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歷史的復習注意點
建議大家可以針對當時所復習的知識,選擇相應的高考題或模擬題進行練習,主要目的還是夯實基礎,將知識點逐個擊破。學有余力的同學也可以做一些高考真題的選擇題,不要太在意錯了多少,把錯的題目搞清楚,并收集起來慢慢消化防止再錯就行了,至于文字表述題,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每天做一些,大家可能會覺得耗時太多,根本不可能完成,其實這里面有一個竅門,那就是做大題時大家只要用幾個字寫出自己想到的答題要點就可以了,重點是對照答案后掌握題目的答題邏輯,找出自己遺漏的要點,并加以記憶。
高考歷史必考知識點
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
1.興中會的成立:1894年,孫中山在檀香山創立中國第一個革命團體——興中會。
2.同盟會的成立:1905年同盟會在東京召開成立大會。
3.“辛亥革命”;1911年,革命黨人在武昌發動起義,取得勝利,史稱“辛亥革命”。
4.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的成立: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宣告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正式成立。
5.《臨時約法》: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的性質,體現了資產階級的革命性和民主性,具有重大的進步意義。
6.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宣統帝下詔退位,結束了中國最后一個封建王朝的統治。
7.袁世凱竊取辛亥革命果實:袁世凱在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臨時政府遷往北京,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落入了袁世凱的手中。
高考歷史基礎知識點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
一、歷史背景:(1)辛亥革命__了封建君主專制統治,建立了民國,為中國資本主義發展掃除了一些障礙。國民族資產階級受到鼓舞,于是紛紛組織各種實業團體,競相提倡實業,興起了興辦工業的浪潮。這是中國民族工業能在這時期發展的內因。(2)一戰期間,歐洲列強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對華輸出的資本和商品有所減少,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條件(外因)。(3)辛亥革命前后,群眾的反帝愛國斗爭有力地推動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二、民族工業短暫的春天(時間:1912—1919年)
1、發展概況——時間:一戰期間。發展最快的行業:紡織業和面粉業,其他工業也有不同程度發展。兩大社會思潮:民主共和和實業救國。代表性的實業家:張謇、周學熙、榮宗敬、榮德生。主要工業:紡織業和面粉業。兩大思潮:“實業救國”和民主共和。代表人物:張謇、周學熙、榮宗敬、榮德生。“發展”是指建廠數和資本額而言。“短暫”,是指好景不長。就在這一短暫發展時期,日、美并未放松對華經濟掠奪,所以中國民族工業并未完全擺脫帝國主義的束縛。
2、主要特征:半殖民地半封建
(1)行業分布上:民族資本主義工業主要集中于輕工業,以紡織、食品工業為主。工業基礎極為薄弱,沒有形成完整的獨立的工業體系,在資金、技術、設備以至原材料方面,不得不在很大程度上依賴外國。
(2)與外國資本比較:民族資產階級所經營的工業,規模狹小,經營分散,技術設備落后,力量十分薄弱,受到外國資本的控制
(3)與封建經濟比較: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和封建勢力仍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自然經濟仍然占絕對優勢,嚴重束縛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3、結果:大戰結束后,列強卷土重來,中國民族工業很快簫條下去。
三、無產階級的壯大:辛亥革命后,隨著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工人人數也有很大發展。無產階級的壯大,為以后中國由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化,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提供了階級基礎。
高考歷史知識點歸納
國民革命運動的發展
一、北伐軍勝利進軍:(1)目的:__帝國主義,__軍閥統治,統一中國。(2)北伐對象: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3)方針:先打吳佩孚,后打孫傳芳,再打張作霖。(4)北伐概況:1926年7月開始北伐,在兩湖、江西和閩浙三個戰場作戰,兩湖是主戰場。汀泗橋戰役、賀勝橋戰役、攻克武昌。打敗吳、孫主力,到達長江流域,1927年初,國民政府遷都武漢。武漢國民政府繼續北伐,武漢北伐軍與馮玉祥部隊會師鄭州;南京北伐軍占領徐州。(5)北伐戰爭勝利進軍的原因:第一、國共兩黨團結合作,制定了正確的北伐方針。第二、北伐軍得到了廣大工農群眾的大力支持。第三、北伐軍廣大將士作戰英勇,尤其是共產黨員起了先鋒模范作用。(葉挺的獨立團,為第四軍贏得了“鐵軍”的稱號)。第四、馮玉祥的配合、蘇聯的幫助和北洋軍閥內部矛盾分化。
二、工農革命運動的蓬勃發展:(1)北伐戰爭與工農運動的關系:北伐戰爭得到了工農運動的大力支持;北伐戰爭的勝利又推動了工農運動的蓬勃高漲。(2)工人運動的高漲:湘贛兩省工人成立了總工會,組織了工人糾察隊。陳獨秀、周恩來領導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取得勝利,寫下了中國工運光輝的一頁。(3)湘鄂贛的農村__:湘鄂贛三省都成立了省農民協會,尤其湖南的農__動發展最為迅猛(毛澤東的《湖南農__動考察報告》)。
三、漢口、九江人民收回英租界:(1)原因:命北伐勝利進軍和工農運動的高漲,動搖了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基礎。帝國主義公開干涉中國革命,英國制造萬縣慘案(四川)、一三慘案(漢口)、南京慘案(直接原因)。(2)收回漢口和九江英租界:“一三慘案”發生后,各地紛紛舉行反英大__,形成了全國范圍的反帝斗爭。武漢政府支持人民的革命斗爭。1927年2月,收回漢口九江英租界協定先后簽字。這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第一次從帝國主義手中收回一些被侵略的權益。
高考歷史知識點總結
明清時期的文化
明清科技發展特點:傳統科技世界,集大成科學巨著相繼問世;帶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啟蒙思想產生;市民文學興起(戲劇、小說);古典科技進入總結時期,官方組織編纂大型圖書成就突出;西學東漸。
一、明朝科學巨匠和巨著:①、李時珍:《本草綱目》,藥物學,東方醫藥巨典。②、徐光啟:《農政全書》,建立了比較完整的農學體系,還介紹西方水利技術。③、徐霞客:《徐霞客游記》,地理巨著,對石灰巖溶蝕地貌的記述早于歐洲約兩個世紀。④、宋應星:《天工開物》,明代農業、手工業技術,收錄外來技術。“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
二、進步的思想家(明清理學心學相繼占統治地位,早期反封建的民主思潮也出現。出現原因是商品經濟發展,封建制度衰落。)——⑴、李贄:指責儒家經典;否認孔子權威;揭露道家虛偽。是反封建的思想先驅;反映資本主義萌芽時代的要求,具有民主性。⑵、黃宗羲:君主專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倡法治,反對人治;提出“工商皆本”主張;對晚清民主思潮的興起有一定影響。⑶、顧炎武:強調經世致用,《天下郡國利病書》反對君主專制,“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踏實學風。⑷、王夫之:①唯物主義思想家,他認為“氣”是物質實體,“理”是客觀規律,提出“氣者,理之依也”和“天下惟器”。②他還提出“靜即含動,動不舍靜”,即運動是絕對的樸素辯證法思想;③提出政治上要“趨時更新”。
三、明清小說:《三國演義》:羅貫中,元末明初,最早長篇歷史小說。《水滸傳》:施耐庵,元末明初,最早農民起義題材長篇小說。《西游記》吳承恩,明,浪漫神話小說。《紅樓夢》:曹雪芹、高鶚,清,批判封建,古代秀小說。《儒林外史》:吳敬梓,清,揭露科舉腐敗、諷刺小說。《聊齋志異》蒲松齡,清,借神怪批判封建、文言短篇。
四、類書、叢書的編纂:
1、類書:①《永樂大典》明成祖,解縉;②《古今圖書集成》,清,現存的類書。
2、叢書:《四庫全書》乾隆,紀昀;叢書。
五、西學東漸:
1、開始:A16世紀后期,意大利,利瑪竇北京傳教;
2、特點:尊重中國文化,傳教與宣傳科學結合。
3、交流:西方天文、數學、地理、繪畫、音樂等傳入;中國儒學、道教傳出。
4、積極引進:徐光啟等開明士大夫,積極引進西學,與傳教士合譯科技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