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歷史的復習注意事項
1根據時間點來記憶
歷史課本的編撰,通常都是根據時間順序來呈現的,當然這也是人類歷史發展的順序,必須先掌握前面的知識,才知道為什么這樣發展。因此,根據時間點來加深對歷史事件、知識點的記憶不失為一個好辦法。例如:唐宋元明清不同的朝代,可以將所有的皇帝按照時間順序進行整理,包括每個皇帝在位期間,發生了什么大事,有什么歷史意義,以及對后面歷史有什么影響等,一環扣一環,應該能更好的幫你理順該階段的歷史知識點。
2通過對比來加深記憶
對于文科學生而言,中國古代史應該不算最難的,畢竟它離我們時間很遠,有許多東西都無法進行驗證,而近現代史、世界史就不一樣了。這距離我們時間不過兩三百年,也是我們必須銘記的一段歷史,無論它是怎樣的,都不應該忽視。為了更好的進行記憶,可以采用對比的方法來進行記憶。
高考歷史知識點歸納
從內外服聯盟到封邦建國
1、公元前2070年建立
2、古代中國的第一個國家政權
3、政治制度的特點:出現了凌駕于全社會之上的公共權力
(公共權力——國家機器,一般指歷法、行政、司法等國家和社會公共機構行使的權力,具備了國家的基本特征)
二、商代
1、公元前16__年建立
2、主要政治制度:內外服制度 (內服指商王直接統治的地區;外服是附屬國管轄的地區)
3、商朝政治制度的特點(政權特點):
①以商部族為中心的內外服聯盟
②彌漫著神權色彩(與文化上甲骨文相聯系)
③商王對附屬國的控制力有限(具體內容:要求了解)
各附屬國基本保持原有的社會結構
除對商承擔應盡的義務外,有很大的自主權,有的附屬國經常與商處于戰爭狀態。
三、西周
1、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
2、基本政治制度:分封制(政治)、宗法制(家族血緣)、禮樂制度(維護分封、宗法制度的工具)
(1)分封制
目的:為了鞏固周王朝的統治(“封建親戚,以藩屏周”)
內容:①將土地和人民授予同姓親族、姻親功臣、殷商降族和古國后代,讓他們建立諸侯國,保衛周王室
②各諸侯國必須承認周王權威,承擔義務(與商代相比,臣屬關系更加明確)
③層層分封
作用:①周人勢力范圍不斷擴大
②形成了“周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平民”的等級序列,確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
(2)宗法制
目的:鞏固分封制形成的統治秩序,解決貴族之間在權力、財產和土地繼承上的矛盾
內容:大宗小宗制、嫡長子繼承制
(大宗:在宗法制度下,由嫡長子傳宗繼統,這個系統被稱為大宗;
小宗:嫡長子的同母弟或者是庶母兄弟是小宗。大宗和小宗的關系是相對的。)
特點:①嫡長子繼承制(核心、特點)
②雙重關系(血緣關系和政治關系)
實質:血緣關系和政治關系相結合
作用:①保證了貴族“世卿世祿”( 貴族不僅世襲土地和人口,而且還世襲職務和待遇)
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內部紛爭,強化王權。(與原始筆記有所改動)
(3)禮樂制度 是西周的等級名分制度,是維護宗法分封制的工具。
高考歷史知識點總結
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
一、春秋時期
政治特征:宗法分封制受到破壞,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衰落
1、根本原因: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鐵制農具和牛耕的使用使井田制逐步瓦解)
2、表現:①小宗取代大宗的現象發生 ②諸侯不斷擅自進行分封 ③強大諸侯國發動兼并戰爭
二、戰國時期
1、各國紛紛進行變法
2、商鞅變法使秦國強大,為統一創造了條件
3、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六國
三、秦朝
(中央集權制度在秦朝確立,以后中國的封建社會就是中央集權制度的強化過程)
基本政治制度:中央集權制度
(一)中央集權制度的內容:
1、皇帝制度
特點:①皇權至上(皇帝將立法、司法、行政、軍事權力全部攬于自己手中)
②帝位終身制和皇位世襲制
2、三公九卿制(中央官職)
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①職能:丞相是“百官之首”,輔佐皇帝處理全國政務;御史大夫負責監察百官;太尉協助皇帝管理軍務。
②相互關系:互相配合、互相牽制。
九卿:三公以下的中央政府官職
3、郡縣制(地方)
特征:①郡縣官吏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襲(與西周分封制的根本區別)
②縣以下設鄉、里、什伍
(二)中央集權制度的根本特征:權力高度集中
(三)中央集權制度的作用:徹底打破了傳統的貴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國古代大一統王朝制度的基礎,對此后__多年的中國政治和社會產生了重大影響。
高考歷史基礎知識點
1.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國歷第一個王朝是夏;我國的早期國家政治制度起源于夏朝:
2.原始社會后期禪讓制被王位世襲制所取代。
3.為了進行有效的統治,周朝在政治上實行分封制。西周宗法制的特點是嫡長子繼承制。
分封制與宗法制的關系是互為表里,相輔相成。
4.柳宗元的《封建論》說“夏、商、周、漢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文中的“封建”的含義是分封制。
5.保證了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也有利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的是宗法制。
6.秦朝是中國歷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秦始皇首創的皇帝制度,是中國封建專制制度的重特征。在中央設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個官職。
7.唐朝時,掌握草擬、審議和行政的職能分別是中書省、門下省和尚書省。
8.宋朝和元朝行政機構分別是中書門下省和中書省。
9.元朝時,統領宗教事務和管轄西藏地區的機構是宣政院。為管理邊遠地區設置宣慰司。
10.明太祖(皇帝)時,中國的宰相制度從此被廢除。
11.雍正帝時設置軍機處,標志著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了頂峰。
12.古代中國農業生產的主要組織方式是以家庭為單位從事生產勞動。古代中國農業生產的主要特點是形成精耕細作的農業生產體系。
13.牛耕是我國農業技術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
14.春秋戰國和秦漢時期,使用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耕作方式是壟作法。
15.古代中國手工業的三種主要經營形態分別是官營手工業、民營手工業、家庭營手工業。
16.明清時期,蘇州和杭州是最的絲織業中心。
17.“商人”最早出自于商朝。
18.我國最早的銀行雛形是柜坊。世界上最早的紙幣是北宋發行的“交子”。
19.元代時,泉州被外國旅行家譽為世界第一大港。清代時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只廣州一處對外通商。
20.唐朝時,專管對外貿易的機構稱為市舶使。宋代時,在邊境設置與少數民族貿易場所稱為榷場。中國最早的商標是宋代山東濟南劉家功夫針。
高考歷史重點知識點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背景
1、經濟基礎:資本主義經濟的興起和發展—根本原因__海外貿易和掠奪、圈地運動為資本主義發展積累了資本。
2、階級基礎: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形成
3、政治統治:都鐸王朝的統治 ——客觀上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和資產階級的壯大
(1)在資本主義發展的早期階段,資產階級由于力量弱小,還需要依靠封建王朝的保護來發展。
(2)措施 加強________統治:進行宗教改革,建立英國國教教會
鼓勵工商業和海外掠奪,增強英國實力 __16世紀末,打敗西班牙,開始確立海上霸權
(3)影響:客觀上有利于資本主義的發展
4、直接原因:斯圖亞特王朝的________統治
(1)時間:17世紀初開始 (2)表現:厲行君主________,觸犯資產階級利益;實行宗教________,迫害清教徒。
(3)結果:遭到資產階級的反對,政局日趨緊張,終于導致1640年爆發資產階級革命。
二、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1、議會中反對派的形成:
(1)組成:資產階級和新貴族
(2)斗爭:利用議會有通過征稅法案的權力進行斗爭
(1629年被解散) __英國議會的出現和權力
2、導火線:蘇格蘭人民起義
(1)時間:1638年
(2)原因:查理一世的宗教迫害
3、革命爆發的標志:1640年議會的召開
(1)議會的召開:1640年查理一世為籌措軍費、征收新稅而重開
(2)議會中的斗爭:反對派拒絕征稅法案,而且提出要求限制王權
(3)意義:標志著資產階級利用議會合法的斗爭形式進行的革命開始了。
4、革命的經過(1640—1688年)
①開始:1642年國王查理一世挑起
(1)內戰 ②概況 議會軍與克倫威爾的崛起
決定性戰役:納西比戰役和馬斯頓荒原戰役
③結果:內戰結束,國王被俘;1649年1月,國王被處死。
(2)共和國的建立與克倫威爾的軍事__統治
①共和國的建立
A.措施:對內武力維護統治,發展工商業,宗教上厲行清教法
②克倫威爾軍事__統治 規;對外征服愛爾蘭,進行英荷戰爭,維護英國海外貿易的利益
B.1653年底,就任“護國主”,成為軍事__者
(3)斯圖亞特王朝復辟和“光榮革命”
①斯圖亞特王朝復辟 A.原因: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為了鞏固克倫威爾死后混亂的政局
B.概況 1660年,查理二世即位復辟與反攻倒算
英國政壇分化,形成政黨——輝格黨與托利黨(代表利益)
詹姆士二世的統治:企圖恢復天主教,引起反對
A.原因;詹姆士二世的統治
②“光榮革命” B.概況:1688年,輝格黨和部分托利黨人發動政變,邀請荷蘭執政威廉夫婦入主英國;1699年初,兩人即位。
C.意義:標志著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完成
5、英國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
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為了限制王權,在議會中通過一系列法案,其中影響最為深遠的是1689年通過的《權力法案》,以明確條文限制國王的權力,約束國王的活動。后來,議會權力逐漸超過國王,國王處于“統而不治”的地位,君主立憲制在英國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
__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經過:
議會斗爭→內戰→共和國建立→克倫威爾的軍事__統治→斯圖亞特王朝的復辟→光榮革命
三、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意義
(1)________了封建________的君主制,確立了君主立憲制;
(2)為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政治經濟制度的建立,開辟了道路;
(3)對世界產生了廣泛的影響,標志著一個新的歷史時期(資產階級革命的時代)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