉:開導。
⑹若:你。屈伸:身體四肢的活動。
⑺終日在天中行止:整天在天空氣體里活動。行止,行動和停留。
⑻果:如果。
⑼日月星宿(xiù)不當墜邪:日月星辰不就會墜落下來了嗎?星宿,泛指星辰。
⑽只使:即使。
⑾中(zhòng)傷:打中擊傷。
⑿奈地壞何:那地壞了(又)怎么辦呢?
⒀地積塊耳:大地是土塊堆積成的罷了。
⒁四虛:四方。
⒂躇(chú)步跐(cǐ)蹈:泛指人的站立行走。躇,立;步,行;跐,踩;蹈,跳。
⒃行止:行動和停止。
⒄奈何:為什么。
⒅舍然:釋然,舍棄心事的樣子。
典故
古代杞國有個人總是擔心天會塌下來,自己無處存身,于是便吃不下飯,也睡不著覺,每天活在焦慮中。然后就有人去開導他,說:“天不過是積聚的氣體罷了,沒有哪個地方是沒有空氣的。你的一舉一動,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動,怎么還擔心天會塌下來呢?”經過這個人一解釋,那個杞國人才放下心來。人們常用“杞人憂天”這個成語來形容不必要的無根據的憂慮。但是如果從積極方面看待杞人憂天的話,則是一種積極發現生活中的問題,并且勤于探究的良好表現。
杞人憂天的故事
公元前611年,楚國遇上嚴重災荒,餓死不少百姓,楚莊王在韜光養晦“三年不鳴、不飛”。楚之四鄰乘其危難群起攻楚。庸國國君遂起兵東進,并率領南蠻附庸各國的軍隊會聚到選(今枝江)大舉伐楚,楚國危在旦夕。
楚莊王火速派使者聯合巴國、秦國從腹背攻打庸國。公元前611年,楚與秦、巴三國聯軍大舉破庸,庸都方城四面楚歌,遂為三國所滅,楚王實現了“一鳴驚人”的壯志。
時間來到了唐代。
陸象先是唐朝一個很有氣量的人。
當時太平公主專權,宰相蕭至忠、岑義等大臣都投靠她,只有象先潔身自好,從不去巴結。先天二年,太平公主事發被殺,蕭至忠等被誅。受這件事牽連的人很多,象先暗中化解,救了許多人,那些人事后都不知道。
先天三年,象先出任劍南道按察使,一個司馬勸象先說:“希望明公采取些杖罰來樹立威名。要不然,恐怕沒人會聽我們的。”象先說:“當政的人講理就可以了,何必要講嚴刑呢?這不是寬厚人的所為。”
六年,象先出任蒲州刺史。吏民有罪了,大多開導教育一番,就放了。錄事對象先說:“明公您不鞭打他們,哪里有威風!”象先說:“人情都差不多的,難道他們不明白我的話?如果要用刑,我看應該先從你開始。”錄事慚愧地退了下去。象先常常說:“天下本來無事,都是人自己給自己找麻煩,才將事情越弄越糟(庸人自擾)。如果在開始就能清醒這一點,事情就簡單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