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巧記高考歷史時間線的方法
歷,有許多事件是在同年甚至是同月發生的,我們只須記住一個事件的時間,就記住了其它幾個事件的時間。例如,在1861年發生了下列歷史事件:1俄國農奴制改革;2美國內戰爆發;3意大利王國成立。又如在1804年發生的歷史事件有:1海地宣布獨立;2拿破侖加冕稱帝。這些都是在相同的時間(同年)發生的不同歷史事件。我們把它們歸納在一起,就能輕而易舉地記住這些歷史事件的時間。
二、相似的歷史時間。
歷,還有許多歷史事件的時間,看起來很相似,在記憶時容易混淆。如果把這些相似的時間放在一起,在比較、區別中記憶,就能提高記憶的效率。例如,676年,新羅統一朝鮮半島;646年,日本大化改新。這兩個時間很相似,只是中間的數字不同。又如,1689年,英國議會通過《權利法案》;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并通過《人權宣言》;1889年,第二國際建立。這三個時間也很相似,只是第二個數字不同。
三、相連的歷史時間。
歷,更有許多歷史時間是相連的。利用這些時間的連貫特點進行記憶,是行之有效的記憶方法。例如,1916年,凡爾登戰役和索姆河戰役;1917年,俄國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1919年,巴黎和會召開;1920年,國際聯盟建立;1921年,華盛頓會議召開;1922年,蘇聯成立。這七個時間都是連在一起的,從1916年至1922年,我們只須記住開頭或結尾的時間,其它的可以依次類推。
四、相關的歷史時間。
除了上述幾種情況外,還有些歷史事件的時間,既不相同,也不相似,更不相連。但它們的內容是相關聯的,這些相關聯的歷史事件,構成一個完整的歷史階段,形成系統。例如、公元前509年,羅馬共和國建立;公元前73年,斯巴達克起義;公元前49年,愷撒奪取羅馬政權;公元前27年,屋大維建立元首制,即羅馬帝國建立;395年,羅馬帝國分裂;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1453年拜占庭帝國(即東羅馬帝國)滅亡。這七個歷史事件的內容是相互聯系的,這七個時間也是相關聯的,它們共同構成古羅馬的盛興和衰亡。我們在學習時,通過歷史事件的內容,把相關的時間聯系起來,將會幫助我們更好地掌握這些歷史時間和歷史事件。
怎么學好高中歷史
一、轉變觀念,注重理解記憶
高中歷史理論性強,抽象概念多,死記硬背必然收效甚微,只有注重理解記憶才能事半功倍。在學習中我們不僅要知道“是什么?”更要把握“為什么?”,要重視對歷史前因后果的分析。如在學習《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確立與發展》一章時,我們不僅要知道各國的政體,更要掌握各國政體確立的原因、影響及異同。
二、理清線索,構建知識網絡
我們對所學知識不能只是被動接受,而應該通過思考進行歸類、整理、找出知識間的聯系,構建系統的知識體系。如我們在學習一章內容時,首先要看章節目錄及引言,把握該章的主線,然后在學習具體各節內容時,要理清每一節的要點,及各節之間的內在聯系,從而構建系統的知識網絡。這樣,我們不僅可以加深對知識的記憶,也能夠得心應手地調用所需要的知識。
三、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在學校的學習中,良好的學習習慣應該包括預習習慣、上課習慣、復習習慣、作業習慣等基本環節。
1預習習慣。預習是首要環節,預習的目的在于對將要學習的知識有個總體了解,以便上課時有目的地聽講,集中精力解決好新課的重點和難點。在預習的時候,應做到看、做、思結合,做到眼到、手到、心到。正所謂不動筆墨不讀書。邊看書,邊用筆在書上進行“圈、點、勾、畫、批”。圈點的過程,就是提煉重點的過程,就是品味、加深理解的過程,就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
2上課習慣。上課時不僅要認真專注地聽老師講解和同學發言,還要積極思考,敢于發表自己的意見。其次,要記筆記,但要注意處理好聽與記的關系,書上有的內容,我們可以直接標出序號,書中沒有的可記要點,下課后再做補充。聽課時若有疑問,可及時提出或課后探討,切不可不了了之。
3復習習慣。每天所上新課內容應及時復習,在復習教材時一定要將內容加以整理,將課本內容問題化、要點化、線索化,并且要注意新舊知識的聯系,融會貫通。看完課本內容后,再回憶一下重點問題。回憶可加深對知識的記憶,也是對知識的升華。
4作業習慣。首先必須獨立完成作業,然后要及時訂正,但訂正并不不意味著把正確答案用紅筆抄上即可,而是要分析出錯的原因,深究下去,直到真正理解該題考查的知識點。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我們在訂正材料題時對于與參考答案出入較大的題目,我們一定要將答案與材料對照著看,找到答案在材料中的依據,從而感悟做材料題的方法。
培養歷史學習能力的方法
1.注重培養辨證看問題的能力。要學好高中歷史,還需要一定歷史理論的學習,與高中歷史聯系較密切的歷史理論主要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主要包括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關系、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以及歷史是不斷進步的等。
2.注重培養識圖讀圖的能力。對人物肖像圖,首先能認出是哪位歷史人物,其次能敘述其事跡并對此作出實事求是的評價。對于歷史漫畫應弄清其內涵,把握它所揭示的實質內容。
3.注重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培養創新思維能力應該養成愛思考、愛問問題的習慣,因為它可以激發靈感的火花。除此之外,還要養成積累資料的習慣,讓知識融會貫通,厚積薄發,形成創造的契機。同時,遇到問題應該從多角度、多方面去探究。
高考歷史必考知識點
秦漢——多民族大一統的封建社會的形成、鞏固、問題和演變成分裂
1、秦統一天下的必然性和條件。
2、秦始皇建立和鞏固統一和中央集權的措施。
3、從正反面分析秦亡漢興的原因。
5、秦皇、漢武多方面的活動。
6、理解和評價焚書坑儒、獨尊儒術。董仲舒的思想背景,內容,作用。
7、自春秋、戰國經秦到西漢治國思想的變動和影響。
8、秦漢與匈奴,西域,越族的關系。
9、張騫和班超的貢獻:絲綢之路。
10、造紙術,地動儀,張衡,華佗,王充,司馬遷和《史記》,數學和封建教育。
11、秦漢出現的封建社會的社會問題及表現。(土地兼并、__、思想專制)
12、秦漢是對后世具有開創性的朝代,秦漢奠定了我國后來2000年封建社會的基本格局,基本特點。如何理解?有那些史實?(統一的國家格局;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政治格局;多種土地制度基礎上的的封建小農經濟格局;以漢族為主體的民族融合的多民族格局;對外交流的開放格局;以儒家為主體重倫理的思想格局;以應用技術為主的世界的傳統科技與文化格局。)
高考歷史知識點復習
隋唐——封建社會的盛和衰
1、隋大統一的歷史原因。秦和隋的相似性。
2、隋承前啟后的歷史地位。
3、全面細致的識記大運河的分段、起止點、溝通河流。理解大運河開鑿的原因,影響。正確看待歷不同人物對大運河的評價。
4、多方面(從統治者作為,從制度,從科技,從水利,從民族交往,從中外交流等)分析唐朝前期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和啟示。
5、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的活動和評價。
6、深入理解三省六部制,科舉制,均田制,租庸調制的實施原因、目的,作用和其間的聯系,后來的破壞。
7、全盛時期的表現(經濟、政治、民族、對外、文化。)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
8、長安和揚州。
9、唐中央政權和邊疆民族關系的史實,共性。與漢民族關系的異同點。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
10、唐朝對外交往和漢的不同之處及其成因。對外交流的具體史實。
11、深刻理解兩稅法的實施和影響。
12、多方面分析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原因和啟示。
13、唐文化:唐詩、韓愈和柳宗元。莫高窟,繪畫,書法,封建教育,醫學,孫思邈和《唐本草》。
說明:歷來是高考之重點和熱點區域,應注意。核心是盛與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