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中歷史的考試題型
一、題型設置
新高考歷史選考試卷題型依然沿用傳統模式,即“選擇題+非選擇題(材料分析題)”,暫未有消息出現新題型(填空、繪圖等)。
(1)選擇題
從目前已確定的消息來看,新高考歷史選考選擇題共設置15道題,每題3分,共45分;每題設置4個選項,只有一個選項正確,即全部為單選題。
(2)非選擇題
根據目前已知的消息,新高考歷史的非選擇題依然以材料分析題為主,要求考生通過閱讀材料完成題目要求。每道非選擇題的分值在10-12分左右,一般會有兩道題是論述題(史論結合)。
非選擇題的總分為55分。選擇題與非選擇題構成整套試卷,共100分!
二、考察內容
新高考歷史選考在202 1年仍然考察新人教版三本必修內容,必修一、二、三均有所涉及。選修方面,改革、20世紀的戰爭和人物評價是考察重點,一般會以非選擇題的形式出現。請各位考生注意!
高考歷史選擇題解題技巧
(一)抓“類型”
解歷史選擇題,首先要明確它的基本類型,主要分為程度型(又稱型)、比較型、因果型、材料型(包括文字和圖表)、逆向型(又稱否定型)、概念型、組合型、條件型、論證型、結論型等10種類型,然后根據各種類型的解題方法“對號入座”。
而把握題目類型的基本方法,大多數情況下是通過考查題干中的“答題項”,也就是答案所包含的項目(一般置于題干的末尾)來確定的。
(二)抓“題干”
抓“題干”,就是要明確“答題項”(答案包含的項目)、“主干語”(選項論述的對象)和“限定語”(限定回答的內容)各是什么。
我們可以從“答題項”中把握題目所屬的基本類型及命題人考查的目的;從“主干語”中把握題目所考查的內容及要求;從“限定語”中明確題目所限定的時空范圍或特點。
(三)抓“選項”
通過比較四個選項,準確把握選項中內容之間的內在聯系和區別,進而明確選項與題干之間的關系。
(四)抓“觀點”
有些選擇題在題干中的“主干語”部分,滲透了歷史、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如生產力觀點、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觀點、階級斗爭觀點、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觀點、現象與本質等等。我們在審題的時候要以這些理論為指導,進行推理、論證和分析。
(五)抓“時空”
有些歷史選擇題還特別注重于考查歷史事物的時間、空間或特點,我們要根據題干中的“限定語”提取出隱含著的歷史信息,弄清歷史事物的橫向、縱向的歷史時空和階段特征,明確時空范圍和特點。
高考歷史怎么備考
一、仔細解讀考試說明及課標,把握復習方向。
考試說明,是該達到水平的重要依據。它規定著歷史高考該考啥怎么考等?說它是高考復習的指南針,恰如其分。為事半功倍,復習之前必須認真解讀,掌握正確的方向。所以大家要在老師的帶領下,解讀好考試說明以及新課標,搞清重點和難點,做好針對有效的復習。
要注意考試說明當中不同的動詞,如,“概述”“知道”“認識”“了解”“理解”“掌握”“探討”等。這些詞語所對應的,是對不同知識要求程度的不同。
舉個例子吧,比如《古代中國的經濟政策》一節課標:“了解重農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影響,分析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的原因?!逼渲械摹傲私狻保且笳莆栈A知識能達到再認的程度,而“分析”呢,則是要求程度比較高,通過學習,能透過現象看到本質。
所以呢,一定要在老師的帶領之下,認真解讀考試說明和新課標,搞清楚對知識能力的要求,針對不同內容制定出適合復習策略,唯有把握重難點,才能提高復習的有效性針對性。
二、鞏固基礎知識,探索科學學法。
考試首先考的是基礎知識,大家要通過復習把知識整合成脈絡和體系。這就要求在復習中不但鞏固基礎知識,還會突出重難點。復習前要對學習方法有重視。對知識的體系有期待,然后才有可能形成點線面的知識網絡。
學習不斷深入,掌握了基礎知識,再漸次深入分析歷史現象,逐漸便能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能做到這一點,便是科學的學習方法。
給大家講幾條便于操作的方法。課前閱讀目錄,思考本節專題在整書中之地位。接著,思考本節標題及本專題標題之間的內在聯系,通過專題的大方統攝小節內容。
復習本節內容,定要留意讀一讀標題、課前提示、小標題、正文、插圖、以及資料卡片,知識鏈接和學習思考如果有,也不能放過。
仍以《古代中國的經濟政策》一節為例子,它是必修二專題一最后一節,首先大家會了解必修二呢,它是經濟史。然后分析本專題:古代中國經濟基本結構及特點,千百年,中國農業生產以小農戶個體經營為基本形式,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是中國經濟的基本形態。
再然后呢,分析梳理本節教材:
第一框為重農抑商”,要扣住“重農抑商政策的目的、概況和影響”;
第二框“工商業的管理”,我們要讀出工商業管理的概況及影響”;
第三框海禁”政策,這里面要讀出“海禁政策的表現和影響”;
第四框“資本主義萌芽的緩慢發展”,大家要能讀出,明清時期在經濟較發達地區,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但在強大的傳統經濟的壓抑下這種萌芽迅速夭折,由此分析出封建王朝對工商業的壓制,以及當初閉關鎖國的政策方是是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之主要原因”。
三、精選習題巧練習
人到高三,大家都是在題海里泡過,許多知識能力,練不到數量不會有什么效果,但也并非一味的靠練習,解題能力的提升,未必總是和做過的題量成正比。
做題的過程中,務必學會分析總結。
越來越豐富的復習資料上面有許多題是分層次的,而且答案也非常詳細。
我們要在做題的過程當中,以錯題本或做筆記的方式,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網絡,感悟解題的方法和規律,力求透現象看本質,舉一而能反三的效果,解題快又準,提高得分率。
專注初高中各學科學習,這是我們撰寫的第篇原創文章,更多閱讀,請加關注。
高考歷史大題有哪些題型
1、敘述型。敘述型是從歷史的角度歸納和綜合歷史事件(或歷史現象)的過程(原因、經過、結果)或歷史人物主要的活動。設問往往要求考生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或者是直接從材料中提煉論點回答。題目中一般含有“簡述”、“敘述”、“概述”、“試述”等提示語,回答時要緊緊圍繞事件或者人物的主要活動,把散見于教材中的內容根據要求進行整理,注重考查對教材知識的再認再現和歸納總結。
2、綜合型。綜合型是把分散在教材不同章節、不同國度、不同歷史時期但又有某種聯系的歷史內容融合在一起進行綜合考查,它既便于考查學科知識之間的系統聯系,又注重考查多層次、多角度分析、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從解答方法上看,多運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解答方法解題,是敘述、論證、分析、比較等的綜合體。這種題型的突出特點是內容跨度大,能力要求高。
3、說明型。說明型非選擇題是對事物的本質或者對事物(事件)進行分析說明。設問中往往包含有“試分析、試說明、表明、體現了、反映出”等詞語。這種題型主要考查考生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并作出正確闡釋的能力和多層次、多角度分析、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
4、比較型。比較型是將有某種關聯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歷史事件(現象、人物)放在一起進行對比分析。按照不同的標準,可以劃分為單項比較與綜合比較、橫向比較與縱向比較、求同比較與求異比較、定性比較與定量比較四大類。這種題型主要考查考生多層次、多角度分析、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
5、評述型。評述型是對歷史事件(現象)和歷史人物,依據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進行闡釋、評判和估價,得出符合實際的理性認識。這種題型的一般要求是對歷史事件(現象)和歷史人物的活動,進行綜合歸納,概要敘述,再依據當時的具體條件,給予歷史唯物主義的評價。把不同要求的評述結合在一起,又可以分為:評價與敘述相結合成為評述型題;與論證相結合成為評論型題;與分析相結合形成評析型題。題目的提示語一般有“評述”、“試評”、“評價”、“評論”、“評析”等。評述時要注意結合時代背景,實事求是。
6、開放型。開放型試題的答案是開放的,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知識結構、認知水平、興趣愛好、價值取向做出自己的選擇。試題中一般有“你同意哪種觀點(看法)”、“試談談……”、“你的認識(體會)是……”“你的認識”等。
高考歷史大題答題模板
1、歷史背景=(國內+國際)(經濟+政治+文化+……)
⑴經濟背景=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結構+經濟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體制+政策+階級+民族+外交+軍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2、歷史條件:與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側重于有利的、積極的因素
3、原因廣度:原因=主觀(內因)+客觀(外因)
⑴主觀原因:事件發起、參與者內在經濟、政治、思想諸方面因素
⑵客觀原因:自然、社會環境、外在各方面經濟、政治、思想因素等
廣度與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側重于靜態分析,原因更側重于動態分析。
4、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發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導火線、借口等)
⑵主要原因:包括引發事件的主觀、客觀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根本原因:歷史趨勢(生產力發展、時代要求)+主觀需要等
5、矛盾分析: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矛盾、階級矛盾、階級內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團矛盾……