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歷史知識點復習: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
我國封建社會的歷史發展表明:統一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是歷史發展的主流,分裂是暫時的、次要的,即使是在分裂時期也存在明顯的統一趨勢。從時間上看,合長于分;從空間上看,合的范圍不斷擴大;從程度上看,合的穩定性越來越強。
(1)三次大分裂時期:①春秋戰國時期的割據混戰;②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③五代、遼、宋、夏、金、蒙古民族政權并立。
(2)全國大統一:①秦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②兩漢是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時期;③西晉的短期統一;④隋唐是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得到進一步鞏固時期;⑤元朝是我國歷史上多民族國家空前遼闊的時期;⑥明清是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進一步鞏固時期(其中,四大統一時期:秦漢時期、西晉時期、隋唐時期、元明清時期;九大統一王朝:秦、西漢、東漢、西晉、隋、唐、元、明、清)。
(2)局部統一(在大分裂時期,有很多局部統一時期):①戰國時期,諸侯大國“戰國七雄”的局部統一;②東漢后期,曹操對北方的局部統一;③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各自境內的局部統一;④十六國東晉對峙時期,東晉在南方的局部統一以及前秦在北方黃河流域的短暫局部統一;⑤南北朝時期,北魏、北周對黃河流域的局部統一和宋、齊、梁、陳在南方的局部統一;⑥五代、遼、來、夏、金時期,北宋結束五代十國分裂的局部統一,南宋在江南地區的局部統一;⑦少數民族政權遼、金在我國北方的局部統一等等。
2、中國疆域的變遷商朝:東到大海,西到陜西西部,東北到遼寧,南到長江流域。
秦朝:東到大海,西到隴西,北抵長城,南瀕南海。
唐朝:東到大海,西到咸海,東北到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庫頁島一帶,南到南海。
元朝:北至陰山以北,南至南海諸島,東北到今庫頁島,西北達新疆、中亞地區。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東北地區、臺灣及南海諸島都在元朝統治的范圍之內。
清朝:西跨蔥嶺,西北達巴爾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亞,東北至黑龍江以北的外興安嶺和庫頁島,東臨太平洋,東南到臺灣及其附屬島嶼釣魚島、赤尾嶼等,南至南海諸島,成為亞洲最大的國家。
3、中國古代的民族融合(1)途徑:①民族間的友好往來、經濟文化交流,這是民族關系的主流,也是民族融合的基本途徑;②各族人民共同反抗壓迫、反抗剝削的聯合斗爭;③民族遷徒,少數民族遷往中原或是漢族人遷往邊疆;④少數民族統治者改革,主動接受漢族文化;⑤中央政府對少數民族地區的管理和聯系;⑥民族間的戰爭;⑦民族間雜居通婚;⑧兼并戰爭等。
(2)三次高潮:①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爭霸,華夏族在戰爭中與其他少數民族接觸頻繁。②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蜀國堅持與西南少數民族搞好關系;吳國漢族和山越族共同開發江南;東晉時,匈奴、鮮卑、羯、氏、羌族內遷;北魏統一黃河流域,民族大融合趨勢出現。③遼、宋、夏、金、元時期。少數民族接受漢族封建文化;元朝出現了新的民族——回族。
(3)作用:提高了民族素質;促進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增強整個民族的凝聚力;推動經濟文化的發展和繁榮。
(4)特點:①以漢族為主體的多民族共同構成中華民族的大家庭。②友好交往是主流,中心是擴大了先進的中原文化和漢族文化的影響。③中華民族以儒家大一統思想作為民族的精神支柱。④民族大融合促進國家統一,國家大統一又促進了民族大融合。因此,民族大融合是中國古代歷史發展的動力之一。⑤落后民族在征服先進民族后被先進民族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政治制度、文化知識所同化。⑥各民族的特點、優點,不斷充實著中華民族統一體。
4、中國古代人口的遷徒(1)流向:①由人口稀少的荒漠草原向黃河流域遷移。其主體是北方的少數民族,如東漢以后的五族內遷;元朝的女真、蒙古人南下。②中原人口南遷到江淮流域。其主體是原先居住在黃河流域的漢人,如西晉末年起,北方農民南遷;五代十國時期的中原人民流落江南。③內地人口向邊疆遷移。如秦朝遷50萬中原人去越族地區,元統一后許多漢族人到邊疆去。④華人外流。如唐朝有人到南洋;鄭和下西洋后去南洋的人更多。⑤外族內流。如唐朝時信仰伊斯蘭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到我國一些地區居住。與當地人融合,元朝時形成回族。
(2)意義:①促進了中華民族的大融合,有利于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②有利于國內各族人民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溫和人口素質的提高,推動了邊疆地區的開發。③有利于南方經濟的發展,推動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④開發南洋,對世界文明發展作出貢獻。⑤人口分布趨向合理,人口資源得到開發利用。
三、重點問題精講
1、對中國古代封建國家分裂與統一的綜合認識
(1)國家統一的原因及影響原因:①社會生產力(經濟)的發展和生產關系的及時調整是封建國家統一的根本原因。②儒家的“大一統”思想占統治地位,對維護國家統一起有利作用。③中華民族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一股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④民族融合,民族矛盾逐漸緩和,中華民族內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日益加強,從而形成統一的歷史潮流。⑤長期戰亂后,人民渴望統一。⑥一批杰出歷史人物致力于統一的偉大作用,統治者注意采取維護國家統一的政策。⑦中央集權制的建立和發展有效地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⑧中國地理條件之整體的統一性具有促進和維護國家統一的作用。
秦統一的條件:a、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生產力進步,社會經濟發展,各地聯系加強,為統一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b、春秋戰國時期,民族融合加快,長期的兼并戰爭形成局部統一,長期戰亂使人民渴望統一等,為統一提供了必要的社會基礎;c、戰國時期,大多數國家廢分封設縣制,實行了中央集權,為大一統的封建國家奠定了政治基礎;d、泰國已具備了完成統一的實力,商鞅變法使泰國迅速強大,贏政掌權后,廣羅人才,部署統一戰爭的戰略與行動,最終完成統一。
隋統一的條件:a、長期戰亂,人民渴望統一;b、民族融合,統一條件成熟;c、北方農業恢復發展,江南經濟得到開發;d、隋文帝加強軍隊建設,做好了渡江準備;e、陳朝腐敗,不堪一擊。
元統一的條件:a、長期戰亂,人民渴望統一;b、蒙古統治集團代表了從奴隸主轉化過來的新興封建地主階級的利益,他們掌握了強大的軍事武裝力量;c、運用了正確的戰略戰術;d、南宋等政權的腐朽沒落;e、社會經濟的發展。
影響:①保持了社會相對安定的政治環境。②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③促進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各民族之間相互學習。④有利于各地區經濟文化的交流。⑤有利于中外經濟文化交流。⑥有利于邊疆的鞏固和開發。⑦有利于建設大型社會工程,如水利設施、長城等。⑧有利于抵御少數民族政權的掠奪。⑨有利于抵御外國的侵略、提高國際地位等。
(2)國家分裂的原因及影響原因:①封建經濟的分散性是造成分裂的根本原因。②由于政治黑暗腐敗,封建統治集團內部的爭權奪利及階級矛盾激化。③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統治的削弱,地方割據勢力的惡性膨脹。④各族統治階級之間的矛盾和斗爭。⑤民族融合不夠穩固,社會經濟不夠發達,社會不夠進步等
影響:①國家分裂給社會造成嚴重危害,社會動蕩不安,經濟發展遲滯,人民生活貧困等。②國家分裂過程中,歷史也在客觀發展,分裂之中孕育著統一,因而長期分裂后建立起來的統一王朝,內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必然大大加強。
(3)評價封建國家的分裂與統一①從直觀上看,中國封建社會是在國家分裂與統一的交替發展中最終走上統一的。但應當看到每一次分與合的交替并不是歷史簡單的重復,而是一種歷史的進步。因為每一次交替過程,都使國家統一的基礎更加牢固,條件更加充分,因此從分裂走向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②縱觀中國古代歷史,統一始終是歷史發展的主流。國家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要求,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這是不以少數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
③縱觀歷史上的統一,實施統一的統治者往往采取綜合準備和切實可行的方法。這對我們今天最終實現國家的統一仍有一定的借鑒意義:發展經濟實力,為統一奠定堅實基礎;爭取政治優勢,為統一創造有利的社會條件;增強軍事實力,為統一提供可靠的保證。
④要辯證地認識封建國家分裂的作用和影響:一方面要看到國家分裂給社會造成的嚴重危害,如社會動蕩不安,經濟發展遲滯,人民生活貧困等;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國家分裂過程中歷史的客觀發展,如多民族的融合,人民渴望統一,經濟文化的交流等因素。
(4)中國古代有利于統一的戰爭①結束分裂的戰爭:秦滅六國,西晉滅吳,隋滅陳,蒙古及元統一戰爭等,這些戰爭是為了結束國家分裂,實現統一,主流是正義的戰爭。
②維護(鞏固)統一的戰爭:漢平定七國之亂,唐平定安史之亂,宋掃平藩鎮割據,清平定三藩之亂,清平定噶爾丹及大小和卓叛亂,清康熙帝統一臺灣等。
③反侵略斗爭:明朝戚繼光抗倭,鄭成功收復臺灣,康熙帝派兵抗擊沙俄等。
2、中國古代王朝的更替(1)原因:根源在于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具有分散性;統治集團的腐敗和爭權奪利的斗爭是導致王朝更替的內在原因;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是導致王朝更替的重要原因;少數民族的倔起,民族之間的利益沖突。
(2)認識:從王朝更替的結果與影響看,統一王朝和分裂割據政權的更替出現,但國家統一始終是主流,是歷史發展的趨勢。王朝更替雖然暫時破壞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但新建立的王朝吸取前朝滅亡的教訓,調整統治政策,又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3、古代中央政權對邊疆地區的管轄與開發(1)東北地區:①隋唐:唐玄宗在黑水靺鞨地區設置都督府,任命其首領做都督;開元初,封粟末靺鞨首領大祚榮為渤海郡王,統轄忽汗州,從此,渤海也正式劃入唐朝版圖。②宋元:元朝實行行省制度,在東北地區設遼陽行省。③明清:明朝在東北地區設奴爾干都司;清朝在東北設立黑龍江、吉林、盛京三個轄區;為了抗擊沙俄的入侵,康熙帝率軍大敗俄軍于雅克薩,雙方簽訂了《尼布楚條約》,它從法律上肯定了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領土。
(2)西北地區(含北方地區):①秦漢:公元前60年,西漢設西域都護,管理西域,西域都護的設置,標志著西域開始歸屬中央政權。東漢時,重設西域。②隋唐:唐太宗在東突原地區設都督府,仍以突厥貴族為都督、。在西突厥地區,置安西都護府,武則天又置北庭都護府。唐玄宗冊封回紇首領骨力裴羅,并授瀚海都督府都督。③宋元:元朝時,設甘肅行省和嶺北行省。④明清:乾隆帝平定準噶爾貴族叛亂后,在烏里雅蘇臺設,在科布多設參贊大臣,直接掌管蒙古各部。在平定大小和卓叛亂后,設伊犁,統管包括巴爾喀什湖在內的整個新疆地區。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建立行省,加強了新疆同內地的聯系。
(3)西南地區:①秦漢:秦朝征服越族后,設象郡、桂林、南海三郡,對珠江流域進行管轄。漢武帝時,在西南的少數民族“西南夷”地區(川西南、云南、貴州)設郡。②隋唐:唐玄宗冊封南詔首領皮羅閣為云南王。③宋元:13世紀忽必烈攻占大理,元朝統一后,設四川、云南行省,在中央設宣政院,管轄西藏地區,同時,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實行土司制度。④明朝: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沿襲元朝的辦法實行土司制度;永樂年間,開始實行改土歸流,改設貴州布政使司,貴州成為省一級行政單位。⑤清朝: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亂”,雍正帝大規模推行“改土歸流”,加強了清朝中央對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統治。
(4)西藏:①元朝:元政府在中央設宣政院負責管轄西藏地區,西藏成為元朝的正式行政區。②明朝:設衛所,任用藏人管理藏族事務,建立僧官制度。③清朝:順治帝賜予喇嘛教首領五世__“__喇嘛”的封號。康熙帝賜予五世班禪以“班禪額爾德尼”的封號。清政府規定,以后歷世__和班禪都必須經過中央政權的冊封。1727年,清朝設置駐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與__和班禪共同管理西藏。
(5)臺灣:①三國:230年,孫權曾派衛溫等率軍到達夷洲。②隋唐:隋煬帝三次派人去流求。③宋元:元朝在澎湖列島設立了巡檢司,管轄澎湖和琉球,大大密切了臺灣島和大陸的關系。④明清:1662年,鄭成功收復臺灣,臺灣回到祖國懷抱。1684年,清設臺灣府,隸屬福建省,臺灣府的設置,加強了臺灣同祖國大陸的聯系,促進了臺灣的開發,鞏固了祖國的海防。1885年,鑒于臺灣在國防中的重要地位,設臺灣行省
★注意以上各地區歸屬中央政權管轄的標志(略)
1、民族關系應注意的幾個問題(1)范圍:凡存在于我國境內的少數民族,既是后來與其他民族融合而消失的民族(如匈奴等),都屬于中國古代民族關系所研究的對象。
(2)貢獻:我國是以漢族為主體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祖國的歷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締造的,各民族長期共同處于一個大國之中,共同開發了廣大的疆土,創造了祖國的歷史和文化。在共同的發展中,漢民族給予各兄弟民族不少進步的影響,各少數民族在經濟文化方面對漢族也曾給予不同程度的影響。
(3)正確看待民族矛盾與斗爭
①看待民族關系,不能站在一個民族的立場上,應該從中華民族整體的角度去剖析,對歷史上一切有利于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的事件、人物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贊頌。
②農業民族和游牧民族經濟結構不同,經濟發展不平衡。各民族為了發展經濟,謀求生存,需要不斷擴大經濟往來,與其他民族進行經濟交流。民族間除正常的經濟交流外,因民族、地域、語言、文化等隔閡,特別是私有制社會的制約,常常不能以平等貿易方式達到目的,于是便訴諸武力,以掠奪的方式來滿足經濟上的要求。民族間的矛盾、戰爭由此發生。
③民族間的戰爭并不代表各族人民的意愿,而是統治者為各自的需要發動的。在階級社會里,民族間的矛盾、斗爭和戰爭,從根本上說都是各個民族統治者所挑起的。從這個角度講,民族矛盾說到底還是階級矛盾。
④在中國古代社會,各民族之間有搶掠、有遷徒、有戰爭,也有和議。但是,戰爭與沖突是暫時的,民族友好才是中國古代民族關系的主流。即使在發生戰爭與沖突的情況下,各民族間的交往與經濟、文化交流也沒有中斷。各族人民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的密切聯系、友好往來,共同建設祖國,共同反抗階級壓迫和外來侵略,構成我國民族關系的主要內容。
⑤民族間的戰爭雖有是非區別和正義非正義之分(即是否促進經濟發展、維護國家統一、代表人民的利益),但不能使用“侵略”與“反侵略”以及“亡國”等提法,后者是我國各族人民反抗外來侵略勢力、維護國家主權的問題,和我國各民族之間的斗爭有著本質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