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我所欲也原文賞析與知識點
魚我所欲也原文 |
魚我所欲也翻譯 |
魚我所欲也知識點 |
語文的學習方法 |
古詩文鑒賞題五種情感 |
魚我所欲也原文
返回目錄
魚我所欲也翻譯
魚是我所喜愛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愛的,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都得到的話,那么我就只好放棄魚而選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愛的,義也是我所喜愛的,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都得到的話,那么我就只好放棄生命而選取大義了。生命是我所喜愛的,但我所喜愛的還有勝過生命的東西,所以我不做茍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厭惡的,但我所厭惡的還有超過死亡的東西,所以有的災禍我不躲避。如果人們所喜愛的東西沒有超過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夠用來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樣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們所厭惡的東西沒有超過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夠用來逃避災難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采用呢?采用某種手段就能夠活命,可是有的人卻不肯采用;采用某種手段就能夠躲避災難,可是有的人卻不肯采用。由此可見,他們所喜愛的有比生命更寶貴的東西;他們所厭惡的,有比死亡更嚴重的東西。不僅賢人有這種本性,人人都有,不過賢人能夠不喪失罷了。
一碗飯,一碗湯,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會餓死??墒禽p蔑地。呵斥著給別人吃,過路的饑民也不肯接受;用腳踢著給別人吃,乞丐也因輕視而不愿意接受。
對于豐厚的俸祿如果不分辨是否合乎禮儀就接受了。那么,豐厚的俸祿對我有什么好處呢?是為了住宅的華麗,妻妾的侍奉和熟識的窮困的人感激我嗎?以前,寧死也不愿接受,現在,為了住宅的華麗卻接受了;以前,寧死也不愿接受,現在,為了妻妾的侍奉卻接受了;以前,寧死也不愿接受,現在,為了熟識的窮困的人感激我卻接受了。這種做法不是可以停止了嗎?這樣做就叫做失去了本性。
返回目錄
魚我所欲也知識點
(一)通假字
1.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躲避。2.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辯:通“辨”,辨別。
3.所識窮乏者得我與。得:通“德”,恩惠,在本課是感激之意。與:通“歟”,語氣詞。
4.鄉為生死而不受。鄉:通“向”,從前。
(二)要明確
1.二者不可得兼:同時得到。2.故患有所不辟也:禍患,災難。3.賢者能勿喪耳:不丟掉。4.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如使:假如;甚:超過。5.萬鐘則不辯禮儀而受之:高官厚祿。
6.萬鐘于我何加焉:有什么益處。7.蹴爾而與之:用腳踢。8.妻妾之奉:侍奉。
9.是亦不可以已乎:停止,放棄。10.此之謂失其本心:本性,天性。
返回目錄
語文的學習方法
我國古代學者十分重視知識積累的作用。戰國時期的學者荀子在《勸學》一文中告誡人們: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唐代的韓愈說:俱收并蓄,待用無遺。(《進學解》)。宋代的蘇軾則主張:博觀約取,厚積薄發。(《雜說》)可見積累對語文學習多么重要。從高考語文優勝者的實踐來看,積累也確實重要。一位高考狀元在談到自己的語文學習經驗時說:語文學習是慢功,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點點滴滴的語文知識,就如一粒粒的黃沙,今天積一粒,明天積一粒,就會聚沙成塔。他的高分來自高中三年苦心經營的積累。積累也是高考應試的需要。一個高中生,必須首先做好知識積累。
積累的主要途徑有四個:一是摘抄,二是背誦,三是記憶,四是訓練。
積累的方法有三種:一是單元積累法,二是考點積累法,三是易混點積累法。
積累的內容主要包括下列幾個方面:
(一)積累字音、字形、詞語、成語的意義和用法。
一是要養成勤、詞典的習慣。一個高中生,從語文學習的角度來看,至少要有兩本詞典:一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的《現代漢語詞典》;二上商務書館的《古代漢語常用字字典》。最好能是同時擁有《同義詞辨析詞典》和《漢語成語詞典》。經常翻檢,培養對漢字的認讀,正確書寫和使用的能力。
二是善于對易混字音、字形和同義的詞語、成語進行搜集整理:包括教材注釋中提到的字、詞;分考點訓練的資料中的列舉的字詞;綜合訓練試卷中出現的字詞等。
三是掌握詞語搭配、感情色彩、語體色彩等辨析同義詞的方法。
(二)積累文言實詞
1.詞的古今異義。著重掌握詞語古今意義的變化,有的詞義擴大了,有的詞義縮小了,還有的詞義轉移了。如人災,絕食者千余家句中,絕食作斷絕糧食講,與今天的絕食意義完全不同。
2.一詞多義。文言中詞的多義現象非常普遍,一個詞往往少則有幾個義項,多則有十幾個義項,在學習時要隨時總結,不斷深化。
3.詞類的活用。古漢語有些實詞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臨時具有某種語法 功能,并且臨時改變了詞性,有的還改變了讀音。
4、偏義復詞。偏義復詞就是一個詞由兩個意義相近、相對或相反的語素構成,其中只有一個語素表示意義,另一個語素不表示意義,只作陪襯。
5、通假字。通假字是指應該用甲字,而使用時卻借用與其意義毫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代替它,乙字是甲字的通假字。
(三)積累古詩文名篇。
(四)積累名言、警句、典故、故事、精彩篇段。
返回目錄
古詩文鑒賞題五種情感
1.人生志向,包括建功立業的渴望,壯志難酬的悲嘆,宦海沉浮或仕途失意的苦悶,潔身自好的追求,寄情山水、歸隱田園之志等。
2.憂國傷時,包括揭露統治者的昏庸腐朽,表現山河淪喪的痛苦,反映邊塞征戰的壯烈,憂慮百姓離亂,擔心民族命運,感嘆昔盛今衰等。
3.人生感受,包括傷春悲秋,嘆息人生短暫、韶光易逝,感傷世事多變,抒寫告慰平生的喜悅等。
4.思鄉懷人,包括羈旅愁思,思念親友,邊關思鄉,閨中感懷等。
5.送別感懷,如依依不舍,情深意長,坦陳心志等。
返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