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史必背考點
一、解放軍的戰略反攻
1、條件——可能性:①解放軍粉碎敵人的全面進攻和重點進攻,國民黨優勢逐漸喪失。敵我雙方力量對比發生了很大變化;②國統區民主運動的開展,國民黨反動派陷入孤立;③解放區土改的進行。必要性:戰略進攻可以減輕陜北和山東戰場的壓力,減輕解放區的物質消耗。
2、任務:①主力部隊向外線(國統區)進軍,進行戰略進攻;②部分內線部隊與國民黨軍隊作戰,屬于戰略防御性質。
3、基本情況——⑴、主攻方向:中原地區(其一、當時國民黨軍隊主力正在重點進攻陜北和山東解放區,在中原地區的防守力量薄弱,兵力空虛;其二、中原地區的戰略位置十分重要,可西扼武漢,東下南京,出擊中原可直接威脅敵人統治的中心)。 ⑵、時間:1947年6月底。 概況:①劉伯承、鄧小平率晉冀魯豫解放軍主力躍進大別山。②陳賡、謝富治率晉冀魯豫解放軍一部挺進豫陜鄂邊區。③陳毅、粟裕率華東解放軍主力進攻豫皖蘇地區。 ⑶、其他解放區轉入反攻:聶榮臻指揮華北解放軍解放石家莊。林彪、羅榮桓指揮東北解放軍解放了東北廣大地區。彭德懷、賀龍領導西北解放軍收復了延安。
4、戰略反攻的意義:對扭轉戰局起了決定性作用,也是人民解放戰爭走向勝利的轉折點。也是蔣介石反動統治由發展走向滅亡的轉折點;是帝國主義在中國近百年統治由發展走向滅亡的轉折點。
二、戰略決戰的勝利
1、中國共產黨將東北戰場作為決戰首選戰場的主要因素:解放戰爭進入第三年,國共雙方的力量對比進一步發展變化,戰略決戰的時機已經成熟。而東北戰場又成了形勢最有利的戰場。(1)當時東北的國民黨軍隊只困守在幾個大城市,整體上處于被包圍的態勢。解放軍后方鞏固,物質力量雄厚。(2)從東北的地理位置看,北鄰蘇聯、朝鮮等國,通往華北的通道一旦被卡死,國民黨軍隊即成被包圍之勢,很難逃脫。(3)首戰東北戰場,一旦成功,還可以為全國解放戰爭的勝利提供一個穩定的后方,東北解放軍可以揮師南下,配合其他戰場作戰,而東北雄厚的工業基礎可支援全國。
2、三大戰役——遼沈戰役:1948.9~1948.11林彪、羅榮桓指揮東北解放軍;特點是先取錦州,關門打狗。淮海戰役:1948.11~1949.1中原解放軍和華東解放軍;特點是中間突破,分割殲滅。平津戰役:1948.11~1949.1東北解放軍和華北解放軍。特點是先取兩頭,后取中間,和平解放北平。
3、三大戰役勝利的意義:基本上消滅了國民黨軍隊的主力,為解放全中國奠定了基礎。
4、三大戰役勝利的原因:(1)、以毛澤東為首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2)、廣大人民解放軍的英勇作戰;(3)、國統區中共地下黨和人民群眾的積極配合;(4)、解放區人民從人力、物力、財力上的大力支援。最后再次強調三大戰役的勝利是人民戰爭的偉大勝利。
中國近代史必背考點: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
一、“將革命進行到底”
1、中共七屆二中全會——背景:人民解放戰爭即將取得全面勝利。時間地點:1949年春河北西柏坡村。主要內容:黨的工作重心必須由鄉村轉移到城市。以恢復和發展生產力為一切工作的中心;提出促進革命取得全國勝利的方針;規定了革命勝利以后黨在政治、經濟、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規定了中國由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由新民主主義社會轉變為社會主義社會的總任務;告誡共產黨人,要警惕資產階級“糖衣炮彈”的襲擊。意義:解決了革命勝利以后,中國由新民主主義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轉變的重大問題。
2、國共北平和談——國民黨:企圖用假和平作緩兵之計,與共產黨劃長江而治。中共:為迅速結束戰爭,實現國內和平,減少人民災難。國共和談:中共代表團以周恩來為首席代表。?國民政府代表團以張治中為首席代表。結果:雙方達成《國內和平協定》最后修正案。但南京國民政府于4月20日拒絕在和平協定上簽字。國民黨假和談的騙局被徹底揭穿。
3、南京國民政府的覆滅——1949年4月21日,渡江戰役開始,人民解放軍從江蘇江陰到江西湖口,分三路渡江作戰。4月23日,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國民政府覆滅。
二、人民解放戰爭迅速取勝的原因——(1)從國民黨方面說:政治孤立,失去民心;軍隊厭戰,士氣低落;貪官橫行,統治腐敗;美援斷絕,蔣桂分裂。 (2)從中共方面說:有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有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理論指導,走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發展的道路;有一支人民的革命軍隊,堅持武裝斗爭;組成最廣泛的革命統一戰線;有人民群眾的積極支持。
中國近代史必背考點: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外交
一、建國初期的外交
1、建國初期的國際環境:①資本主義世界體系被嚴重削弱。②社會主義越出一個國家的范圍,形成一個世界體系。③亞洲、非洲、拉丁美洲人民的民族解放運動日益高漲。④中國人民革命的勝利,沖破了帝國主義的東方戰線。這一時期國際關系新特點: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大陣營的對立和斗爭。
2、新中國的外交政策——新中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原因:舊中國沒有獨立自主的外交,在國際上沒有地位,受盡帝國主義凌辱;新中國成立時,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國家采取了政治上孤立,經濟上封鎖,軍事上包圍的敵視政策,妄圖將新生的政權扼殺在搖籃里;新中國成立時,社會主義已形成一個世界體系,社會主義陣營擴大,這些為新中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創造了有利的國際環境。
3、建國初期外交政策的基本方針:①“另起爐灶”。②“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③“一邊倒”(中國政府堅定地站在社會主義陣營一邊是新中國外交政策的特點)。④團結世界各國人民。
4、外交成就:①在建國的第一年就與蘇聯等17個國家正式建立外交關系,1950年中蘇簽訂《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促進了中國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有利于打破帝國主義孤立封鎖中國的政策。②1953年周恩來接見印度代表團時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互相尊重領土主權、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惠、和平共處),成為解決國與國之間問題的基本準則,標志我國外交政策的成熟。③1954年中國第一次以世界上五大國的地位參加了日內瓦國際會議。④1955年參加亞非會議,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了會議圓滿成功,加強了我國與同亞非各國的聯系,擴大了影響,提高了地位。
二、對外關系的重大發展
1、關鍵在于中美關系的緩和: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中美在上海簽訂了《中美聯合公報》,標志中美二十多年對抗的結束,兩國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兩國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
2、成就:⑴1971年10月,第26屆聯大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權利及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席位。⑵中美關系從走向正常化到建交(1979年)。⑶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中日邦交正常化。⑷國際上掀起了與中國建交的熱潮,從而打破了50年代以來美國孤立遏制中國所形成的外交僵局。⑸毛澤東依據國際形勢的變化提出“三個世界”理論:指出中國是發展中國家,屬于第三世界,中國在外交上支持第三世界國家,反對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和霸權主義,促進了第三世界間的團結與合作。
三、中國新時期的外交方針
1、調整的原因:國際形勢發展的需要;國內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
2、主要內容:⑴對戰爭與和平問題的看法有了變化。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維護世界和平,成為我國國策。⑵新時期獨立自主的外交原則具體表現為不結盟政策。即實行獨立自主的、不結盟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同任何國家發展友好合作關系;這符合中國人民最高利益,也有利于世界和平穩定。⑶重視和第三世界國家發展關系,這是中國對外政策的基本立足點。⑷積極開展與周邊國家的睦鄰關系,建設和平的周邊環境。⑸堅持長期實行對外開放政策。
3、作用:中國在國際舞臺上已成為舉足輕重的力量,為世界和平與發展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四、建設現代化的國防:1955年開始實行義務兵役制和軍銜制;民軍隊建設目標是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大力發展國防工業和國防科技,尖端武器研制取得突出成就,軍隊武器裝備不斷更新;人民解放軍由單兵種發展成多兵種合成軍隊,已有能力構筑立體防御體系,保衛祖國。
以上就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高考歷史中國近代史必背考點,歡迎大家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