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物理第二輪復習方法及策略
高考物理第二輪復習方法及策略
由于理綜高考中物理試題數量有限,不可能覆蓋高中的全部內容,但重點內容、主干知識一定會考。如力學中的牛頓運動定律、動量守恒定理、功和能的關系、萬有引力定律和勻速圓周運動、力的平衡、振動和波等;電學中的靜電場的場強與電勢、帶電粒子在電場或磁場中的運動、電磁感應與交流電等。高考中,對重點概念、規律的考查,特別強調其在具體問題中的應用。因此,對同一知識點的能力考查會不斷翻新變化,比如今年以理解能力的形式考,明年可能以推理能力或綜合分析能力的形式考,或以不同的情景或不同的角度設問考查。例如:質點的運動學和動力學知識,不僅在力學中是主要內容,在熱學和電磁學中也有廣泛的應用;能量守恒的觀點、功和能的關系貫穿了物理的始終,從力學到原子物理都要應用這個規律分析解決問題。如有可能,同學們應把這些內容加以整理。如果覺得單從理論上整理應用起來不方便的話,可根據手中現有的近幾年高考試題及今年各地區模擬試題進行歸類整理,從中發現共同的部分,總結規律。從一定程度上講,善于概括、歸納,并且認真去做整理工作的人,能夠在二輪復習中學得更好,有較大的提高和突破。
構造模型,以圖像突破難點
復習中有許多模型需要我們細心地揣摩。例如常見理想化模型:質點、勻速直線運動、平拋運動、單擺、彈簧振子、彈性碰撞、輕繩、輕桿、輕彈簧、理想氣體、理想變壓器……復習時,同學們應著重理解各種理想化模型的特點,掌握規律。圖像在表述物理規律或現象時更是直接明了,而近年來高考對圖像要求也越來越多,越來越高。對于圖像,同學們應從四個方面去細心揣摩:(1)坐標軸的物理意義;(2)斜率的物理意義;(3)截距的物理意義;(4)曲線與坐標軸所圍面積的物理意義。另外,圖像也包括分析某個物理問題畫出的過程分析草圖。很多高考題若能畫草圖分析,方程就在圖中。可以將原來散見于力學、熱學、電學、光學等章節的圖像,如v-t圖、p-v圖、U-I圖、F-S圖、T2/4-L圖、Ek-v圖等進行對比分析,再將這些零散的知識點綜合起來,從圖像的縱軸、橫軸的含義,截距,斜率,曲直,所圍面積等諸多方面全方位認識圖像的物理意義,這樣對難點知識的掌握程度和應用能力會有大幅度提高。
在第二輪復習中,將歷屆高考中經常出現的考點和熱點圖像題,平時作業或考試中經常出錯的圖像題,以及帶有普遍性的模型、圖像知識疑點題,作為專題進行訓練,仔細地揣摩,可做到有的放矢,強化高考熱點,使自己的薄弱環節得到強化訓練,同時也增強了觸類旁通、知識遷移的能力。同時,要學會畫圖,把作物理過程分析的圖像作為建立關系、列方程的依據。要注意畫圖、看圖和建立方程之間的聯系,爭取最終能從靜態圖中聯想到動態變化的過程,由動態圖中能看到瞬時的狀態圖景。
善于思維,把握內部聯系
把握知識的內部聯系也是能力突破的需要。例如:復習力學知識時,要了解受力分析和運動學是整個力學的基礎,而運動定律則將原因(力)和效果(加速度)聯系起來,為解決力學問題提供了完整的方法,曲線運動和振動部分屬于運動定律的應用。動量和機械能則從空間的觀念開辟了解決力學問題的另外兩條途徑,提供了求解系統問題、守恒問題等的更為簡便的方法。有了這樣的分析,整個力學知識就不再是孤立和零碎的,而是研究運動和力的關系的有機整體。
力和運動的關系、做功和能量變化的關系是物理學中的骨干知識,可以考查的內容特別多,而且形式多變、深淺多變,是年年重點考查的內容。要想在分析和解決問題時能自覺地運用這兩種關系,則需要深刻地理解力決定的是物體的加速度,力和速度之間沒有直接的因果關系。做功過程是不同形式能量的轉化過程:合外力對物體做的功等于物體動能的變化量;保守力做功等于相應的勢能的減少量;一對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做功的代數和等于系統的動能與其他形式能量的轉化量。這兩個關系一個是從矢量的角度分析物體的運動規律,一個是從標量的角度分析不同形式能量之間相互轉化的規律。在復習中,應想到這些知識是如何應用在解題中的,解決具體問題時又用了哪些概念、公式和方法,要培養自己的聯想、變通能力,并試想:題目是否還有其他求解途徑?與其他題是否有相似之處?此題還可做哪些變化?即一題多解、多題同解及一題多變,讓知識和能力結合起來。第二輪復習時若能經常進行這類聯想,就能更好地把握知識的內部聯系。
高考物理沖刺復習注意事項
協調看書和練習的關系
沖刺復習一般以適應性練習為主,模擬題、仿真題接踵而來,大家可能無暇顧及看書,加上前期復習也多半脫離課本,與復習資料為伴。這種只練少看書,甚至不看書的情況,必然會出現知識“盲點”從而留下復習的遺憾:會做的題重復做,使智力降低;不會做的題反復做,使信心受損。所以,一定要協調看書與練習的關系。
我們要重視“回歸”,從練的空隙中騰出時間看書,主要認真看教科書,仔細研讀《考試手冊》。道理很簡單,教材是藍本,是依托,許多試題均源于書本,高于書本。通過看教材,再次明確哪些是重點主干知識,就概念的內涵和外延進行橫向和縱向比較,突出個性,抓住規律,不留知識盲點。當然,時間緊迫,再通讀一遍沒有必要,要有選擇性地看:(1)概念、規律理解不深不透的,容易混淆的章節內容要看;(2)練習中經常出錯的知識點所涉及的內容要看;(3)知識間綜合的相關內容要聯系起來看。
《考試手冊》,一則它是命題的依據,再則可了解考什么、怎么考、考多難,主要看考試內容、能力要求、難中易試題樣本等,《考試手冊》出現了微妙變化的部分要斟酌著看。
從而不再復習已刪去的內容,注意新增的內容,了解調整的內容,使復習更貼近高考實際。
控制基礎與提高的關系
備考復習中的練習是必要的,也是必須的,但練習要有度。如果臨考前還拼命做一些難度較大的提高題,只會失得其反。所以,我們要嚴格控制基礎與提高的關系,堅持以基礎題為主,保證基礎題不失分。
《考試手冊》中明確規定了難、中、易試題的比例為3:5:2(或2:6:2),看出中檔題和容易題(即基礎題)占八成。真正拉開檔次的是基礎題,可見基礎題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當然,為了擴大知識面,更透徹理解、掌握基本概念和規律,對應關注與高科技信息相關的內容。
大家都知道,提高題(一般綜合性較強)就知識而言,也往往還是一些基礎的知識演變串連而成。就分析問題的方法而言,也往往從基本的受力分析、過程分析、狀態分析、能量分析、臨界分析、圖象分析等途徑入手。
高考特別重視思維過程的分析,盡管試題不拘于教學大綱,但仍遵循教學大綱,不會超大綱,不必心有余悸,踏踏實實地抓基礎,把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扎實地復習好、掌握好,對于過分繁難的或技巧性很強的試題,不要過多消耗精力。
擺正知識與能力的關系
高考命題原則是:考查知識的同時側重考查能力。我們應理解為知識是能力的基礎,能力是知識的積淀與升華,能力必須與相應的知識為載體,而不能片面地理解成能力是首位的,更不能脫離知識孤立地談能力,克服“能力強,就是水平高”,的偏見。
我們在知識與能力的關系問題上,往往對能力的權重過高,導致與考生談能力問題,他們總覺得望而生畏,其實能力無時無刻地滲透在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譬如:審題、解剖物理模型、分析物理過程、作研究對象的圖像與圖示、聯立物理方程的運算、對設計性實驗的操作與思考等都密切聯系物理學科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綜合能力、運用數學工具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和實驗能力。所以,我們首先要培養基礎知識的運用能力,其次要培養理論聯系實際的運用能力,要用知識來驅動能力。
看過“高考物理第二輪復習方法及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