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歷史高效備考的方法
專題式復習、強化學科內知識體系的綜合
專題復習不應再注重知識結構的先后次序,應該本著問題的提出、分析和解決的思路,去尋找所需要的、有用的方法和技能;本著解決問題的目的,將知識進行必要的拆分、加工和重組。一是細化成小專題,二是加強對專題中知識的因果關系的分析,而不只是簡單的把知識歸納在一起。三是加強橫向拓寬,突出空間的延伸。在專題復習時,首先應從討論問題的思維主線入手,從全新的、應用的角度進行思考,如從利于政治地理學科的結合及利于綜合的思路和途徑,形成不同于基礎復習的思維方式,即分析的思維主線;專題思維主線可從以下三方面分析:
1、歷史問題的現實思考。對現實與社會影響較大的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的思考。如關于全球化、區域化、一體化的思考,關于近代化探索的思考等。
2、現實問題的歷史反思。用歷史的視角分析社會現象,看待現實問題,明確自身的責任。如對日本帝國主義的反思,對中美關系及美國對外政策的演變等。
3、政治地理問題的歷史交融。三科知識的有機結合,如環境問題、人口問題、水利工程問題等。其次,進入主題內容分析,按照上述分析的思維主線進行縱向的橫向的歸納分析訓練。
高考歷史復習方法
1.確定在一定的時間段里對教材的復習遍次,再根據每冊教材內容的多少確定每天對三本教材的復習量(即每天復習多少頁)。
2.針對中國古代史內容相對較少,而中國近現代史、世界近現代史的內容較多且理論性較強;在固定的50分鐘時間里,安排中國古代史的復習時間可用10分鐘,另兩本教材各用20分鐘,再根據每天所規定每本教材的復習時間、所要復習的量來確定每天每本教材要復習多少頁。
3.在《中國近現代史》《世界近現代史》上冊復習完后,再復習這兩本教材的下冊,每天所用時間、復習量、方法與上冊相同。但此時《中國古代史》已經復習了一遍,是否還要接著再復習?答案是肯定的。因為《中國古代史》的史實記憶相對較多,而中國近現代史、世界近現代史側重于理解,因此中國古代史的復習遍次應多一些,且每天分配的時間只有10分鐘,要記住并理解其內容也應多看。
針對歷史考試的趨勢復習的時候要注意:
1.必須全面復習??荚噧热莞采w考綱范圍的每一時段,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世界近現代史等。由于政治史內容分值高,應作為復習的重點。
2.在具備掌握歷史知識的基礎上,加強能力的培養和訓練,通過剪報、閱讀、摘記、寫概要等方法擴大知識面,拓寬視野,開闊思路,提高文字表述能力。
3、聯系時政熱點,提煉分析,以歷史知識、觀點為基礎,使熱點和歷史知識之間做到有機的聯系。
高考歷史重點知識點
一、北洋軍閥統治的建立:①、標志:1912年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②、性質:封建軍閥統治(地主和買辦聯合專政的專制政權)。袁世凱及其以后的北洋軍閥的統治是代表大地主、大買辦(大資產階級)利益的,這個政府對內鎮壓革命,對外投靠帝國主義,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反動政府。
二、袁世凱專權——政治:破壞《臨時約法》,控制內閣。軍事:加強北洋軍,削弱革命軍。外交:袁世凱“善后”大借款是以鹽稅、海關稅為抵押,金額是2500萬英鎊。主要用于內戰,鎮壓國民黨人。
三、二次革命
1、原因:(1)宋教仁改組國民黨(同盟會改組國民黨的目的一是通過改組,聯合中間力量,造成中國第一大黨,以奪取國會中多數席位,建立以國民黨為中心的內閣。二是企圖通過民主手段建立責任內閣,以保障《臨時約法》的實施,把中國政治納入資產階級共和制的軌道),成為國會第一大黨。(2)“宋教仁案”。1913年,袁世凱派人刺殺宋教仁,決定武力鎮壓國民黨。(3)袁世凱大量舉借外債,用于擴大個人勢力。
2、過程:袁世凱在1913年罷免江西、安徽、廣東三省都督,然后派兵南下,江西都督李烈鈞在湖口誓師討袁。隨后,江蘇、廣東、安徽等省相繼獨立,這就是“二次革命”。
3、性質:二次革命是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反對袁世凱建立專制__、保衛民主共和制的一次武裝斗爭,是辛亥革命的繼續。
4、失敗原因:國民黨力量渙散,袁世凱力量強大。
高考歷史知識點梳理
一、歷史背景:(1)辛亥革命__了封建君主專制統治,建立了民國,為中國資本主義發展掃除了一些障礙。國民族資產階級受到鼓舞,于是紛紛組織各種實業團體,競相提倡實業,興起了興辦工業的浪潮。這是中國民族工業能在這時期發展的內因。(2)一戰期間,歐洲列強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對華輸出的資本和商品有所減少,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條件(外因)。(3)辛亥革命前后,群眾的反帝愛國斗爭有力地推動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二、民族工業短暫的春天(時間:1912—1919年)
1、發展概況——時間:一戰期間。發展最快的行業:紡織業和面粉業,其他工業也有不同程度發展。兩大社會思潮:民主共和和實業救國。代表性的實業家:張謇、周學熙、榮宗敬、榮德生。主要工業:紡織業和面粉業。兩大思潮:“實業救國”和民主共和。代表人物:張謇、周學熙、榮宗敬、榮德生。“發展”是指建廠數和資本額而言。“短暫”,是指好景不長。就在這一短暫發展時期,日、美并未放松對華經濟掠奪,所以中國民族工業并未完全擺脫帝國主義的束縛。
2、主要特征:半殖民地半封建
(1)行業分布上:民族資本主義工業主要集中于輕工業,以紡織、食品工業為主。工業基礎極為薄弱,沒有形成完整的獨立的工業體系,在資金、技術、設備以至原材料方面,不得不在很大程度上依賴外國。
(2)與外國資本比較:民族資產階級所經營的工業,規模狹小,經營分散,技術設備落后,力量十分薄弱,受到外國資本的控制
(3)與封建經濟比較: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和封建勢力仍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自然經濟仍然占絕對優勢,嚴重束縛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3、結果:大戰結束后,列強卷土重來,中國民族工業很快簫條下去。
三、無產階級的壯大:辛亥革命后,隨著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工人人數也有很大發展。無產階級的壯大,為以后中國由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化,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提供了階級基礎。
高考歷史基礎知識點
1.大戰在歐洲爆發的標志;“敦刻爾克大撤退”;《三國同盟條約》的簽訂。
1)1939年9月1日,德國以“閃擊戰”突襲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歐洲爆發。
2)1940年,德軍繞過馬其諾防線,包圍英、法軍隊主力,30余萬英法聯軍成功撤退到英國,保存了有生力量,史稱“敦刻爾克大撤退”。
3)1940年9月27日,德、意、日三國在柏林簽署以共同軍事行動為核心的《三國同盟條約》。
2.不列顛之戰:
法國敗降后,__試圖同英國達成和解,以騰出西線兵力,轉戰蘇聯。英國首相丘吉爾加以拒絕。1940年8月,__下令空襲英國本土,史稱“不列顛之戰”。不列顛之戰是二戰歷時最長、規模的空戰。英國借助新發明的“雷達”成功抵御了德軍的狂轟亂炸,英國人的民族斗志被激揚,德國對英登陸作戰最終未能實施。
3.蘇德戰爭爆發的時間;莫斯科保衛戰:
1941年6月22日,德國兵分三路向蘇聯發動全面進攻,蘇德戰爭爆發。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粉碎了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宣告了__“閃擊戰”的破產。
4.珍珠港事件爆發的時間及后果:
1941年12月7日,日本聯合艦隊突襲美國在太平洋上的海軍基地珍珠港,美軍損失慘重。珍珠港事件揭開了太平洋戰爭的序幕。日本隨即向美、英宣戰。同日,美、英向日宣戰,以后,荷蘭、加拿大等近20個國家相繼對日宣戰。四天后,德、意與美國相互宣戰。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戰進一步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