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世界史必背知識點梳理
一、英國的崛起
1、開始崛起:1588年,打敗西班牙,開始建立海上霸主地位。
原因:
(1)、地處大西洋沿岸,地理環境優越。
(2)、資本原始積累;能夠把金銀等財富轉化為資本,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2、霸權確立:18世紀后期,英國打敗了荷蘭和法國,確立了世界殖民霸權,逐步建立起"日不落"的殖民帝國,在世界上擁有最廣大的殖民地。
原因:資產階級革命爆發,克服了專制制度,建立了"君主立憲制"的資本主義國家,促進了經濟的快速發展。
3、達到頂峰:19世紀中期以來,英國在世界工業中居壟斷地位,有"世界工廠"之稱,是當時世界無可爭議的頭號霸主。
原因:
(1)、最早開展和完成工業革命,在工業革命中重視科技的創新,成為世界第一個工業強國。
(2)、占有世界上最大的原料產地和銷售市場。
(3)、自由主義的興起,取代了重商主義。
二、美國的崛起
1、開始成為經濟大國:1894年,工業產量躍居世界第一位。
原因:
(1)、幅員遼闊,地理環境優越,資源豐富。
(2)、西部領土的開發,提供了豐富的原料和廣大的國內市場。
(3)、歐亞移民,帶來了充足的勞動力和必要的技術與經驗。
(4)、內戰后政治相對穩定,大量歐洲資本涌入。
(5)重視科技和教育。
2、一戰后勢力擴大,在華盛頓體系中占主導地位。
原因:
充分利用第二次科技革命成果;一戰中大發戰爭橫財,力量更加強大。
3、資本主義世界霸主確立:二戰后初期,成為資本主義世界頭號強國,布雷頓森林體系和北約組織成立,確立了世界霸主地位。
原因:
(1)、二戰中獲得巨大利益,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軍事力量、最雄厚的工業實力和黃金儲備。
(2)、西歐國家普遍衰落。
4、20世紀60、70年代霸權地位受到挑戰:如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
原因:
(1)、西歐、日本經濟快速發展,美國經濟發展落后于西歐與日本,在經濟領域上對美國發起挑戰,在外交上不再惟美國馬首是瞻。
(2)、第三世界興起,在國際舞臺上成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
5、霸權地位進一步加強:兩極格局解體后,美國霸主地位加強,妄圖建立單極世界,霸權主義傾向有所增強。
原因:
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后,美國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戰略地位相對提高。
高中歷史知識要點
一、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演變和發展趨勢
秦朝----漢朝----隋唐----宋朝----元朝----明清
確立鞏固完善強化加強頂峰
集權專制
解決中央與地方的矛盾← | →解決君權與相權的矛盾
維護國家統一,有積極意義加強專制,消極作用多
發展趨勢:不斷加強,從集權到專制
二、分裂與統一
1、分裂的原因
⑴封建自然經濟的分散性。(占主導地位)
⑵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統治的削弱和地方割據勢力的膨脹。(政治腐敗)
⑶封建統治集團內部爭權奪利的斗爭。(激化矛盾)
⑷各族統治階級之間的矛盾和斗爭。
2、統一的原因
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其原因:
⑴秦漢以來,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和發展,有效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
⑵從思想上看,中華民族很早就產生了統一的思想要求,經儒家發展為“大一統”思想,成為中華民族的強大凝聚力的思想根源。
⑶民族融合使民族之間的凝聚力加強。
⑷中原漢族先進經濟、文化的強大吸引力,使少數民族向往中原。(被征服)
3、評價:
⑴分裂是歷史發展的支流,處于短暫的、次要的地位。
①從時間看,封建社會分裂時間不超過幾百年。
②從朝代看,重要的朝代都是統一的王朝,影響巨大、深遠。
③從分裂時期看,分裂孕育著統一,出現局部統一。
⑵對分裂與統一要具體分析,尤其是國家分裂不能一概而論,不能對分裂簡單地加以否定。
⑶統一是歷史發展的主流,處于主要地位。要充分肯定國家統一的歷史進步作用。
三、治亂興衰
1、產生治世的原因
⑴統治階級調整統治政策
在長期戰亂、分裂,新王朝建立之后,統治者一般都能認識到人民的力量和吸取前朝滅亡的教訓而調整統治政策,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經濟上采取修養生息政策,使社會經濟迅速發展,出現治世。
⑵統一的局面下,政局穩定,政治清明,經濟繁榮。(開元盛世)
⑶在社會出現嚴重危機之后,經改革調整而出現中興局面。(光武中興)
⑷開明的民族政策使各民族之間和睦相處,友好交往。(貞觀之治)
⑸廣大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
2、出現亂世的原因
⑴統治黑暗、腐朽。如皇帝不理政事,重用奸臣、宦官等人,造成外戚或宦官專權的現象。(漢、唐、明)
⑵統治階級內部矛盾激化。(或中央與地方的矛盾激化)
中央集權削弱,地方割據勢力膨脹的現象。ex:東漢、唐末
統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矛盾激化。ex:西晉
⑶農民戰爭的作用。地主大量兼并土地,造成農民流亡,引起農民起義。
⑷自然災害。
3、認識
⑴對治世肯定其進步作用,但也要看到,各階級的地位沒有發生根本的變化,農民階級與地主階級這一社會基本矛盾沒有改變,正是統治階級對農民的剝削使社會出現治世。
⑵亂世影響社會經濟的發展,對人民生活造成很大危害。但是:
①處于亂世的各族人民共同生活、共同斗爭,有利于民族融合。
②在局部統一地區,統治者為了自身的生存而加強恢復和發展經濟,有利于地方經濟的發展。
③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七國之亂和安史之亂,雖然都是叛亂,但結果不同。七國之亂之后,中央集權加強;安史之亂之后,中央集權被削弱。
四、調整和改革
1、相同點
⑴背景相同。都發生在推翻前朝的大規模農民戰爭之后,統治者都吸取前朝滅亡的教訓,認識到人民的力量。
⑵目的'相同。都是為了恢復和發展社會經濟,鞏固封建專制統治。
2、措施(相同與不同)
⑴經濟:
①解放生產力。
前期-解放勞動者本身和釋放奴婢;后期-放松人身依附關系、
②減輕人民負擔--從十五稅一到三十稅一。
③把人民和土地緊密結合起來--安置流民,更名田等。
⑵政治:
①約束統治者,生活節儉,澄清吏治(隋文帝、唐太宗、明太祖)
②減輕刑罰,緩和階級矛盾
③加強中央集權,解決內部矛盾
3、評價
⑴調整或改革后,從經濟上看,推動生產的恢復和發展,國力富強(不同朝代富強的程度不同,東漢較差),多出現治世。
⑵從政治上看,調整或改革后穩定統治秩序,保證社會安定,完善封建統治制度,推動封建社會的發展。
⑶從文化上,政治穩定,經濟繁榮,促進文化繁榮發展。
4、歷代改革
⑴管仲改革--奴隸社會富國強兵的改革
⑵商鞅變法--地主階級封建化的政治改革
⑶王安石變法--封建社會調整統治政策的改革
五、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分裂與統一、治亂興衰、調整和改革之間的關系
⑴中央集權的加強、調整和改革與分裂統一、治亂興衰是密切相關的。聯系起來認識:分裂時期多亂世,說明改革或調整不成功;而不成功的改革造成分裂、亂世。統一時期多為盛世,說明改革或調整成功;反過來,成功的改革促使統一、盛世出現。
⑵調整和改革、分裂統一、治亂興衰與中央集權的加強與削弱密切聯系。
⑶體現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
六、政治思想
1、法家的法治思想
⑴法家思想順應了由分裂到統一的歷史發展趨勢,反映了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需要。
⑵法家提出具有發展進化因素的歷史觀,體現出新興地主階級改革舊制的進取精神。
⑶法家思想有利于國家的統一和封建制度的建立,而且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被后世沿襲了兩千多年。
⑷法家思想提倡嚴刑苛法,不利于長治久安,加之統治者濫用民力,超出了農民階級所能承受的程度,使階級矛盾激化,秦王朝二世而亡。
2、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
實踐證明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是統治階級實行的一種寬松的政策。
⑴它適應當時的社會需要,起到促進生產恢復與發展的作用,出現治世。秦漢以后,每逢大亂,人民貧困時,統治者多采用“修養生息”政策--道家的治國之策。如漢、唐、明等朝。
⑵在社會穩定,生產發展以后,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就不再適應政治、經濟的發展,如漢朝“文景之治”時出現了王國問題、匈奴問題等,西漢政治思想從無為到有為,從道家到儒家。
3、儒家的“大一統”思想
孔子“仁”和以德治民→孟子“仁政”和民貴君輕→董仲舒“大一統”思想
儒家思想對中國封建社會影響巨大。它客觀上有利于中央集權的加強和國家的鞏固;有利于緩和階級矛盾及社會的穩定;有利于封建社會的長治久安。從此,儒家思想逐漸成為封建社會占統治地位的正統思想。
4、政治(統治)思想發展的趨勢
百家爭鳴→一家專制(秦)→獨尊儒術
5、統治者的思想控制
⑴秦朝焚書坑儒、西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明朝八股取仕;清朝文字獄。
⑵利用宗教(西漢以后,統治者利用宗教加強思想控制)
高考前歷史復習四大方法
一、回歸考點,夯實基礎
首先,考生要努力改變自己的學習方式,化被動為主動地去學。如果說前兩輪是跟著老師和月考走的話,那么沖刺階段則應是“讓我做主”,對最后總體復習的內容及時間安排心中要有一盤棋。這是回歸考點、提高效率的前提。
其次,要仔細研讀考綱,明確增刪的知識點,避免做無用功。再次,回歸考點一定要把課本主干知識的線索理清,縱橫聯系,形成知識網絡和一個個小專題,對所學知識爭取做到“成竹在胸”。
二、關注熱點,學會運用
近幾年高考歷史試題的命題往往從現實點問題切入,用新材料創設情境,提出問題,考查學生運用已知解決問題的能力。熱點問題可以是當年發生的大事,也可能是去年或今年恰逢多少周年的大事。
但關注熱點絕不可舍本求末,而把大量時間用于搜集五花八門的所謂“熱點”去了,課本中的基礎知識和自身的基本技能永遠是第一位的。
三、消除盲點,查漏補缺
隨著復習的不斷深入和高考的臨近,及時反思自己在備考中的知識盲點以及學法、解題方法的誤區十分必要。學生可以將以前考過的試卷系統地翻一遍,特別是多看一看那些錯題;如果對書上某些章節的內容總感到不熟,理解不透,建議學生考前可再多看看;對文物圖片、數據、表格、地圖及注釋(多種觀點),學生是否都能做到準確提取有效信息,并能前后聯系分析其變化的原因?
四、領會新課程理念,強化審題能力,重視掌握解題方法
審題就是不能“定題”,即“這題我做過”,越熟悉的題目越要小心。因為高考試題一般是原創題,命題者有時稍微改動一個字或是一個詞,答案就會發生顛覆性的變化。所以審題一定要仔細。
高中歷史選擇題解題技巧
1、在歷史選擇題知識判斷的選擇上,特別是在一些法律法規中,有些選擇過于積極,如“必要”、“不允許”、“全部”、“只有”等,往往是錯誤的。另一方面,如果有“可以”、“一般”、“可能”、“平時”等詞語,則可以初步判定為正確的選擇。
2、排除法。根據材料內容、知識背景將明顯不合題的選項pass掉。一一排除,有理有據,擇優而取。歷史選擇題使用排除法的注意事項。不能用你的直覺,而是用理性去排除當你把三項都排除了之后,可以不知道歷史選擇題正確選項為什么對,但要知道一定選它。利用關鍵字詞排除,有時候材料中隱藏的某個字或某句話能對題目的主題和方向起確定性作用
3、分層法。對材料、問題、選項劃分層次,一一對應,選出切合題意的選項。一道難題,要么是材料復雜、主題難以把握,要么是選項所指不明,所以通過分層法可以撥開歷史選擇題迷霧,揭開材料本質與層次。
高中歷史學習方法總結
學好歷史主要在于細和活。
一是細,所以要強調記憶,要記得熟;二是活,要善于分析問題,善于知識遷移,善于從小處著眼發現問題。
具體有以下方法:
I、分析法
首先要把一個知識點分解成若干成小的知識點,對這些知識點分別加以分析,多方位理解,掌握細節。
任何一個歷史事件,有它發生的時間、原因、條件、過程、性質、意義和局限性,比如像德意志統一這個歷史事件的時候,我們可以把它分解成若干個要素,分別加以學習和研究。
首先是時間,這個歷史事件發生在1860—1871年間;按著分析原因,從根本原因來說就是資本主義發展要求,然后從這個原因出發我們又可以把它細致地分解成若干個小原因;
進而分析條件,這個事件的總體條件有兩個,一是普魯士的強大,二是資本主義的強大發展;然后還可以繼續細分,
這一歷史事件經過三次王朝戰爭來實現統一,這是的過程;其性質是作為19世紀晚期資產階句;局限性是保留了封建殘余。
II、遷移法
每節按背景,原因(根本原因,主要原因,直接原因,間接原因等)性質,經過,結果,歷史意義等自己列提綱式的知識結構圖。
從這幾個要素出發我們可以把這個事件的各個要素加以把握,同時還能夠向外延伸構成廣闊的知識網絡。
在對各個知識點有了初步了解后,又可以再從幾個要素出發,反過來從整體把握知識點,從而初步將知識網絡化,把握主干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