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代史知識點復習
2.過程及內容:
⑴14世紀起源意大利,16世紀傳播到歐洲其他地區。
⑵核心內容:人文主義。
⑶表現:追求現實幸福,反對禁欲苦行,提倡理性、科學,追求知識。
3.主要代表:
⑴文學領域:
①但丁(文藝復興的先驅,《神曲》)
②彼得拉克(人文主義之父,《歌集》)
③薄伽丘(《十日談》)
⑵藝術領域:
①達芬奇(1452—1519);
②拉斐爾(1483—1520);
③米開朗基羅(1475—1564)。
⑶莎士比亞:16世紀的英國代表。
4.評價:
⑴挑戰了天主教會權威,推動了宗教改革的到來。
⑵為新航路開辟提供了精神動力。
⑶解放了人的思想,促進了近代科學發展。
⑷過分追求物質享受。
世界近代史知識點:新航路的開辟
1.根源:15世紀前后,西歐商品經濟發展,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2.過程:
⑴1487年,葡萄牙王室支持下迪亞士達到“好望角”。
⑵1497—1498年,葡萄牙支持下,達伽馬到達印度。
⑶1492年,西班牙支持下,哥倫布到達美洲。
⑷1519年,西班牙王室支持下,麥哲倫完成環球航行。
3.影響:
⑴“商業革命”和“價格革命。
⑵封建主義的衰落和資本主義的興起。
⑶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市場開始形成,世界一體化開始啟動。
世界近代史知識點:殖民擴張及影響
1.荷蘭殖民擴張:
⑴特點:
①造船業發達,有“海上馬車夫之稱”
②1602年,荷蘭東印度公司成立,資金雄厚,且有政府做后盾。
⑵殖民活動:
①在非洲奪取好望角。
②在亞洲,于印度沿海建立殖民據點,奪取馬六甲和錫蘭,侵入印度尼西亞,一度占領中國臺灣。
③在美洲,建立以新阿姆斯特丹為中心的殖民地。
2.★英國的殖民擴張:
⑴特點:
①“海盜國家”;
②黑奴貿易;
③成立東印度公司,獲得政府支持。
⑵殖民活動:
①1651年《航海條例》
②英荷戰爭1652—1674;
③英法七年戰爭1754—1763;
④18世紀中期,確立世界殖民霸權,號稱“日不落帝國”。
3.殖民擴張的影響:
⑴提供了資本原始積累;
⑵拓展了海外市場;
⑶帶來沉重災難。
世界近代史知識點:宗教改革
1.改革背景:
⑴資本主義的發展;
⑵文藝復興解放了思想;
⑶天主教會的反動統治。
2.過程內容:
⑴1517年,馬丁路德發表“九十五條論綱”,主張“信仰即可得救”。
⑵除路德派外,還有加爾文教、英國國教(《最高治權法案》1534)等,統稱為“新教”。
3.意義:
⑴進一步打破了對教會的迷信,
⑵人文主義進一步發展。
⑶促進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
⑷促進民族國家形成。
世界近代史知識點:近代自然科學出現和初步發展
1.背景:文藝復興運動解放了人的思想
2.近代科學特點:重觀察和實驗,具有嚴密邏輯體系。
3.代表人物:
⑴哥白尼1543《天體運行論》,提出“太陽中心說”;
⑵伽利略(1564—164;①自由落體定律②近代自然科學的開創者。
⑶牛頓:
①1687《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
②提出牛頓三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
③近代自然科學的集大成者。
世界近代史知識點:啟蒙運動
1.背景:
⑴17、18世紀,自然科學取得很大發展。
⑵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
⑶專制王權和天主教會推行專制主義和蒙昧主義。
2.思想主張:
⑴核心:理性。
⑵具體內容:
①提倡科學和民主、自由、平等,
②反對專制、愚昧。
3.過程及代表人物:
⑴初期出現于英國:
①霍布斯:《利維坦》,反對君權神授,但不反對君主專制。
②洛克:《政府論》,君權民授,分權學說。
⑵高潮在法國:
①伏爾泰:《哲學通信》和《路易十四時代》,提倡君主立憲,但又贊成實行“開明專制”
②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提出“三權分立”學說,
③盧梭,《社會契約論》,“天賦人權”和“人民主權”說。
④康德:啟蒙運動的總結者;提出人就是人,而不是達到任何目的的工具,但同時堅持人要自律。
4.影響:
⑴推動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到來。
⑵為資產階級政體提供理論框架和支持。
世界近代史知識點:近代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1.英國君主立憲政體的曲折確立:
⑴議會與國王的矛盾:
①1215年,貴族、教會領袖、市民迫使英王約翰簽署《大憲章》以限制王權。
②1628年,議會通過《權利請愿書》,反對英王查理一世專制。
③1641年,長期議會通過《大抗議書》,譴責封建主義的罪行。
④1642年,查理一世宣布討伐議會,英國內戰爆發。
⑵克倫威爾與護國政體:
①1644年,克倫威爾指揮馬斯頓荒原戰役,大敗王軍
②1645年,在納西比戰役中擊潰王軍主力。
③1649年1月,處死查理一世,5月,成立英吉利共和國。
④1653克倫威爾解散議會。12月,就任“護國主”。1658年因病去世。
⑶斯圖亞特王朝復辟:1660年,查理二世復辟,其弟詹姆士一世,倒行逆施,激化矛盾。
★⑷光榮革命:
①1688年,議會迎立瑪麗和威廉分別為英國女王和國王。史稱“光榮革命”。
②1689年《權利法案》確立議會主權。
★⑸責任內閣制的形成:
①1721——1742年,沃爾波兒經常主持內閣會議,成為實際上的第一任首相。
②但是,19世紀初,英國國王有時還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選任首相和內閣大臣。
③到了19世紀中期,隨著選舉權的逐步擴大和兩黨制的發展,責任內閣制最終確立。
★⑹責任內閣制的內涵:
①國王:國家元首,但我實權。
②內閣:由議會產生,對議會負責。
③首相:內閣首腦,議會多數黨領袖擔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